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语音差异分析

2017-11-12 11:10郝兴霞
课外语文·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青州

郝兴霞

【摘要】吟诵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创作方式、诵读方式和教育传承方式,在私塾教育系统抛弃百年后回归,却面临失传危险。传统吟诵虽采用当时的文读语音系统,与普通话吟诵在语音方面仍存在很大差异。本文重在分析山东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在声母和韵母方面的差异性,以探究其中的对应规律,促进山东吟诵文化的传承、研究及发展。

【关键词】青州;传统吟诵;普通话吟诵;语音差异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一、吟诵的回归

吟诵是中华古典诗文的传统创作方式和诵读方式,与古典诗文相伴而生,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独特的旋律腔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承载方式和教育传承方式。中国古典诗文都是“吟”出来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随着“文化热”“国学热”的兴起,以及中共中央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号召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投身于吟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搜集整理各地的传统吟诵,并创新了普通话吟诵。普通话吟诵就是普通话的语音加上吟诵的基本规则。普通话吟诵大多直接来自各地的传统吟诵,只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进行了改造,以便于吟诵的普及与推广。

二、吟诵的语音特点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诗词,诵读文赋,都是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徐建顺老师将其基本特点概括为: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文读语音。

吟诵的语音与当地方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并非用纯粹方言口语吟诵的。古人吟诵使用文读系统的语音。所谓文读,就是文人读书的语音。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文读语音在北方更接近官话,在南方更接近当地方言。但是传统吟诵不等同方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语言,俗称地方话。方言通行于一定地域,具有一套完整的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与其他方言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其中,语音方面差异最大,词汇、语法次之。例如: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骆宾王《咏鹅》)

山东青州的方言吟诵如下:

“喔,喔,喔,弯着(zhuo)脖子朝着(zhuo)天叫唤。贝毛儿飘溜绿水行,红爪子拨拉着正清的水儿。”

可见,传统吟诵不等同于方言吟诵。不管哪个地区的传统吟 诵,诗文都是采用当时通用语的词汇创作而成,并非方言词汇,只是人们在吟诵时带上了方言的语音特点,所以称为“方言文读吟诵”更为恰当。

三、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语音差异

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是《尚书·禹贡》记载的古九州之一,历朝历代为郡府治所,官话推广得比较好,但青州方言仍是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李荣、熊正辉、张振兴等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里将青州方言划为胶辽官话区;钱曾怡的《山东方言研究》则将其归于山东方言东区东潍片。青州方言既有鲁中方言的特点,又夹杂着胶东、鲁北、鲁南方言的某些成分。因此,青州传统吟诵独具青州地方特色,有独特的腔调和文读语音系统。青州传统吟诵的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相比,声韵调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主要以山东青州吟诵调传承人冯瑞祥老先生的吟诵为例,对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语音差异进行分析。因受腔调影响,声调已不再具备典型性,故本文重点谈一下二者在声韵方面的差异性。

(一)声母差异

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的声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z c s 发成齿间音

普通话中的舌尖前音[ts]、[tsh]、[s],在青州方言中发成齿间音[tθ]、[tθh] 、[θ],即在发音时舌尖居于上下齿中间。以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受方言影响,“残、瑟、三、似”等音节的声母习惯于发成齿间音[tθ]、[tθh]、[θ]。

2.zh ch sh发成舌叶音

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h] 、[?] ,在青州方言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发成舌尖后音[??]、[??h] 、[?];一是舌尖边缘跟上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发成舌叶音[t?] 、[t?h] 、[?]。 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青州传统吟诵中,“竹、枝、水、是、时”的声母分别发成舌尖后音[??]、[?];受方言影响,“春、知、正、上”的声母则分别发成舌叶音[t?]、[t?h]、[?]。

3.r发成l

普通话中的r是舌尖后、浊、擦音,但青州方言中发成舌尖中、浊、边音l,如把“人”读成lén,“荏苒”读成lěn lǎn等。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迟日江山丽,春風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受方言影响,青州传统吟诵中“日、入、融、如”的声母均读作舌尖中、浊、边音l。

4.z c s发成zh ch sh

普通话中部分音z c s声母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翘舌音zh ch sh,如“淄、责、择、册、森、色、岑、所、缩”等。以杜甫《蜀相》和王维《送高適弟耽归临淮作》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shēn shē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endprint

“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

在青州传统吟诵中,“森森”读作shēn shēn,“淄”读作zhī。

(二)韵母差异

青州传统吟诵中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韵母的发音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e发成uo

普通话中的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单韵母“e”,作为零声母音节或与舌根音g、k、h相拼时,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习惯于发成后响复韵母“uo”,如“鹅、娥、阁、可、课、科、河、阖”等。如李白的《秋浦歌》、杨万里的《小池》和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 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guò)长。不知明镜里,何(huó)处得秋霜。”

