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沈建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胜利90周年。
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军阀统治、配合北伐进军,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而失败,第三次起义取得了胜利。
一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谎称共产党人指挥的中山舰要炮轰黄埔,共产党要暴动,借以宣布戒严,派兵逮捕共产党人。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排斥共产党人的“整理党务案”。从而,由蒋一手控制了国民党的党、政和军权,其军事独裁和军阀作风日益暴露。
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野心早就有所警惕。1926年7月14日,中共发表了《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重申国民会议是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道路,认为要取得北伐的彻底胜利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唤醒民众一起参加革命,来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求得自身解放,这才是中国民族革命之全部意义。中共要求人民团体组织促成会,自动召集国民会议发表政纲,起来斗争,推翻军阀政权,建立地方人民政府,最后接收政权。
1926年7月,中共四届三中执委扩大会议作出了《上海工作决议案》,强调上海是全国反帝运动的中心,“区委的政治行动,应当以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心,引导一般市民群众于每个地方自治问题上与上海当地政府奋斗,不断地给他们以打击”。会议通过的《军事运动决议案》强调:“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7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一号》,要求各地党组织立刻行动起来,发动群众“由反对苛捐杂税力争民权自由,一直到推翻当地的军阀政权,建立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中央精神,上海区委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在上海区委特别扩大会议上,区委书记罗亦农传达了中央精神:“本党政策要使改良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要无产阶级夺取领导地位,夺取小资产阶级群众。”上海区委指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革命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争领导地位的问题。”
关键时刻,共产国际远东局于9月11日发出指示:“我们党应该对这场运动从旁边加以支持,不抛头露面,也不谋求领导权。”并建议中共中央:反对孙传芳的工作“应由亲日资产阶级人士来领导孙的反对派,我们党和国民党应从侧面支持这一行动,既不突出自己,也不觊觎领导权”,“上海暴动如果成功,政权应属于资产阶级,工人不必有代表参加”。
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上海区委的态度迅速转变。9月14日,区委开会讨论全国及上海政治状况与党的工作方针、策略,将革命领导权拱手让出,认为最好由国民党来做,无产阶级要避免领袖地位。
因为各方面准备不足,时机没有选好等原因,第一次起义失败了。
中共对起义进行了总结,罗亦农承认:“我们无疑过高估计了资产阶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机会主义者,把整个主动权让给了资产阶级……正因为如此遭到了失败。”
为了加强起义的领导力量,中央特地从广东调来军事专家周恩来。上海区委积极准备第二次起义,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领导权问题。
二
1927年2月22日晚上,黄浦江上率先起义的海军“建威”号和“建康”号开炮攻击高昌庙兵工厂,第二次武装起义开始。但是,法租界当局迫使起义海军停止开炮,孙传芳又调来援兵,工人纠察队损失惨重。
23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停止第二次起义,并决定成立领导和组织第三次起义的最高决策机构和指挥机关——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8人组成。特别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及时分析讨论军事和政治形势,制定相应的对策。
24日晚上,特别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组建5000人的工人纠察队和500人的能用手枪的工人自卫团。
为了领导好这次武装起义,周恩来认真总结了两次武装起义失败的经验和教训。3月3日,他在军委会上作了《关于上海的武装起义》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这两次起义的两条主要教训:“问题全在于没有准备,在于党的领导人在事变中缺乏果断。”针对这两条教训,周恩来在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军事准备工作时,始终紧紧抓住两点:一、起义前,做好切实周密的准备工作;二、正确选择起义时机,在条件成熟时坚决果断地发动起义。
在特别委员会下设立了特别军委,周恩来担任特别军委负责人和武装起义总指挥。为了提高工人纠察队的战斗技术,周恩来在全市设立多处秘密训练点,派出黄埔军校毕业的同志来为各部委和大厂工人纠察队负责人上课,指导武器使用和巷战战术的训练,培养军事骨干。经过25天的训练,有1800名工人纠察队员学会了使用武器。当时分管工人纠察队军训工作的侯镜如回忆道:“我秘密地到各训练地点训练各区纠察队的干部们,给他们讲授枪械构造和使用方法、《暴动须知》和巷战技术,并进行战术运动、射击刺杀等军事训练。”周恩来还主持制定了《武装暴动训练大纲》,详细地规定了各项细节。赵世炎说:“上海工人阶级第三次的暴动,尽量的使用了革命的技术,勇敢真诚的遵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训,练习出两日一夜巷战的经验。”周恩来在辣斐德路辣斐坊的一幢房子里,建立了军委的秘密机关。他经常深入基层观察地形,进行调查研究,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周恩来还将原先分散的枪支集中起来,并从外商和军警手中购买了一些枪支,工人纠察队总共拥有约250支枪。
