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画发展断想

2017-11-13 16:01云德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传统

云德

百年中国画发展断想

云德

编者按:近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了“中国绘画发展百年之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绘画百年来的历史、现实及发展道路等问题,从技法到理论多个层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本期选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百年来,国画坚持独特制作材料和深厚的哲学思想,承续传统程式,以线条艺术为标志,从材料到观念不断继承创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涌现出一批领军人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轨迹,成功转型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传统艺术门类在新时代发展的排头兵。但其当代成就刚刚起步,缺少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创新和整体性跃升,还需深切地融入时代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汲取养分,加大继承创新、传播普及力度,实现新的发展。

国画史 文脉赓续 时代精神

新时期以来,如果说是文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成为文艺领域最活跃分子的话,那么美术作为有较大思想容量且联系大众较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则扮演了另一个冲锋陷阵的角色。由于新时期绘画的思想观念新锐、形式变幻快捷,特别是经过85美术思潮之后,各种西方艺术流派几乎是一个不落地在中国演绎了一遍,这让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当代美术,一直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在波谲云诡的美术思潮的潜流中,尽管中国传统的民族绘画也曾受到外来美术观念的强烈冲击,但其自身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尽管其中也有不少超越国画审美规范的胡涂乱抹,有玩世不恭的游戏与颠覆,有受商业化大潮裹挟的抄袭与复制,但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加精心的审美建构和经验拓展。与其他传统的文艺品类相较,无论就其文化传承的全面与准确、还是就其创新的深入与拓展,无论就其艺术达到的高度、还是就其社会影响的广度,中国画奋力耕耘的实绩与成就都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已形成与中国油画比肩对峙的两座艺术高峰,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研究与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大有裨益。

(一)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个从岩画、壁画、宫廷画到文人画一路发展形成的中国特有的民族绘画,是以墨汁为主要颜料,以毛笔为绘画工具,以清水为调和剂,以宣纸和绢帛为主要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千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不断继承、探索、摒弃与发展,跨越历史更迭的广阔时空,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基因、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然而,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一路发展下来,到清朝末年,确也呈现出某种陈陈相因的僵化状态。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从文学革命开始,同时较早受到冲击的就是美术。尽管这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曾一度阻断了中国画常规发展的路径,但这些冲击带来的观念手法方面的革新,也为中国画的跨越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且崭新的天地。

