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伟
有句千年不蛀的老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衣裳是最直观的包装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密码,比如身份、等级、嗜好、趣味,甚至社区地段。
20世纪的70年代,军装风行天下。士兵服“两开袋”(前胸两袋,便于插钢笔),军官服“四开袋”(下端还有两袋,放工作手册)。“四开袋”有布、呢之分,前者是连排长的尉官服,后者是营级以上的校官服,转业到地方,都是脱产干部。70年代中期,小伙子最牛的时尚搭配:呢军服、蓝军裤、“导弹皮鞋”(校官皮鞋),骑着13型锰钢自行车(特供稀缺品),再配双铃,风驰电掣,一路飞驰,一路铃声,一口塑料普通话。“文革”期间,那是机关大楼、部队大院里的干部子弟,有些“衙内”似的嚣张。
80年代,夏天的弄堂标配:拖鞋、短裤、赤膊,套一圈项链,特粗特扎眼,他们往往是个体户。时代开始变了,有则顺口溜,“好男不上班,好女嫁老板,戆男戆女上三班”,金钱开始冲击特权。
上班族则斯文些,蓝短裤、白背心、夹脚拖鞋,这套“裸”装,“上只角”限于室内,“下只角”坐在弄堂口,一条毛巾搭在肩上,备揩额头,像个立灶头的大师傅。到了傍晚,只剩下三角裤,站在弄堂角落,一盆井水举过顶,冲凉兼洗澡。
到了秋天,羊毛衫开始代替“文革”期间的绒线衫了,那时最有名的是友谊牌,出口产品,还有凤凰、白兔牌,厂家都在杨浦的长阳路、平凉路上。为了证明密织度高,羊毛衫可以拎起来放在柜台上竖而不倒,绝无镶嵌腈纶之嫌。到了冬天,流行高领子,甚至高领三叠,表示有钱,是富裕的标志:浪费就是消费。买不起高领头羊毛套衫,鸡心领移到后面,喉头就是围脖,冒充羊毛衫。那是个人人炫富的时代。社会风气变了,价值观多元了:有的向前看,有的向钱看。
要么西装内衬羊毛衫,要么衬衫下配牛仔裤,这是城里人的标配。西装混搭牛仔裤,始于农民工。今天,整天穿着西装戴着领帶走来走去的,那是房产中介。有腔调的开始穿运动衫逛街了,表示休闲。
90年代的夏天,T恤替代背心。一段时间里,最流行的,胸前一朵菊花,那是法国“梦特娇”,真丝面料。后来更上一层楼:重磅真丝,厚厚的,很有下垂感,好像双层隔。浸泡在水里,鼓泡起一大盆,撩起来,拖不动。穿在身上有些分量,黄梅天,有些闷。上海话:吃着分量了!
近20年,经济发展迅猛,透明成为潮流,“裸”时代开始了,裸考、裸捐、裸官、裸婚、裸奔。女装,在影星的引领下,从露脐到裸背,再到“裸装”,类似泳装,非一丝不挂,仅遮羞而已,目的是欲盖弥彰。
衣裳,对邋遢男而言,是裹尸布;对时髦女而言,等于文身。观察男人,看他喝酒;观察女人,看她穿衣:穿长裙的,往往文静;穿短裙的,往往活泼;比短裙再短的,往往是辣妹。
路见一女,紧身衣、超短裙,转过脸,却是个“眉眼渐高”的半老徐娘,一脸风尘,已是一则婚姻广告的年龄了:“有一子,无负担,显年轻。”从“吃死侬”变“吓死侬”,差点小中风。好比男人:西服、牛仔、白跑鞋,再戴顶军帽,啥个相?蟋蟀里的异虫!
(摘自《新民晚报》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