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研讨

2017-11-11 11:40杨喜娜
神州·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哲理诗句古诗

杨喜娜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现在交流几点教学方法:

一、了解作者、历史背景,促进理解。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了解这些以后,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害怕他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的短时间内写出一首诗来,如写不出来,就要用残酷的刑罚来处治他。这首诗就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的,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反映出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排挤斗争的故事。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更有助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诗歌充滿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首先写,月亮已落山,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几声乌鸦归巢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后两句写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三、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和了解,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二是情与理的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四、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

如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

五、合理运用“扩”、“说”、“补”、“挪”的方法理解诗意。

“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具体化。如:“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说”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讲解时要把这些不同点向学生讲清楚。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的“可怜”我在教学时向学生讲明它不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喜爱”讲。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了。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中“青箬笠,绿蓑衣。”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挪”即“挪动”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话,我在教学时进行颠倒词序讲解___“天外七八个星星,山前两三点雨”学生一听就明白了,这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了两三点雨”。

总之,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哲理诗句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劳劳亭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