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蔡英文上台这一年
□李攀
至今年5月,蔡英文在台湾上台执政一年整了。
2016年是台湾地区大选年,民进党于年初赢得当局领导人和“立委”两项选举胜利。5月20日,蔡英文发表长达6000字的就职演说,但攸关台湾经济发展与前途命运的两岸议题却被放在所谓区域和平稳定之后,只有区区不到400字。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蔡英文当局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正如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指出:“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没有坚持“九二共识”这一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一年来蔡英文当局在经济、对外关系上也难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苦”字获选2016年台湾年度汉字,更真实地折射出台湾民众的无助与无奈。
“5·20”后台湾政局出现第三次政党轮替,岛内政治生态急剧变化,民进党上台“全面执政”,国民党艰困衰败,“时代力量”党迅速窜起,传统的蓝绿竞争逐渐被颠覆,新兴政治势力展露峥嵘,台湾政局进入深度变动之中。
一年以来,蔡英文及其执政团队力推“转型正义”,通过修“法”加紧对国民党进行政治清算;强推年金、司法等多项改革举措,力图实现“公平正义”;废止“课纲微调”,拒绝大陆学者调阅“国史馆”档案资料;大举推动“去中国化”,形塑“台湾国家建构”。此外,借助行政资源加强对基层、民间的渗透,推动台湾社会全面“绿化”。岛内多数民调显示,民进党的政党支持度大幅领先国民党和其他政党,势力版图有从台湾中南部持续向北扩张态势。同时,民进党内却矛盾日益激化,出现了能“共患难”,却未必能“同富贵”的局面。目前,“蔡英文系”人马占据执政当局主要位置;新潮流系(台独基本教义派派系之一)手握3席民进党中常委,在行政体系和公营企事业占据多数要职;“正国会”(游锡堃派)势力拓展,对新潮流系地位形成挑战;台独基本教义派不甘寂寞,不断向蔡英文施压;而地方县市长们拥兵自重、各自为政,影响力赶超传统派系,隐然对蔡英文党内的“共主”地位构成威胁。“独派”甚至公开要求蔡英文免兼民进党主席,暴露出党内倾轧日渐突出。
国民党则是内外交困。外遭民进党当局打压,庞大党产遭到冻结,如农渔会等传统基本盘持续被蚕食,一路被动挨打;内有政策路线分歧,高层纷争不断,围绕2017年党主席选举已展开争斗。地方基层及外围组织或因“缺粮断奶”,或因见风使舵,“带枪投靠”现象频发。此外,国民党政党形象未见明显改善,制衡绿营能力急剧弱化,东山再起前景仍不明朗。岛内民调显示,民众在政党倾向上的变化明显,支持泛蓝(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的比率由2000年的34%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泛绿支持者则变化不大,而保持中立的大幅增加,达到52%,凸显泛蓝支持者立场已出现偏移,更加剧了国民党的困境。
国民党的弱化带给台湾新兴政治势力机会,从柯文哲到“时代力量”、绿色社会党、民国党等新兴政党相继登上政治舞台。但选后至今,岛内新兴政治势力发展极不均衡。社会民主党销声匿迹,“白色力量”声势走低。台北市长柯文哲施政遇阻,团队成员纷纷出走,谋求连任之路难度增大。唯有“时代力量”党气势走强,成为台“立法院”第三大党后,打着“超越蓝绿”、“新政治”旗号,实则走激进、民粹路线,一方面与民进党保持合作,携手追杀清算国民党;另一方面也与在野蓝营共同反制蔡英文当局施政,试图左右逢源,扩大影响和势力版图。同时,“时代力量”党积极布局地方组织,力争在后续选举中扩充实力,但目前看还是很难从根本上冲击民进党的执政地位。亲民党与蓝营渐行渐远,在部分议题上与民进党策略性合作;蔡英文聘任宋楚瑜为“总统府资政”并由其代表出席第24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极力拉拢亲民党,未来亲民党恐将进一步为蔡英文当局政策背书。新党和统派力量分散、弱小,短期内难有实质性作为。未来不排除形成两个本土政党主导与多个小党夹缝中求生的局面,台湾政治进入“一大一中多小并存”的格局。
蔡英文当局上台之初,台湾民众曾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够带领台湾走出经济困境。蔡英文也意识到,自己的胜选与台湾经济形势低迷有关,特意将台湾的经济结构转型放在任内五大任务之首。蔡英文声称:“我们要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就必须从现在起就下定决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强化经济的活力与自主性,加强和全球及区域的连结,积极参与多边及双边经济合作及自由贸易谈判,包括TPP、RCEP等,并且,推动新南向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蔡英文当局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使得两岸两会协商机制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导致两岸已达成的23项协议及多项共同意见和共识的后续执行情况,因为没有协商平台而大打折扣。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机制的停摆,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两岸进出口贸易出现“双降”。据台海关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两岸贸易总额(含香港)为1428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下降2.5%,其中台对大陆出口1013.4亿美元,同比下降2.1%;自大陆进口414.6亿美元,同比下降3.3%。台对大陆出口主要产品几乎全线衰退。2016年12月的台湾有关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岛内大型工商企业对蔡英文当局施政表示“不满意”,在接受调查的2000个大型工商企业执行长中,对蔡英文当局施政满意的仅为18%,不满意的为58.1%。
岛内观光产业遭遇“寒冬”。“5·20”以后,由于岛内政局变化与两岸关系发展不确定性上升,大陆居民赴台意愿降低,规模大幅缩小。据台当局有关主管部门统计,2016年前10个月,大陆居民赴台人数为308.83万人次,占赴台旅客总数35.25%,较2015年减少11.74%,预计2016年赴台陆客规模将出现1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外,2016年5月20日至12月初,赴台陆客团组较2015年大幅减少51.1%,“自由行”同比减少12%,整体入台旅游人数年减少35.5%。随之带来的是岛内观光产业遭遇“寒冬”。台湾观光业者面临生存危机,打出了“九二共识,蔡英文不要,我们要”的标识,走上街头抗议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策,这是近年来台湾少有的一次社会抗议活动,震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此外,由于蔡英文当局在修改“一例一休”、砍七天假,放开美猪进口,解禁日本核灾区食品入岛等争议政策上处置不当,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抗争,导致素来与民进党关系良好的社运、劳工团体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绝大多数民众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发展维持和平稳定,带动台湾经济振兴、民生改善。而事实证明,蔡英文为台湾经济寻找的这一“良方”,不但直接切断和平红利“供应链”,破坏两岸经贸关系现状,致使台湾经济遭受严重不利影响,也让岛内民众更加“无感”,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前景深感担忧,对蔡英文执政由充满希望转为彻底失望。自上任以来,岛内民众对蔡英文的表现满意度持续下滑,已跌破50%,不满意度则从24.5%攀升至42.8%,已濒临死亡交叉线。
