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会敏
论新时期“新民歌”的演唱特点与价值体现
姜会敏
所谓新时期“新民歌”是指发迹于我国20世纪末,歌曲编创立足于传统民歌的风格,同时积极融入其他类别声乐作品的元素;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色;曲调彰显典雅唯美与自然流畅,注重保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本质;具有时代风尚的民族声乐作品。新时期“新民歌”在本质上体现出传统与时代的特征,在形式上坚持对传统民歌的传承,在内容上做到弘扬传统民歌的精髓并反映出时代的风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迁,这种集雅致、流行、时尚和多元化为一体的民歌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将针对“新民歌”的演唱特点和价值,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和论述。
“新民歌”的演唱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气息、音色和润腔等方面。
(一)“新民歌”演唱的语言特点
著名的声乐教育家王品素先生认为:“无论哪个民族的声乐,语言的特色是决定其风格的主要因素,正是因为多种不同的语种语言特性,才决定了世界各国演唱风格的丰富多彩。”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即兴创作和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声乐作品。不同民族与地方语言在民歌的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演唱好民歌,就要对所属民族或地域的语言有所了解,才能够把“新民歌”的方言特色和民俗韵味演绎得惟妙惟肖。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曾说过:“民歌的起源和方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唱的地道些,还得对当地的语言有所掌握。”正如她所演唱的一些湖南民歌,其效果颇佳,就是得益于她所具有的语言优势。
(二)“新民歌”的气息特点
要提高民歌演唱的能力,首先要科学地运用好民歌演唱的呼吸方法。传统民歌的演唱气息就是要求吸气深、存气满、运气通和用气灵。“新民歌”的演唱在继承传统民歌气息方法的基础上,融进了柔气、送气、提气、沉气、弹气、顿气、停气、收气等演唱气息的新特点。
“新民歌”演唱的气息运用,还注意了借鉴美声演唱的气息方法。传统民歌的演唱主要是运用胸式呼吸法,缺乏对腹腔呼吸的使用,形成发声是“一条线”的现象。而美声唱法则追求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样会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和通畅。例如在云南民歌改编曲《小河淌水》的演唱中,呼吸方法就是以胸腹式呼吸为主,使音色通畅并能够在较宽的音域里延伸。
(三)“新民歌”演唱的音色特点
在民歌演唱中,歌者可以运用不同的音色来演绎作品不同的内涵与情感。而在“新民歌”的演唱中,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歌曲风格的差异,音色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如在演唱藏族民歌时,演唱者常常使用具有高亢悠远的旋律线条来表现具有很强穿透力的音色。但在演唱山歌类型的民歌时,歌者会经常运用真假声混合的音质。在演唱陕北民歌时,演唱者则要喉咙打开较小,气息平稳均匀,声音支点稍高,这样唱出的音色更具地方韵味。
由于传统民歌的演唱音色,多是采用接近人声的自然音色。演唱时的音域相对较窄,中音区偏多,比较暗淡。然而“新民歌”的演唱,曲调的音域相对宽广,声音的弹性增大,使演唱的音色既可圆润轻盈又能高亢华丽。演唱者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合理地掌控音色。例如在《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上,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花腔部分运用了美声的音色特点,增强了演唱的张力、表现力和音色的美感。
(四)“新民歌”的润腔特点
著名戏曲音乐学家董维松先生认为:“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他们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时(唱腔),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立体感强、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
润腔原本是我国传统戏曲中常用的行腔方式。在传统民歌的演唱中,就大量地借鉴和运用了润腔的特点。它是歌唱发声时对歌曲加以修饰、美化、润色的技法。润腔可使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常见的润腔技法有装饰音、甩腔、顿腔、哭腔、拖腔等。例如彭丽媛在演唱《兰花花》时,运用了装饰音、甩腔和哭腔。张也在演唱《小白菜》时,则运用了哭腔和拖腔。宋祖英在演唱改编曲《孟姜女》时,就运用了哭腔、拖腔和顿腔。
(一)“新民歌”的文化价值
“新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它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精髓。“新民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弘扬上。传统民歌根植于我国各民族和各地域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积淀,以及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新民歌”应该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歌的责任,通过对传统民歌有益的编创和完善,使其成为与时俱进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丰富繁荣文化艺术市场;满足全社会精神文明的需求;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归属感和精神依附感。“新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语言典雅和表演时尚。它通过崭新的演唱形式和舞美效果,使人们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得到了美的享受。
另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民歌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同样也是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让“新民歌”走向国际,融入世界音乐文化的大潮,在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传播,推广和传扬中国民歌艺术,并让世界广泛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和精湛技艺,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新民歌”的教育价值
“新民歌”在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传统民歌的感受能力,增强对民歌曲目的认知和修养,提升民族声乐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民歌”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民歌在用声、运气、行腔、咬字、收声和归韵等方面的长处。在发声和共鸣上,借鉴了西洋唱法的特点。它还融入了流行唱法的时尚元素,使学生通过系统和完整的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发声训练、作品处理和表演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综合的提高。
在普通院校音乐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民族音乐的作品生疏甚至是排斥的现象。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和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流行音乐作品趋之若鹜。这都是民族声乐教育缺失的结果。因此,学校在音乐教学中,应以“新民歌”为主要素材,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意识,建立完整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必须要有传授好民歌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优秀民歌作品,便于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和技能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演唱能力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新民歌”的社会价值
“新民歌”以其独特的方式有效地激发、释放和传递了大众的情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如今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之下,人们可以通过“新民歌”的创编和演唱,来歌颂党的领导,赞美社会制度的优越,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另外,执政者可以通过艺术宣传的方式,向社会和民众传递执政的思想和理念。“新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也是执政者宣传的重要工具。
“新民歌”为推动群众艺术活动的开展,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社区文化氛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在蓬勃开展的广场健身娱乐活动——广场舞,也大多是以“新民歌”作为伴奏的音乐素材,深受每位参与者的推崇。“新民歌”很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身和娱乐活动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新民歌”从产生、推广、运作和表演的过程,都与商业运营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是现代商品社会中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它讲究商业性的包装与经营,并成为文化产业。当文化事业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时,一切艺术形式都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考验。人们在充分享受“新民歌”带来的欢愉之时,也逐渐接受了付费娱乐的理念。另外,“新民歌”制作和演唱的商业性运作,无形中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民歌”的创作、录制、传播、推广和演出的商业运作的全过程,为其相关的辅助行业也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契机。例如:服装、服饰、录音录像、广播电视、媒体报业、演艺公司和场馆等行业,都会因为“新民歌”的繁荣而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1.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胡建军、吴一帆编著.声乐艺术理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3.赵梅伯编著.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姜会敏: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