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及调整对策研究

2017-11-13 04:37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赛事体育

李 威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及调整对策研究

李 威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均衡、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比偏低以及由赛事商业开发不够导致的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通过提高有效供给,释放大众体育消费潜力;以“互联网+”为抓手,利用科技力量全面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体育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2014年10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体育产业也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规定了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1]。

若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意味着体育产业将以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参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体育产业结构演进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大推动力,体育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中国体育产业未来能否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虽然国家一系列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接连出台、投资热情日益高涨,但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初期水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性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短板亟待弥补[2]。可见,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成为了体育产业的工作重点。借助此次体育产业发展的契机,对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找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以期让我国的体育产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增长。

1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现状

1.1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分布现状

自从2006年确定深圳为第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至今,我国共有14个国家级的体育产业基地,按照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类,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福建、山东、湖北);以体育管理为主的产业基地(北京);以体育休闲、会议和旅游为主的体产业基地(四川);以高科技创新、研发为主的体育产业基地(深圳、富阳);综合性体育产业基地(江苏)。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体育产业基地所在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部分的区域布局与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这样的国家级战略部署一致。

从空间分布来讲,东部地区共有8个基地,中西部地区共有6个基地,大部分体育产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呈现出东西部不均衡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分别处于我国西部和东北的新疆以及东北(包括部分内蒙古)地区没有体育产业基地,而这两个区域的冰雪、山地、草原、沙漠、空域资源又非常丰富,特别是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将助推冰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让以冰雪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表1 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分布统计

图1 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体育资源配置平均发展水平示意图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图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体育资源配置平均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体育资源配置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全国体育资源配置平均发展水平基本与中部地区保持一致[3]。如国家不对体育产业基地的布局进行总体调控,那么东北、西部等地区无论在体育资源的配置还是体育产业的升级方面,都将明显落后于其余区域。

1.2 体育产业行业类型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并未形成健全的产业链运作机制和平衡的产业结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当前体育用品制造占据了体育产业总值的79%,而体育服务业中,运动休闲健身、体育场馆管理分别占体育产业总产值的4%、5%,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占比不到20%,主要原因在于前期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政策监管严、职业体育发展不成熟、总产值小等原因。对比体育产业较为成熟的美国,体育服务业是起到支撑作用的主要产业,其中健身和竞技体育业共占到总比重的 34%[4]。

图2 中美体育产业行业类型对比

根据《意见》要求和目前已出台的30个省级政府实施意见,我们可推测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在将达到50 000亿元,对比中美体育产业结构,预计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在2025年可以迫近当前中、美体育产业的平均值,由此可以推算出2025年的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为27 000亿元、赛事表演市场为8 700亿元、大众体育市场为9 500亿元[5]。其中大众体育将成为未来十年体育产业整体结构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约为25%;体育用品市场增速最缓,预计不到9%,赛事表演作为此次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我国赛事价值的商业化、市场化影响将逐步提升,增速约为18%。图3可以看出,未来10年中,体育服务业市场份额未来占比将会有近三倍的增长空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大众体育参与度的增长,大众体育和竞赛表演业将取代体育用品行业,成为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增长的核心要素。

图3 2014-2025体育产业年复合增长率预测

1.3 体育产业收入结构现状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由赛事引申到版权、版权到传播、传播到服务端、服务端延伸到产品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体育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赛事运营的3大收入来源比较均衡,赛事转播权转让收入占比较大,在40%-50%左右,但是在中国的赛事运营收入结构中,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赞助收入。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顶级赛事IP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在2015年被体奥动力以80亿元的费用购得2016-2020年的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全媒体版权,体奥动力向央视、各地方台以及新媒体平台转卖电视转播权时,由于成本太高,最终只有乐视体育一家购买了2016-2017年的转播权,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最终选择固定直播30场(每轮一场),机动直播20场,在赛事转播权转让收入上,我们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图4 国际体育赛事收入结构

