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风
水浒里有一位战斗力加成并不高的英雄叫金大坚,在一百单八将里排在七十二地煞里的第三十位,这排名可不算低,为什么这个不太能打的金先生排名如此靠前呢?
因为他有门手艺——刻章。
话从宋江写反诗开始,宋江因为写了反诗被蔡九知府发现被抓了起来,蔡九立马写信派人送给京城的叔叔蔡京。
但让蔡九没想到的是,送信的弟兄是宋江拜把子的兄弟,信没有送到不说,刚一出门,送信的就拐到了梁山好汉那里。他们盘算着如何把宋江救出来,合计以后决定仿写一封蔡京的信,信的内容这么写:“犯人宋江切不可施行,便须密切差的当人员,解赴东京,问了详细,定行处决示众,断绝重谣。”
字能造假,但是官印怎么造假?这让大家伙犯了难,这时候吴学究就向大家推荐了金大坚这么个人,说他刻起官印来和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个金大坚也真就被萧让他们骗上了梁山。在造了蔡京的假印之后,金大坚便踏上了前往梁山的征途,过上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幸福生活。
小说这么写,历史上印章造假真就这么猖獗吗?
是的,真就这么猖獗,而且玉玺官印造假还不是自下而上的行为,而常常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比如刘邦的侄子刘濞造反,在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的四十多年里,刘濞可不光顾着征粮征兵的大事儿,文书礼节这些造反中的小细节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皇帝印玺,刘濞专门找最好的玉工刻了一套。
当然,想造反的不只刘濞一个人,不少王爷们都争先恐后地治了皇帝的印。淮南王刘安做得最丧心病狂,不仅把皇帝的印给刻了,还把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吏中两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一套官印做全乎了,俨然有势在必得之感。刘安的弟弟刘赐一听说大家的造反工作都做得如此细致入微,也马上叫人赶制了一套官印。
这几位算是在印章造假上花了大力气的,至少还是找了好工匠和好玉料的,可有个人和他们这种大排场不一样,刻了个蜡做的章子还抢到了皇帝之位。
公元1328年,元泰定帝驾崩了,他这个皇帝是元明宗他爹元武宗传下来的,但是元泰定帝定的太子卻是自己儿子,这让元明宗情何以堪呢?
这时候燕铁木儿发动了政变,支持元明宗登基做皇帝,但是皇帝的印玺还在泰定帝那呢。
这可怎么办?有工匠拿蜡给元明宗雕了一个假章子,元明宗有了这个假章子,马上颁布诏书,昭告天下他才是天下之君。
还真的管用了,依靠着这枚假章子颁布诏书抢尽先机以后,各种政治力量向元明宗倾斜过来,他就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一枚假章子就这样成就了一个皇帝。
那么一枚真章子会怎么样?可能会坏事。
三国时期的袁术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多方对玉玺的争夺战中,袁术最后获得了秦始皇的玉玺,从此以后袁术就认为自己获得了正统。袁术一死,传国玉玺就归曹操了。
后来这块玉玺可没少颠沛流离。
曹丕称帝以后归了曹丕,司马氏掌权后归了西晋,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后来传到了隋代的皇帝那里,但是隋代亡国以后这块玉玺也随之神秘消失了。
反正就为了这么块石头,不少野心家挤破了头,还掉了头,最后呢?得到它的人也没有一个开创了万世太平的时代。
倒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给世人带来了安定和太平,这人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面临找不着玉玺的这个局面一点都不着急,找不着那就是找不着,造个假的得了,于是就找工匠刻了一枚“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的玉玺,他很坦率地承认就是找不着原来的玉玺了,这枚就是新的传国玉玺。
没有那枚老的传国玉玺也没有怎么样,造了个假章唐太宗还是当了个不错的皇帝。
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对传国玉玺这种超然于世的态度不存在了,皇帝们又都在意起那枚老印玺来。
比如北宋哲宗的时候,有老百姓在耕地时发现了一个印章报给了政府,蔡京带着十几个学者进行多方考证以后觉得这方印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哲宗可乐坏了,他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受玺大典”,把年号也改成了 “元符”,好像上天特别支持哲宗当皇帝一样。
其实呢,该党争党争,该短命短命,他24岁便结束了在人世的生涯,被老天召唤回去了。
可是宋哲宗在意传国玉玺这个风气,在后来的朝代就没停止过,甚至到了明代天启四年明熹宗还在皇极殿搞过“受玺之典”。
清代也有类似的事件。乾隆时期政府挖河道的时候发现了一枚和传说中的传国玉玺一样的东西,当地官员就献给了乾隆,乾隆一看高兴是挺高兴,但是没说什么就放起来了,后来乾隆核对宫里的玉玺时发现宫里还有一枚一模一样的。
讲了这么多有关印章的事,大家不难发现其实办假证刻假章在中国那真是有长久的历史渊源的,现在说要断绝这种不正之风,还是有点难度的。
(摘自“十五言微信公众号”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