周恩来确定部分觉悟高的工人去参加资产阶级的武装组织——保卫团,有的工人不理解:难道去保卫资本家?周恩来耐心地解释:保卫团有枪,又有制服。我们打进去,是为了把枪掌握在我们手里。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工人进了保卫团,对掌握保卫团的动态,争取保卫团员站到革命阵营中来,以及掌握武器和接受军事训练都起了作用。在起义时,参加保卫团的工人是攻打北火车站的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
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特别委员会把整个上海(除租界外)划分成7个区,分别安排得力者担任负责人,各区分别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特别军委对各个地区的工人纠察队实行统一编制和组织,整个上海的工人纠察队成为一支有统一领导、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新型革命武装。在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第三次起义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在3月5日的特别委员会会议上,陈独秀对起义的正式发动时间作出最后决定:“㈠松江下。㈡苏州下。㈢麦根路与北站兵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前两条是指北伐军占领松江或苏州,后一条是指孙传芳的北洋军退兵。
20日晚,北伐军东路军进入龙华,起义时机成熟。
21日晨,上海区委作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定。上海总工会也发出了总同盟罢工令。下午1时,起义正式开始。
三
南市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参加起义的工人纠察队按照原定计划,以中午12时小南门救火钟楼钟声为号,实现总罢工,然后兵分三路,分头进攻。下午3时,在江南造船厂和高昌庙兵工厂会师。到下午5时许,工人纠察队控制了南市的通讯和交通枢纽,首战告捷。
虹口三面与租界接壤,一面是华界市郊。在这里只有警察署,没有驻军。工人纠察队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攻占了虹口中心警察署,虹口是最早结束战斗的地区。
下午1时,沪西工人从总同盟罢工转为起义。沪西部委书记佘立亚亲率一支队伍从曹家渡发起了进攻。在完成沪西的既定目标后,佘立亚率队伍支援闸北的战斗。
下午1时,沪东的韬朋路底和马玉山路底两处分别集中2万多群众举行大会,沪东部委书记张永和作动员。大会结束,起义队伍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发。工人纠察队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各警察署。两支队伍在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后胜利会师,向闸北前进。
中午12时,浦东祥生船厂拉响了汽笛,浦东各工厂工人都向祥生船厂门前集中。工人纠察队分成3支队伍,各界群众汇合成近万人的队伍。战斗4小时,胜利结束。
中共吴淞部委领导2000多名工人举行了起义,随后,一批工人纠察队员赶到宝山县城,攻打宝山县警察署,取得全胜。
闸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起义的主战场,奉鲁联军的兵力集中在此,重要据点有20多处,起义的成败取决于在这里的决战。中午12点,汽笛长鸣,罢工开始。一小时之后,工人纠察队向各敌据点发动猛攻,至下午4点,敌人只剩下三个据点——北火车站、商务印书馆和天通庵火车站。周恩来和起义副总指挥赵世炎对原先的部署作了调整,认为北火车站守敌人多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对其暂取守势;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守敌虽少,但有机关枪和大量炸弹,对其采取包围;天通庵火车站因铁路已断,敌军惊慌失措,可集中兵力强攻。强攻取胜后,进攻目标马上指向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周恩来亲临现场考察地形,命令围而不打,严防敌人突围和增援,断其生路以乱其军心。22日下午4时,工人纠察队终于攻克商务印书馆俱乐部所在地东方图书馆,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需品。敌人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上海总工会派人前往驻龙华的北伐军东路军指挥部进行慰问,请白崇禧出兵助战。但是白崇禧却婉辞推托,按兵不动。周恩来听取汇报后表示:决不依靠北伐军拿下北站。下午5时发起总攻击,6点多战斗结束。前后30小时的激战,打败了军阀部队,于22日占领上海。起义中工人牺牲200余人,伤千余人。
起义取得成功的当天,4000余代表在南市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市政府委员19人,组成了上海市民政府,其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占了10人。政府在组织领导和组织成份上都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领导权。23日上海市民政府在南市蓬莱路上海县署开始办公。长期被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然而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篡夺了上海工人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战斗性,严密的组织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再次将中国工人运动推向高潮,同时震动了中国和全世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编辑 李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