与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的体育赛事还是由政府主导,一些体育营销公司只是执行方参与到赛事运营当中,很少有公司拥有赛事独立运营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受制于政府的管控以及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很难对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进行最大挖掘,处于体育产业链上游的赛事和内容资源(包括赛事、运动明星、转播权)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造成了盈利方式呈单一化趋势。

图5 国内体育赛事收入结构

2 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存在现状具有历史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客观的评价后才认识到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前,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包括政策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前者包括国家各级部门出台的相关保障性政策,后者包括外部经济环境及自身竞争优势的变化,前者主要由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导致,后者主要由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导致。

2.1 多部门联动为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保障

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中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来扶持。文件中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都给出了明确的路径以及量化指标。与以往不同的是,《意见》印发之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体育总局等职能部门纷纷出台相应保障性文件,用以激活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表2可以看出,各部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文件,从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梳理出的政策点来看,竞赛表演、体育场馆(场地)建设与运营、电视转播、赛事中介、赛事运营等具有明显服务性质的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重点发展的部分。多部门统筹、协调、联动是本轮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性因素,有了一些列明确的政策保障,体育产业的活力会被逐步激发出来。

2.2 劳动力成本影响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

长期以来,我国以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也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到2014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中的半领导者,这决定了我们无法再以纯粹的追赶者角色参与到全球的经济活动当中,无法单纯依靠通过模仿来推动工业化持续深化,无法依靠外部市场扩张来带动需求增长[6]。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入尾声,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阿迪达斯、耐克等运动服装巨头纷纷关闭中国工厂,并将工厂迁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或迁回总部。如果我们继续满足于只提供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品,不仅容易固化自身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角色,也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无法维持。

2.3 消费升级推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一国经济越发达,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高,国民经济增长也呈现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升级。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步得到释放。数据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静态文化消费爆发 (电视、电影、游戏等),人均GDP超过7 000美元,动态文化消费爆发(出境游、马拉松、全民运动健身等)[7]。中国人均GDP在2014年已达到7 575美元,对比美国的电影、游戏、体育赛事三大娱乐内容,我国已在票房和游戏方面的收入基本与美国持平,而在体育赛事收入方面差距明显,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表2 2014年来国家重要体育产业政策一览表

3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3.1 政府部门做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地区间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通过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比较来看,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具体表现为总产值高、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功能定位清晰、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集群化、人才储备充足;相反,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明显缓慢。《意见》印发之后,地方积极响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计制定的体育产业规模总量已达到70 797亿元,超出国家总体目标41.59%,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区域体育产业规模总量为49 475亿元,基本达到国家总体目标50 000亿的规模[8]。结合中西部体育部分省、市、自治区(甘肃、内蒙古、新疆、山西)体育产业发展数据来看,西部体育产业总额偏低,明显低于东部省区,主营收入也以体育彩票和体育旅游业为主。

政府和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是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市场是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主体。通常来讲,国家的整体规划对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举例来说,冰雪产业具有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综合效益高等特点,国家借助2022年中国申办冬奥会的契机提出了“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希望推动冰雪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东北地区虽然具有天然的冰雪优势,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凭借其自身力量难以整合庞大的冰雪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政府主导对体育产业进行调节,国家结合东北地区的冰雪资源同质化连片优势,统筹考虑冰雪产业布局,特别是在东三省经济持续低迷且暂时找不到合理增长点的背景之下,充分发挥东三省(内蒙古)的冰雪优势,将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相结合,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国家统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有以下几点优势:1)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在国家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仍保持着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作为优势的绿色产业,如国家给予相应支持和指导,各地方愿意优先发展体育产业;2)有利于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将体育产业纳入经济发展整体中。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发达经济圈,体育产业自然地融入其经济发展之中并在序列中找到自身位置,在东三省(以及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如能将体育产业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一带一路”等国家级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那么体育产业将真正从战略层面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3.2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增加有效供给,释放大众体育消费潜力

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于淘汰体育领域中落后产能、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从生产端入手提升竞争力,最终目的是盘活整个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实现良性发展[9]。目前,由中国消费升级而引发的对体育的广泛需求与体育产业对大众的有效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矛盾广泛存在于体育产业各环节中,我国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30%,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众参与体育的多样性和积极性。