“小荷(hu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guò)当家。”

2.e发成ei

普通话中的单韵母“e”,在青州传统吟诵的某些词语中会发成前响复韵母“ei”。如“得、德、隔、客”等。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gēi)数重山。”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dēi)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3.o发成ei

普通话中的舌面后、半高、圆唇单韵母o,在青州方言的某些音节中会发成ei,如“迫、墨、默”等。例如:

“黑云翻墨(mèi)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ɑi发成ei

普通话中的前响复韵母“ɑi”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前响复韵母“ei”,如“白、百、宅、拍、脉、麦”等。例如:

“李白(béi)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李白《赠汪伦》)

“岐王宅(zhéi)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ie发成iai

普通话中的后响复韵母“ie”与舌面音j、x相拼时,青州传统吟诵的某些音节中会发成中响复韵母“iai”,如“解、街、界、介、皆、谐、懈、谐、邂”等。例如:

“天街(jiāi)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映阶(jiāi)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唐·杜甫《蜀相》)

“童孙未解(jiǎi)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6.üe发成ü+e

普通话中的后响复韵母üe的韵腹为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但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如“学、雪、缺、阙、阕”等。例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

7.u读作舌尖、前、高、圆唇元音[ч]

普通话中的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但与翘舌音zh、ch、sh相拼时,在青州方言中会发成舌尖、前、高、圆唇元音[ч],如“出、树、珠、煮、助、诸、柱”等。例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宋·颜真卿《劝学》)

受方言影响,在青州传统吟诵中“出、树、书”的声母都发成舌叶音,韵母都发成舌尖、前、高、圆唇元音[ч]。

8.ei发成uei

普通话中的前响复韵母“ei”,与边音l相拼时,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发成中响复韵母“uei”。如“类、蕾、累、雷、垒、酹、泪”等。例如:

“故垒(luǐ)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uì)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luì)满襟。”

(唐·杜甫《蜀相》)

9.iao发成ü+e

普通话中的中响复韵母iao,在青州传统吟诵的个别音节中会发成ü+e(韵腹为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而非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仅限于“角、脚、药”。举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juě),早有蜻蜓立上头。”

(唐·杨万里《小池》)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yuè)去。”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腳(juě)低。”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零声母音节前加n或者ng当声母

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开口呼音节在青州传统吟诵中大都会加上后鼻辅ng当声母。下面分类举例分析。

(1)ai发成ngɑi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如“爱、唉、矮、艾、哀、暧、埃、碍、霭、蔼、挨”等音节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习惯于加上鼻辅音ng当声母发成“ngɑi”。例如: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ngài)晴柔。”

(宋·杨万里《小池》)

“暧暧(ng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endprint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风急天高猿啸哀(ngāi),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

(2)ao发成ngao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ngao”,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会加上后鼻辅音ng说成“ngao”。如“凹、熬、遨、澳、傲、敖、翱、袄、骜、懊、奧、坳” 等。例如: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ngào)凌沧洲。”

(唐·李白《江上吟》)

“送客东郊道,遨(ngáo)游宿南山。”

(唐·杜甫《遣兴五首》)

(3)ou发成ngou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ou”,在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会加后鼻辅音ng说成“ngou”。如“偶、欧、呕、藕、偶、鷗”等。例如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ngǒu)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ngōu)鹭。”

(4)an发成ngan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an”,在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会加后鼻辅音ng说成“ngan”。如:

“青海长云暗(ngàn)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王昌龄《从军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ngān)。”

(唐·白居易《忆江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ngàn)上踏歌声。”

(唐·李白《赠汪伦》)

(5)en发成ngen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en”,在青州传统吟诵中都会加后鼻辅音ng说成“ngen”。如:

“契阔谈?,心念旧恩(ngēn)。”

(魏晋·曹操《短歌行》)

“昭阳殿里恩(ngēn)爱(ngài)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唐·白居易《长恨歌》)

此外,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中的前后鼻韵母在青州传统吟诵中习惯于发成鼻化音,即发韵母元音时就带上了鼻音,韵尾收音又不到位。尤其是处于每句末尾的前后鼻韵字,鼻化音色彩会特别明显。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王昌龄《从军行》)

在青州传统吟诵中,加点的前、后鼻韵字都习惯于发成鼻化音。

以上是笔者归纳梳理出的山东青州传统吟诵与普通话吟诵在声韵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希望对山东传统吟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对中华儿女品格的形成、情操的陶冶和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走进吟诵,与经典同行,必将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赵元任.语言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3]胡俊林.论中国吟诵文化的发展轨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4]于萍.青州方言内部差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州
千年书院薪火相传,百年名校与时俱进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试论由古希腊雕像到青州窖藏佛教石刻雕像
访青州李清照归来堂
青州南燕历史遗存及影响研究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智美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慕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