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论述了对外政策,其中勾勒了以加强美日关系为核心,以拓展国际经贸空间为重点,以参与国际非传统安全合作为突破口的“外交”蓝图。但囿于台湾岛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和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现实,注定蔡英文当局图谋难以奏效,最终难逃四处碰壁的可悲命运。
首先,抛出“亲美友日制中”路线。一方面,钻营拉升台美关系。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为从处理美中关系方面获得主动权,有打“台湾牌”遏制防范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而加上蔡英文图谋“联美抗中”,有处心积虑争取美国支持的需要。2016年12月,美众议院通过并由奥巴马总统签署了“2017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允许美国防部长执行台美资深军事将领及官员的互动交流计划。特朗普在当选后接听蔡英文的“贺电”,打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现任总统或总统当选人不与台湾地区领导人公开接触的禁忌。加强台美经济合作,虽然特朗普宣布上台后将放弃奥巴马政府推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台美经济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台美在2016年11月召开了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会议,继续推动双方经贸合作。
另一方面,台日关系从僵持到走近。马英九执政时期,在钓鱼岛问题、太平岛问题、“慰安妇”问题上,都站在与日本对立的立场上。“5·20”后,蔡英文当局媚日明显,除了安排民进党重量级人物分别担任“驻日代表”和“亚东关系协会”会长,还加快推动台日合作与交流,建立台日海洋事务合作机制,首次召开“台日海洋事务合作对话”;扩大双方经贸合作关系,重启台日自由贸易协商、推动台日双方在“五大创新产业”合作;深化台日交流,2016年8月,台“立法院长”苏嘉全率20多名“立委”访日,12月,日宣布“日本交流协会”更名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
今年2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强调,“我充分理解美国政府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高度重要性,美国政府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特朗普的这一转变是美国国内压力和中方努力的结果,他不仅认识到一个中国原则是不能做交易的,还应该会慢慢明白哪些牌是可以打的,哪些是不能碰的。4月6日至7日,习近平与特朗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坦诚相见,达成重要共识,推动开启中美关系合作共赢新篇章。而台湾问题甚至没被提到议事日程。观察这种新变局,可以发现,蔡英文借美日之力与大陆对抗,寄望美日为台湾谋取“外交”甚至“台独”空间,只会是一厢情愿。蔡英文当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美日等国有意协助台湾扩大国际参与,但能否成功最终仍取决于中国大陆的态度。
其次,重回“金援外交”的老路。2017年1月7日至15日,蔡英文展开“英捷之旅”,赴拉丁美洲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四国访问。蔡英文此行意在化解“邦交”危机,意图通过提升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并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力度,强化台湾与其“邦交国”的经济纽带和利益捆绑,从而达到政治上巩固“邦交”的目的。如在危地马拉期间,蔡英文就承诺会继续落实CA-9号公路拓宽工程和捐赠药品及药材计划等合作项目,还向该国捐赠3万个书包。在洪都拉斯期间,蔡英文声称将会扩大对该国学生奖学金的支持力度,以吸引该国更多年轻人到台湾求学。但岛内舆论普遍认为,蔡英文的这些动作毫无新意可言,只是延续了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老路,从本质上讲依然是“金援外交”。事实上,台湾与这些国家关系依然存在较大隐患,部分“邦交国”根本无意真正提升与台湾关系,只是想利用蔡英文到访狠狠敲诈一笔。“固邦”之旅虽然或许可以暂时稳住个别国家,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他国家与台湾的关系将随时可能亮起“黄灯”。蔡英文若再像当年李登辉、陈水扁那样一掷千金,拿台湾纳税人的血汗钱四处打水漂,将本来完全可以用作发展岛内经济民生的经费都挪用至巩固“邦交”上,台湾民众不会买账。
更令蔡英文当局难堪的是,基于两岸在综合实力、国际上的影响力上存在巨大差距,部分台“邦交国”改弦更张,转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2016年3月,冈比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复交。12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与台“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复交。在蔡英文拒不调整两岸政策的情况下,岛内舆论普遍认为,在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中国影响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台湾“邦交国”的离心倾向会越来越大,多数国家与台湾发展实质关系的顾虑也会增大,“雪崩式断交”仍会是蔡英文难以回避的危机。
历史经验证明,台湾当局只有优先处理好两岸关系,才能为其对外交往赢得更大的空间。蔡英文当局的最佳选择是妥善处理好两岸关系,若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台当局对外交往之路只会越来越难,“国际活动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综上所述,面对岛内新变局,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改变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蔡英文当局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要让台湾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编辑 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