百年的国画进程呈现出一条波浪式发展的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面对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当时的学界精英基本上将传统文化与封建落后画了等号,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的比较多,且占据了舆论的主阵地。包括蔡元培、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人在谈及美术时,都提倡参照西方写实艺术来改良中国画。陈独秀和吕澂最先提出“美术革命”的口号,在他们看来,中国近代甚至元、明、清以降的中国画坛已衰败至极,而衰败的根由在于守旧与仿古,在于鄙薄院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的画学正宗。他们把批判锋芒直指文人画并引发了旷古空前的中国画前途论争,形成的最明显结果:一是西洋画的大量传入和大众通俗美术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以西洋画改良中国画成为时尚选择。二是受文学为人生的美学观影响,写实主义成为画坛主流,传统的写意笔法遭到彻底否定。三是美术新学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画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素描成为绘画的必修课,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画家授徒并行的状况,从此改变了整个国画的基本格局。然而,随着彻底否定国画面临的现实阻碍和以西洋画改良国画出现的尴尬,以及许多包括留洋归来的画家如徐悲鸿等人均怀有浓烈的民族文化情怀,也由于一大批传统画家声名显赫,孜孜坚守,中国画在适应了形势突变的冲击之后,开始了更加冷静的探索进程。以高奇峰、高剑父为创始人的岭南画派,看到中国绘画与西方完全不一样,纯粹写实的路子走不通,于是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调和论”,成为岭南派作画的宗旨;发展林风眠等人的中西“结合论”,主张即保留中国画的传统优势,又借鉴西洋画的科学方法,把焦点透视和写实绘画的用光、敷色的方式吸收到中国绘画之中,走兼收并蓄的道路,让国画画面更加真实与完美,中国画的格调由此为之一变。像赵望云的《塞上写生》、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群马》以及蒋兆和的人物群像巨作《流民图》等,就是这种变革的最佳诠释。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结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异常兴奋的一大批画家,紧密配合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主动从改造思想感情入手,迅速投入并熟悉新的社会生活,为创造出新中国需要的艺术作品,推动了一场“新国画运动”。当时,写实主义精神占有主流地位,整个中国画坛的艺术观念开始向适应人民大众欣赏需求方向转移。尽管其中也不时有为人民大众服务不够的批评,有山水、花鸟画有无阶级性的误读,有不能“如实反映现实”的过分要求,但基本没有上升为政治批判。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后,美术界更加重视传统,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得到遏制。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的文化多样性发展,人物画得到快速发展,山水、花鸟画的应有地位得到保证,齐白石等人受到推崇,中国画创作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像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叶浅予的《北平解放》,钱松的《红岩》,石鲁的《古长城外》《转战陕北》,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黄冑的《爹去打老蒋》,刘文西的《祖孙四代》,黎雄才的《森林》,于非闇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潘絜兹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李斛的《工地探望》等等,都给人留下面目一新的感觉。这有国家文艺政策不断调整的功劳,也是画家们抗拒极左思潮干扰、在艺术方向与艺术规律之间尽可能地谋求一致的结果。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与极左思潮的蔓延,这样的势头没能延续,国画与其他艺术一样受到重创。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先是伤痕文艺带动下的中国画回归,当时老一辈艺术家焕发青春,激情如火山喷涌,创作中有了新拓展;一大批中青年画家迅速崛起,出手不凡。这个阶段,人才之集中、创作热情之盛前所未有,国画真正迎来了自由创造的春天。尽管其中有过85美术思潮等强烈冲击,有过内外呼应所掀起的对诸西方绘画思潮包括对F4(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王广义)等人的追捧,也有过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中国画笔墨等于零、中国画全军覆没等悲观的判断,但国画没停下探索发展的脚步。面对着西方强势文化冲击如何保护和拓展民族艺术,特别是深入到艺术本体的“笔墨”论争而引发的如何守住国画底线的反击,实质上仍是贯穿于一个世纪的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继续。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面临信息时代全球文化趋同的巨大风险,中国画经受住了现实挑战的严峻考验,不仅没有萎缩,反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新古典主义、当代文人画为标志的向传统艺术回归,已经不再是简单模仿与复古,而是真正地融合了时代精神的崭新创造。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如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郭全忠的《万语千言》、周韶华的《大河寻源组画》、杨力舟和王迎春的《黄河组画》、王子武的《曹雪芹》等,都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特别是2009年开始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2012年开始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批顶尖的当代艺术家踊跃参与,怀着对中华文明和祖国山河的满腔热情和艺术创新的勇气,在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的前提下,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精华,大胆创意,精心创造,成功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辉煌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国画作为其中的耀眼章节,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

(二)

对国画的发展现状见仁见智。但无论持何种观点,只要冷静研究对比就不难发现,国画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步履是坚实的,当之无愧地成为传统艺术门类在新时代发展的排头兵。

首先,当代国画几大门类如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得到均衡发展,传统技法和气韵堪称一脉相承。就笔墨而言,独特的绘画语言助力中国画自由而大胆地打破时空限制,有着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概括力,体现在现代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方面,其皴法与干湿、其用墨与留白、其急缓与顿挫等出色技巧与手段,比传统绘画更具魅力,更长于笔墨的挥洒奔放和激情的自由宣泄。就骨法而言,国画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现代国画更注重运用以线条为骨架的造型方法,通过不同的线条去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和节奏。在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方面,比传统画更强调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就神韵而言,现代国画既追求“形似”也追求“神似”。素描功底的深层次介入,把传统的似像非像的状态逼近极限,不仅普遍讲究造型的准确,而且在气韵上更注重整体气势, 更注意在构图、着色、笔力方面下功夫,更讲究笔墨趣味,尝试以更高境界的神似,达到写神、写性、写心和写意的目的。

