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梁 史岩鹏 胡赞
摘 要:本文针对黄河滩涂地土壤透水性强、不耐干旱、盐碱化严重的特点,立足下峪口黄河滩涂地,介绍了黄河滩水稻种植技术。该项技术以340hm2黄河滩涂地为试验点,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为滩涂地水稻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河道滩涂;水稻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07001
前言
滩涂地土壤透水性强、不耐干旱、盐碱化严重,能够耕种的作物品种稀少,而滩涂地土壤改良是土地整治贯彻落实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一种方式,也是改善滩涂地恶劣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江苏省沿海滩涂耐盐环境耕种的实践证明,在这类土地种植水稻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也可以通过植物自身对土壤的影响来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对粮食安全和土壤改良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以及水稻的种植与培育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提高,在滩涂地种植水稻并使之机械化、产业化已是必然趋势。而在滩涂地种植水稻的技术及与之出现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滩涂地水稻种植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城市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较多[1]。韩城市下峪口年平均气温为13.5℃,年均降水量为559.7mm,无霜期为208d,日照长度为2436h,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韩城市下峪口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春季较为干旱,夏季降雨多集中于7、8、9月份,且大多为强度大范围集中的阵雨,极易导致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因此,为改善黄河滩涂地春季成旱夏季成涝且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问题,同时兼具改良当地荒废土地的作用,选择水稻作为试点作物,以此增强土壤的保水性以及耐干旱、耐盐碱化的优质特性。
1 滩涂地水稻的种植条件
黄河禹潼段下峪口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部黄河西岸滩地内,地理位置介于E1103034″~1103336″,N353102″~35°3401″,海拔380m左右,属于河谷川道区,地面开阔、平坦,地下水位较高,多为砂质淤泥。
目前,通过土体基础平整,基础土体碾压,底层素土夯实,耕作层覆土,打浆整平等工序进行土体重构,构建成保水性良好的人造犁底层和疏松的耕作层,从而满足水稻生长要求。试验点首期种植水稻约340hm2,其中,约260hm2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约80hm2采用直播方式。
2 水稻种子准备与处理
2.1 品种选择
根据试验区的气候条件,从河南引进中晚熟品种(新丰系列),从黑龙江和宁夏引进早中熟品种(五常稻花香、佳木斯稻花香、宁夏1号),种子纯度≥98%,发芽率≥95%,净度≥97%,含水率≤14.5%。
2.2 种子用量
育苗移栽每667m2用种5kg,共需要种子约19500kg;直播用种10kg/667m2,共需要种子约12000kg。
2.3 种子处理
2.3.1 拌种
每桶戊唑醇(25kg)兑水5kg,可拌种约1225kg,采用拌种机拌种。
2.3.2 浸种
用咪鲜胺在25℃的温水中消毒3~4d,谷壳呈现半透明状,胚部略显膨大。
2.3.3 催芽
将种子捞出之后,置于30℃左右的环境中,当芽长出1~1.5mm即可播种。
3 水稻的育苗
3.1 床土配制
用无药残的旱田土加腐熟羊粪做床土,两者分别用粉土机粉成颗粒状。底土按旱田土和羊粪体积比为3:1的比例混合,加入壮秧剂(按说明书使用),顶土按旱田土和羊粪体积1:1的比例混合即可。
3.2 秧盘准备
采用软盘(18穴×36穴)育秧,按照约25盘/667m2的用量,育苗田总共需要秧盘约100000盘。
3.3 播种
3.3.1 播种期
根据计划移栽时间倒推30d即可确定播种期,严格按照水稻栽插进度把握播种时间,防止秧龄过大而影响插秧机作业。
3.3.2 播种方法
放軟盘—播底土—洒水—播种—播顶土—覆膜(无纺布、塑料膜)。
在播种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底土厚度控制在2cm,不可过多或过少,保持土面均匀平整;播种一定要均匀,尽量不要出现漏籽现象;浇水必须浇透,保证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顶土厚度控制在0.3~0.5cm,尽量不要出现露籽的现象;覆土之后,给上面覆盖一层薄无纺布,再根据温度覆盖塑料膜,可以起到保湿、保温、防虫的作用,也能有效的防止浇水时种子外露。
3.4 苗床管理
3.4.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塑料膜内温度控制在30℃,不得超过32℃。出苗后,晴天时需要揭开塑料膜,防止高温烧苗;如果出现连续几天阴雨低温,注意揭膜通风。
3.4.2 水分管理
出苗之前,如果表土由于干燥出现发白的情况,就需要及时补水。出苗之后,浇水时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千万不能浇“花达水” 。移栽之前4d左右进行控湿练苗,促进盘根,有利于插秧。
3.4.3 防病壮苗
当秧苗生长至2叶1心时,喷施 “噁霉灵”等药剂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喷施生长调节剂促进根系生长。
4 水稻的大田种植
4.1 秧苗准备
机插秧对秧苗的要求比较高,秧龄达到30d,叶龄达到4叶1心,苗高在15cm左右;秧苗均匀整齐,苗健叶绿,盘根结实,提起不散;标准秧块厚度在2.5cm左右,宽度不超过28cm。
4.2 田块整理
