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
社会传统语言文字素养缺失——网络空间中错别字带来的思考
文/王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这段《淘宝爆笑聊天记录》?“掌柜,我选的这个诱惑吗?”“诱惑!”“有大妈吗?”“亲,客服最大的27岁。”“你能活到付款吗”“我尽量”“你们有尸体店吗?”“亲,淘宝不让卖那个......”“你们什么时候发火?”“差评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五件,能幽会吗?”“呃,吃个饭应该还是可以”“我想吻你一下......”“啊,这样不好吧?”“我说想问你一下......”“求求你别再给我打字了!我想发火又怕差评,你就饶了我吧!”。哈哈!真的是饶了我们吧!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仅仅是网民个体之间的语言文字交流。但是如果面向公众发布的新闻报道和文章中也出现错字别字,那影响范围就太大,问题也比较严重了。笔者平时在浏览网页时就经常发现这种现象。很多错误都很可笑,可是笑过之后,是否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呢?
一个人的语言文字水平和主观意识决定其发布的文字质量和内容,而其他人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来感受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文化修养和语言态度。所以说语言文字素养是一个人的隐形名片。造成网络空间出现大量错字别字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书写方式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手机的普遍应用和汉字录入技术尤其是拼音输入法的普及,为人们进行文字处理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大量错字别字的情况。另外就是社会宏观语言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业和影视业日益繁荣,近几年来使用谐音的广告语和广播电视节目更是铺天盖地。这些表面上看是新创意,旨在给消费者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却给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对于成语和单词的理解造成错乱,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另外,人们在阅读文字时对错字别字的宽容度也是造成错别字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互联网上的错字别字,大家都采取“猜猜看”的想法,对于自己不通顺的语句和写错的文字也本着“差不多”的心理,这种风气的蔓延无疑助长了整个网络空间用户群体对语言文字的不认真态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学历结构为小学和初中的网民占比高达53.2%,10-19岁群体占比为20.2%。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网民的学历结构也是影响网络空间整体文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组数据还显示,未成年网民占网民总数五分之一。对于正在打基础的青少年来说,网络空间中的错误内容对他们很容易产生误导作用,会直接影响他们语言能力的积累和文字素养的提高。
至此我们不由得要思考:这种语言文字素养缺失的问题仅仅局限于网络空间吗?答案是否定的!网络空间是现实生活的延伸,也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在网络空间中看到的问题其实是现实社会存在问题的一种反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本质,所以必须加以重视。并且要双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就是网络传播平台内部的编辑人员,他们是文章内容呈现给读者之前发现问题和剔除错误的最后环节,所以至关重要。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各类网络传播平台在审读制度建设和编辑人员管理方面都相对滞后。对此,各网络传播平台应该建立健全先审后发制度,设立专门的内容审核机构作为网站内容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和协调网站内容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度,分层级设置编辑岗位,落实编辑职责、责任、奖惩措施,制定审读办法、审读工作实施细则,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审读队伍。
作为一名编辑人员,语言文字素养是最基本的修养。长期以来,网络编辑在文字功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与传统出版单位编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从政府层面对网络文学编辑管理和准入提出明确要求。因此网络传播平台内部的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加强推敲字词的能力,努力提高加工审读稿件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作好网络空间的把关人。
提高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素养,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上幼儿园,直到大学毕业,至少要有19年的时间是在老师的教导和陪伴下成长。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1]每位教师都是学生语言和文字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学生们从教师的语言中模仿着语音、语调、表情,吸取着语汇,[2]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语言风格、用词习惯和语言文字态度的熏陶。
教师的语言文字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文字态度,教师的语言文字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水平。所以说教师队伍的语言文字素养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无论从事哪门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不断提高文字素养的重要性,认真学好现代汉语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积累、多留心、多观察,勤于阅读、善于思考,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这也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一种体现。无论在课上课下,教师都要做到用词规范、措辞严谨、文字正确、板书清楚。要求学生在日常言语中力求字词语句通顺流畅,句意表达完整优美,用词造句准确生动,从小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记得我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当时他刚刚师范毕业,在教学中总是把“臀部”读成“殿(音)部”。开始我一直没明白“殿部”是哪个部位,直到他在讲解古人的坐姿时说“把‘殿部’直接坐在脚后跟上”,我才明白原来一直说的就是“臀部”。作为懵懂的高中生不敢直接指出老师的错误,而且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已经有很多同学把那个词读成“殿部”了,不知这些同学什么时候能够得以纠正,也不知他们是否会把这样的读法教给他们的下一代。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有多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他提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全民语言文字素养的整体提高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能够更好地接受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网络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政府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正面宣传,推出一系列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品味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广播影视节目教化民众,引导和激发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语言文字素养的内生动力和热情,树立正确和严谨的语言文字态度,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坚强的支持和保障。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节目,就是很好的典范。这类节目可以让民众在消遣和娱乐之余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希望这种节目形式可以不断发展,并将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延续下去。
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社会语言文字健康有序发展的工作中除了进行正面的引导和宣传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做出规定,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这项规定的出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义极其深远。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条例,对这种为了经济利益损害社会效益的行为进行更加有效的限制和更有力度的处罚。而对于网络传播平台错别字百出的现象,建议政府管理部门继续出台相应的规章,要求各网络传播平台增加用户纠错功能并设立奖励措施,提高公众纠错的积极性,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态度。
同时,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尽力保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对发现的错字别字进行积极纠错。在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同时提高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成为一种习惯,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敬畏之情。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主要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传承的,所以说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传统语言文字素养的缺失是当今社会文化的致命缺陷,绝不能忽视,更不能姑息。只有整个社会都重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态度,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汉字的习惯,才能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81年1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邱树德.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J]. 南方论刊,2006,(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