其次是形式上卓有成效的创新。现代国画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普遍注意把西洋绘画的素描功夫及焦点透视的方法运用到国画创作上来。构图上更讲究对立统一,普遍强调稳中求奇、险中求稳,大胆打破平衡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让画面更充满节奏感、旋律感。许多现代著名画家精通不同画种,如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雕塑家刘开渠、韩美林,版画家黄永玉等,都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画种里汲取有益养分,对中国画创作做出突破性贡献。还有一些国画家经常参与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方面的创作,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了他们国画创作的现实表现力和创造力。许多国画新作坚持写形与写神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统一,普遍强调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使国画写人状物的准确性更强,色彩、光影渲染更强烈,立体效果更加突出鲜明。

再次,现代国画作品更注重诗意和意境美。顾恺之的传神论专指人物;宗炳把传神论应用到山水画,其所谓的山水神,就是陶冶性情、涵养心胸的山水美;发展到王微,更明确追求“本乎形者融灵”的境界,这些东西在现代国画中都得到很好继承。现代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既延续了传统国画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形意合一的传统,更强调形式美和色彩美。结构上或大开大阖、自由奔放,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或飘逸洒脱、天人合一,或气韵生动、意境悠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纯粹静态的山水已渐行渐远。同时,在相当一段时间忽视诗词入画之后,当代国画也开始了新一轮画配诗的热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当代画家的国学修养,也有利于国画新作融诗书印于一炉,诗情画意、珠联璧合,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国画整体水平在不断稳步提升,呈现着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

认真分析与总结国画取得发展进步的经验,原因有六。

一是特殊制作材料和深厚的哲学思想。传统中国画笔、墨、绢、纸等固有物质材料以及工具、技法的合理运用,是中国画独特属性的组成部分,先天地使得中国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视觉美感。古人的哲学观念,比如辩证统一的大局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天道有常、崇尚自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等方面的哲学思想,决定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特殊的绘画材料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它在构图和绘画时,注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意识思维模式,借用古人的绘画符号表达自己的特殊感悟,创造自己的悠远画境,力求使现实物象和象征物象两部分达到和谐统一、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二是中国画传统程式的承续。汲取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内核,传承“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神降之”“立万象于胸怀”“格高而思逸”等美学思想,把“有笔有墨”作为传统水墨画的千年古训,近现代几经演变,发展到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说(“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使绘画可以不受视角、时空的限制,唯意萃取,畅怀表达。用古人“山形面面观”的方式,营造出当代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延续且更新了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法则,形成了现代山水画的S型律动、起承转合、开合呼应、三线交叉效应等构图方式,所有这些都在国画的当下传承中得到新的发挥。

三是坚持把线条艺术作为成就中国画辉煌的独特性标志。是以线条为主,还是以体面为主,是区别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典型特征。线条艺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看似单薄、乏有华彩的线条,却可描绘大千世界,解读文化符码;看似柔弱、清纯的线条,可以逸笔草草,尽抒情怀。线条艺术从古代汉字的发微到现代艺术的成型,一以贯之、绵延古今,是中国画传承的命脉。从古至今,都似隐似现地在中国画中发挥着决定作用,同时也成为线条艺术自身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线条正把传统中国绘画推向极致。有人说:把传统做到极致就是现代,这是很有道理的。

四是从材料到观念的继承与革新赋予了中国画的当代价值。由技抵道、以形达意,是中国画革新的使命,更是艺术当代性的本质所系。第一源于观念的更新。观念更新不是一味否定传统,因为现代的东西不一定就先进,传统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落后。革新是现代人站在历史和理性的高度,以现代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的眼光,勇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赋予笔下的素材以全新的诠释与生命,从而让作品中体现出更为深刻、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源于内容题材上的更新。当代国画不再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无聊呻吟,也不只是注重技法笔墨的传统翻版,而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倾情于当代人的所想所感和当下的文化话题,用更加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求变、求新、求解于中国画艺术的当代答案。第三源于语言技法的更新。在中国画原有构图、语言符号、笔墨精神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艺术语言,比如点、线、面的构成法则、色彩构成法则和各类形式美规律等等,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空间、新结构、新语汇,有效解决点、线、面自身相互转换的问题,以此丰富着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方式。第四源于中国画艺术精髓的承继,即讲究“书画同源”的书法用笔和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统,发扬“笔墨当随时代”“无法之法及为至法”的精神,不断挖掘传统形式中隐含的笔墨要素,根据当下需要进行现代性开发,以更鲜明的情调与意境,给国画赋予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是不断从否定走向新的否定。认真汲取各种探索的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从各种盲目跟风和激进躁动中走出来,回归民族传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成为当下中国画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回归传统并非从形式上简单重复古人,而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基点与时代脉络的切合点。回归,也不是一味否定曾经追寻的世界艺术潮流,而是把借鉴西方艺术的手法,变成促进中国画走向多元和现代模式发展的动力。重新诠释并正确认识传统笔墨表现的生命力,努力开掘大自然之妙,开掘自身情感智慧之深,开掘笔墨形式语言之新,开掘艺术个性之微,在继承传统艺术精神基础上,建构出现代中国画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