黄河滩涂地水稻种植前需要进行土地平整,要将表土剥离,覆30cm黄土并压实,先用刮平机进行粗平,高差控制在10cm左右,再用卫星平地机进行细平,高差控制在5cm左右。筑埂采用筑埂机,为保证田埂稳固结实,第1遍筑埂之后进行拖拉机碾压,再进行2次筑埂,埂宽为50cm左右。泡田采用大水漫灌,直到漫过整个田块,泡田过后出现明水,打浆机紧接着打浆,通常打2遍为宜。endprint
4.3 底肥施用
在前期施肥中,羊粪在泡田之前撒施,施肥量为0.6方/667m2;磷酸二胺和钾肥在打浆之后施,施肥量为磷酸二胺12.5/667m2,鉀肥8kg/667m2;尿素在返青之后施,施肥量为8kg/667m2,采用施肥机施肥。
4.4 大田种植
直播采用条播机,播种10kg/667m2左右;插秧采用插秧机,每667m2地插秧25盘左右。
5 水稻的田间管理
5.1 水分管理
5.1.1 水稻生育前期的水分管理
插秧后,及时灌水扶秧护苗,水层高度以苗高1/3为宜,可以降低叶面蒸腾速率,加快返青,随即改灌2~3cm的浅水层,经过自然落干后间隔2~3d再灌1次水。这样能够提高水温和土温,加快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分解,促进根系吸收养分;能够使植株基部接受光照,有利于水稻分蘖 [2,3]。
5.1.2 水稻幼穗发育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幼穗分化到抽穗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 [4]。实践证明,这个阶段可以采取间歇灌溉的方法,灌1次水层3cm左右的浅水,使之自然落干,隔2d再灌1次水,每次灌水之间有一个短暂的间歇。间歇期土壤湿度以表土湿润,用手按可见指印为标准[5]。水稻孕穗期是最怕干旱的时期,这一时期必须保持水层灌溉,防止干旱减产。
5.1.3 水稻抽穗后的水分管理
水稻抽穗始期可以采取浅水灌溉,结合灌溉追施粒肥,促进抽穗。灌浆期采取湿润灌溉的方法,保持田面干湿交替。到黄熟期进行断水,根据收割时间,提前一个星期排水晾田,不但可以促进成熟,而且便于机械收割作业。
5.2 养分管理
5.2.1 基肥和追肥
从移栽到拔节这段时期是水稻增长营养器官、发生分蘖,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的时期,所以在水稻生长的早期必须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施足基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条件[6]。基肥约占总施肥量的50%,基肥与追肥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基肥施得多,追肥可少施,应根据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合理搭配、科学施用。
5.2.2 施肥量
氮肥(尿素)的施用比例为基肥:分蘖肥:穗肥=5:2:3,钾肥(硫酸钾)的施用比例为基肥:穗肥=1:1。水稻移栽一个星期之后可长出新根,应及时追施分蘖肥,以促进新叶生长和分蘖;分蘖肥尽量早施为宜,叶片有水时不应施肥,以免粘上化肥发生烧苗现象,尿素施用量一般控制在10kg/667m2左右。在水稻有效分蘖基本停止后,为巩固有效分蘖,提高每穗粒数实现高产,穗肥的施用非常关键,一般施8kg/667m2尿素和10kg/667m2钾肥。
5.3 病虫草害防治
分蘖期以防治稻飞虱为主,分蘖盛期植株密度大、田间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极易诱发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红线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危害,防治稻瘟病可用三环唑、稻瘟灵等,稻纹枯病可用多菌灵、井冈霉素等,红线虫等地下害虫可用毒辛防治,而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可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等防治[7]。
首期试种的水稻田中,草害并不是特别严重,主要有三棱草、水稗草、芦苇等杂草,生长密度因地块而异,面积大的采用化学除草,三棱草可用吡嘧·唑草酮防治,水稗草可用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氰氟·氯氟吡和双草醚搭配防治,芦苇根系发达,不容易根除,采用人工辅助割草。
5.4 水稻收获
当水稻田整体发黄,黄熟谷粒达到95%的比例时,要及时收获,否则会引起养分倒流;收割采用水稻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水稻的收割、脱粒、秸秆切碎抛撒等工序。收获后的稻谷要及时晾晒或烘干,含水量达到安全储藏的标准即可入库或加工。经过测产,水稻产300kg/667m2,在首次大面积试种的情况下达到了预期效果。
6 结语
下峪口滩涂地首期试种的340hm2水稻采用了全程机械化种植,与人工种植相比,具有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特点。水稻的生长情况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人们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水稻正常生长。本文总结了韩城黄河滩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可以为类似滩涂地水稻种植提供技术指导。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滩涂地水稻种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城市政府网[EB/OL].http://www.114piaowu.com/zhengfu_hanchengshi.
[2]李业伟,卢晓明,崔爱辉,肖鑫华.水稻田间水分管理技术[J].作物栽培,2007(10):16-17.
[3]傅志强,黄璜,朱华武,陈灿.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1,25(4):302.
[4]李广印.水稻的移栽及田间管理技术[J].吉林农业,2015
(20):60.
[5]陈舟霞.水稻田间管理[J].北京农业,2016(2):33-34.
[6]黄建国.植物营养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王会福,余山红,方辉.“更多早稻”病虫全程解决方案示范与探索[J].中国稻米,2015,21(6):98-99.
作者简介:王志梁(1986-),男,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