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一茜+周婷
外乡人 丧子痛 立志“走出去”
邓迎香,一个外乡的女子,十九岁那年,嫁到了麻怀村。“我爸当时告诉我,咱们村用的是电,麻怀村点的是煤油灯。家里吃的是大米,麻怀村吃的是玉米,坚决不能嫁。”
邓迎香未听父亲的话,坚持嫁到娘家人口中的“穷乡僻壤”。万万没想到,几十年后,就是这个外乡来的女人,成为让麻怀村通路,走出大山的关键。而这一路,充满了艰辛和心酸。
1993年,邓迎香的一个孩子三个多月时生了一场病,由于村里条件落后,没有医生,邓迎香和丈夫立即背上孩子,徒步翻越大山,想去镇上就医。在爬了两个多小时山路后,孩子却在邓迎香的背带中,停止了呼吸。
孩子的離世,对父母来说,无疑是锥心之痛。她明白,孩子的离世,终究是因为麻怀村极端恶劣的交通条件。她的心中,渐渐萌发了要“移山通路”“走出去”的念头。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给没通电的村子通电,麻怀村终于有了摆脱煤油灯的机会。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接踵而来,电线电杆无法运进村里,“全村通电”遇到了难题。无奈之下,村民们只有想办法“造”一条路出来。
村子有了“走出去”的机会,邓迎香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开山挖隧洞的队伍。然而溶洞狭窄,村民们只能跪着、趴着一镐一镐地凿岩石;工具简陋,只能用钢钎一敲一锤地慢慢打,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传递到洞外……一个两百多米的洞,整整挖了一年多。
2001年正月二十八,凌晨两点多,一条通向外界的路,麻怀村通往外界的洞终于成功打通了!原来要出村子,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现在从洞里穿过去,只要十五分钟。
带头人 拓宽路 凿出“小康路”
2001年国庆,邓迎香的大女儿出嫁,她是村里第一个穿婚纱出嫁的新娘。女婿是外省的,领了十几辆车来迎亲,却因溶洞狭窄,都被堵在洞口。“那天下着雨,路上全是稀泥,就在出洞那一刻,新娘变成泥人,漂亮的婚纱变成烂盐菜。”邓迎香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山洞凿宽、凿高,像能通汽车的隧道一样。
说干就干,但是光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邓迎香想发动乡亲们一起干,没有想到的是,乡亲们大多并不支持。他们认为,通不通车不要紧,反正大家都买不起车。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儿”,邓迎香挨家挨户上门去做工作。为了说服乡亲们,邓迎香一个人去隧洞中挖了一个星期,挖到手上全是血印,累了就在洞里休息,喝口泉水,再继续挖……她的执着感动了村民,大家又重新聚在一起,以人工挖掘的方式,又挖了一年。
2011年,“麻怀隧道”终于建成通车。从此,麻怀村踏上了“走出去”的路,世代通达村外的梦想终于实现。
2013年,邓迎香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她又带着大家修路、修房子、栽果树、种草药、养鸡养猪。如今,麻怀村人均年收入达到八千多块,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今天的麻怀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脱贫村”。
一碗水只够一人喝,造口井才够全村人喝
“一个村富不算富,还是要抱团发展,让大家一起富起来才算富。”
“一碗水只能够我一个人喝,一桶水只能够我一家人喝,如果造出一口井就够我们全村人喝。”
……
这是10月21日晚举行的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集中访谈上邓迎香的话。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邓迎香在认真履职的同时,也牵挂着麻怀村的事。
“下一步,我还想发展‘农业+旅游一体化的乡村旅游,让村民户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提前踏上全面小康之路。”邓迎香说。而她,也将把来自麻怀的好声音、好故事,带到北京、带上十九大。
“我说不完整,什么叫做中国梦。”邓迎香惭愧地一笑,“可我知道,我们每个麻怀人,都梦想着过上好日子。”
邓迎香说:“这,就是我一辈子一定要走的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