曾培杰+陈创涛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每天要处理大量国事,经常日夜烦扰,精神疲惫,因此老是觉得胸中有团逆气,而且惊恐忧虑,心慌心悸,失眠不已,太医们竭尽脑汁,既是酸枣仁汤,又是安神定志丸。这样极尽药物之妙,居然治起病来毫无起色,太后干脆就不再吃药,而且见到太医就烦躁,干脆不见他们。可是失眠心悸的症状,不吃药又不行,国事一天比一天多,一件比一件烦琐,这样很容易搞得肾精衰弱,容颜憔悴。
对于太后而言,容颜比什么都重要,但是人总会一点一点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太后旁边的小太监便向太后说,听闻天下财宝大都集中在富豪手中,长寿之秘,大都在高寿者身上,欲得延年长寿,何不向一些高寿者请教?
慈禧便想到北京城外香山有个法海寺,寺内方丈人称老寿星,不单年近百岁,而且每天照样坐禅练功,生活自理,甚至上山采药,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这老和尚虽然年近百岁,却颜若童子。
慈禧马上说,如果谁能够把这养生美容的秘诀挖掘出来,她便重重有赏。而她自己又放不下太后的架子,于是便用轿子把老和尚请到宫里来,让左右侍从善待老和尚。老和尚当然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他从侍从口中得知太后心中的忧虑,老和尚随即笑了笑,侍从们大吃一惊,连朝中御医都没有把握,战戰兢兢,你一个乡野老和尚居然谈笑之间就有把握把太后的病治好?一位侍从便说,老方丈,太后都厌倦吃药了,你可有法子让太后不吃药却能病好?
这个难题够大了,给你天底下的好药让你放手去治病,你可能都会觉得技穷,现在反而把你手绑起来,让你去治这最疑难的病,你怎么能够得心应手呢?
老和尚笑了笑,便说,先别论治病,让太后尝尝老衲亲手烙制的圆饼。
这侍从就疑惑了,我们宫中什么糕点没有,天底下最好的饼到处都是,御厨们做出来的点心岂是你们民间粗俗之人所能比拟的。
老和尚看出侍从的不屑,便笑笑说,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老衲采集的茯苓所制,名曰茯苓夹饼,服用后,既能健脾安神,养颜美容,又可延年益寿,轻身耐老。
这样一说,侍从才发现,饼中原来大有玄机,绝不是普通家常小饼。
这饼送到太后手中,一打开来,便有阵阵异香扑鼻,闻到这股香味,胃口马上打开,一尝非常松脆可口,吃后意犹未尽,吃完一小盒,想不到就没有了。
太后便急着叫侍从向老和尚索要,老和尚笑笑说,此饼每天只炮制一点,要等到第二天才有。原来老和尚知道好吃不可多吃,饼到七分饱,意犹未尽,最能把脾胃养好,这样太后每天最关心的就是饼到了没有,连续吃了五天后,顿觉神清气爽,心慌失眠的症状一扫而光。
既不用服用苦口的药茶,又能够品到鲜美可口的茯苓夹饼,而且还可以治好病,这样的事天底下再难找了。太后连连赞叹这老和尚养生有功,制作茯苓夹饼有一手,便重重赏赐了法海寺众僧人。
随后太后便召集御膳房跟太医院,叫御厨和太医联手炮制茯苓夹饼,这样在宫中就可以时常吃到这种健脾安神、延年益寿的小吃。
从此,太后身体越来越好,不单心悸失眠之病不再犯,而且胃口大开,精力充足,连皮肤都比以前光泽,焕然一新,自觉又年轻了。
茯苓夹饼从此就成为宫中每天必制的保健小吃。由于此饼药食同源,美味与养生兼备,所以很快便传到民间,广受大众欢迎,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特产。
这样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顽童,但见脾虚气弱、不思饮食、睡眠不安,只要有水湿为患的,用这茯苓夹饼作为保健小食,都能够很好地缓解病症。
为什么一味茯苓夹饼,居然可以解决连太医都束手无策的难题?这就是老和尚的高明。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
茯苓最能够治疗用心、用神过度导致的忧劳郁结,既能安神定悸,又能缓解心胸中的压力。
如何缓解呢?淡渗可利湿。很多达官贵人,出入必车马,升降必电梯,很少走路,体力劳动也减少,整个身体的阳气就没那么足,阳气一不足,湿气就到处为患,所以周身容易困重疲累。
原来水湿便是心胸中压力以及身体不适的一个重大原因。
水湿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达官贵人大都生活条件好,他们能吃到大量生冷瓜果,尝起来可口,实则伤人脾肾阳气,阳气一伤,水湿更加运化不了。这些运化不了的水湿留在体内,就会给心脏造成巨大的压力。
原来茯苓是通过开水湿下行的通路,使身体湿气去、压力轻的。所以别小看茯苓这味药,虽然平淡无奇,你用好了,却能挡“千军万马”。世间没有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茯苓夹饼成分有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熔拌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关于茯苓夹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身价百倍。凡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王府井买几盒带回去,以馈赠亲友。
(摘自《健康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