我国正处于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阶段,从消费趋势中可以推断出体育消费的总量会随着购买力的提升而提升,体育消费结构层次性特征也会逐步显现出来。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体育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体育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不仅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在促进着体育产业结构做出相关调整[10]。

2015 年至今,我国体育产业从供给端来讲,普遍存在“头重脚轻”现象,一端是“资本在不停的投钱、中央和各省级部门在不停出政策”,另一端则是“体育产业金字塔的基层从业者依然处于迷茫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各公司都希望通过高质量IP来构建各自的商业壁垒,高水平IP对于培育体育市场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但真正能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的应是那些内容丰富、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一般性体育赛事 (活动),一般性体育赛事可以从根本上释放大众体育的消费潜力,并由此带动体育中介、体育培训、场馆运营、健身休闲、体育旅游、运动装备、体育衍生品等产业链条的联动,实现由供给侧出发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的目的。

3.3 以“互联网+”为抓手,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

在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欧美,由于体育基础设置的完善、各项目单项协会的活跃以及人们对运动热爱,使得组织一次比赛、参与一次比赛变得非常简单易行,人们因此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参与体育的机会;同样,由于电视网络的发达以及观赛习惯,人们更愿意通过付费来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赛事。国情的不同导致了我们无法借鉴欧美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体育基础设施薄弱,与体育产业相关的诸如(场馆)场地、赛事、健身教练等资源都比较稀缺,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了提供这些资源、获得这些资源的重要途径,就像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购物、咨询、娱乐、社交等行业一样,互联网也将通过连接的力量重构体育产业。互联网可以让体育从单向的播放观看到参与和互动、连接人和体育、让人们参与运动更加便捷、让用户体验达到极致,通过互联网电视、VR等新技术的驱动力,让人和体育更加接近、进而发生高频次的关系。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正帮助中国的体育产业从老平台向新平台转换,在新的平台尚未形成之前,借助互联网将供给端与人民群众广泛的体育需求结合起来,将成为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4 结语

体育产业结构是在体育产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内部产业的协调进步。国务院出台《意见》之前,体育产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产业的壁垒逐渐被消除,市场潜力得到释放。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并不平衡,体育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体育产业很大比重;体育产业市场得到释放后,优质IP资源成为了大家抢夺的对象,我们看到,无论是体育制造业还是优质IP资源,都不能靠自身力量带动起整个体育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国家职能部门的顶层设计之下,通过推动“自上而下”的调整保障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从供给侧改革出发,拉动并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内需,以互联网为工具,实现人与体育的连接,最终让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EB/OL].2016-07-13,http://www.sport.gov.cn/n319/n4833/c733613/content.html.

[3] 李强谊,钟水映.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J].体育科学,2016(36):33-43.

[4] 易观智库.中国体育产业专题研究报告2015[EB/OL].2016-06-3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30/17/32822272_5719735 76.shtml.

[5] 王自义.静则致远,动则如风——36氪体育行业研究报告[EB/OL].2016-06-1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13/22/3157 2723_567533244.shtml.

[6] 邱 琼,欧阳俊.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和调整方向[N].学习时报,2013-01-14.

[7] 中国产业信息.2016年中国体育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2016-07-13,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7/430 465.html.

[8] 姜同仁.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4):33-41.

[9] 殷俊海.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N].中国体育报,2016-04-22.

[10]姜玉欣,王忠武.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困境及破解[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110-114.

Structure and Adjust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LI Wei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of space distribution, low proportion of sports services in sports industry and unreasonable income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With this in mind,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put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 make good top-level design,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by releasing potential sports consumption, put “Internet plus” as the starting point,use the full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strategy.

Sports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untermeasures

G80-05

A

1003-983X(2017)10-0865-05

2017-08-18

李 威(1982~),男,安徽宿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体育管理研究.

内蒙古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内蒙古 通辽市,028000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China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赛事体育
本月赛事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产业之篮球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