六是一批大师级领军人物的带动和影响,是国画成功转型并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溥儒、谢稚柳、林风眠、高剑父、赵少昂、黄胄、李苦禅、何海霞、陆俨少、关山月、白雪石、张仃、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等,他们或高标独立、或横空出世,或大旗高擎、自成一派,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身边凝聚起一大批追随者,他们对中国画的传承发展有着独特的艺术贡献,在国际国内有着巨大号召力,也成为中国画当代高峰的重要标志。

(四)

站在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历史视野看问题,中国画的当代成就还只能算刚刚起步,还缺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创新和整体性跃升。现有的成绩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传统艺术应有的时代高度,与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应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还很不匹配。中国画未来发展的路子还很长。

首先,当代国画家亟须提升自身的国学修养。学养不厚、观察不透、思考不深、把握不住且急功近利、匆忙出手,造成了平庸之作的风行。年轻一代读书少,读古典文献更少,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欠缺,更是制约国画突破性发展的根本原因。过往的历史无不证明,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仅凭一点聪明的天分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匠。因而,潜心传统文化的学习,板凳甘坐十年冷,努力追求思想的深度、灵魂的通透和笔墨的精致,理应成为当代国画家的必修课。如果中国的悠久历史承传不能在当代国画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果传统文化中那些妙不可言的思想意趣融不进当代国画的笔墨之中,如果在画作背后看不到当下中国人血液中流淌出来的真实生命与精神,中国画就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

其次,继承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永远没有止境。传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今天具有价值的艺术创造,也会成为后世艺术发展中的传统。实现艺术薪火相传的新高度,关键在于我们当下新创的国画作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分的现实根基,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且具有久远的艺术价值。艺术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传统的继承之上,只有真正吃透并消化了传统精神、赓续了传统文脉,这样的艺术创新才可能被后人继续传承与接受。传统根植于特殊的时代,离开了当下空谈传统,只会把传统与当下对立起来,其结果可能是打着传统的旗号而拒绝当下的新观念,传统就会变成僵死的偶像。只有既忠诚于传统又善于吸纳与兼容各种新的文化元素,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新文化,这种传承才会让传统真正的发扬光大。

三是花更大气力深切地融入时代精神。我们要想提升 21 世纪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只是凭借“形”的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融入时代精神,来推动中国画的创新。中国画的艺术内涵是由画家的审美意识、文化修养和创作心态决定的,只有真切地融入时代,体悟生活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大势,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努力开掘并扩展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具有时代风貌和现代气质的恢弘力作。

四是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从各民族、各门类的艺术中汲取养分。处在信息爆炸的全球化时代,艺术家的眼界心胸都要开放。要广开视野,一如既往地学习了解各种科技文化知识,一如既往地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和其他的艺术优长,不断丰富中国画的题材、体裁、内容和形式。要允许并鼓励新锐画家进行大胆革新,增强社会的包容度和容错机制,积极探索许多新的材料、工艺与色彩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要切实加大中国画的传播与普及力度。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的标志性品牌,需要像重视京剧一样重视国画的普及,加大中国画展览传播力度,使之成为我们普及传统文化,增加全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增强青年人的国学修养,给国画一个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向国外介绍中国传统艺术,扩大中国画的国际影响力。倘如此,日益成长的中国传统艺术,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程阳阳)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传统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少年力斗传统
国画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