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
健全体制机制 突出融合共享构建“城市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威海市现有城镇人口183.25万,城镇化率已达65%。今年以来,威海市适应全市“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探索实行“一联五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卓越城市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抓整体推进,着力建立“立体式”联动新体制。城市基层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上下联动、有机衔接,才能保证工作落地生根。对此,通过高点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市—区市—街道—社区”四级一体、整体联动的领导体制。强化顶层整体设计,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的新要求;6月6日,市委组织召开了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观摩了环翠楼街道商圈等3个现场点,观看了市律协党委参与城市基层党建等4个专题片,并要求各级“树立群众观念、强化融合互动,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制定了相关《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强化上下一体推进,市、区市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吸纳组织、民政等市直部门单位参加,研究推进措施,合力推动落实。街道、社区分别推行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吸纳698名兼职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推动工作,共商解决难题。强化系统督导落实,健全书记项目机制,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书记突破项目”列入“一把手”工程,市、区市党工委书记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健全示范引导机制,每年设立100万元“红色引擎”资金,已评选了108个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健全督导考核机制,每季度进行1次督查,每半年召开1次调度会议,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整改落实。健全述职考核机制,将城市基层党建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二、抓全面覆盖,着力健全“网络化”组织新体系。城市是各领域、多要素汇集的整体,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是基础。对此,通过条块结合、纵横齐抓,织密城市基层组织之网。“条”上“建”,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组织设置的基础上,在非公企业,建立了“市、区市‘两新’工委—镇街综合党委—企业党支部”组织架构;在社会组织,建立“市双创园党委—街道孵化中心党总支—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三级指导体系;在行业上,建立了“市、区市组织部—行业协会党委(总支)—‘两新’组织党支部”模式。“块”上“联”,坚持“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的理念,采取楼宇统筹、商圈统筹、园区统筹等模式抓好商圈市场、各类园区、商务楼宇等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已成立区域性党组织162个。“面”上“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区市、街道、社区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指导抓好所属各类单位党组织组建;探索“支部建在网上”模式,实现实体与虚拟组织有机贯通,将党组织的根须延伸到城市最基层。
三、抓党建引领,着力探索“系统化”治理新路径。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强,基层治理就强;基层党组织弱,基层治理就弱。对此,把加强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作为贯穿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以党建统领全局,凝聚人心。深化网格化管理,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将纵向上的区市、街道、社区、楼栋与横向上的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等划分为1800多个网格及党组织,推行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两网融合”,每个网格配备党支部书记、网格长、协管员等为核心服务管理团队,共同开展“城市党建联做、基础设施联建、群众文化联兴、公益事业联办、社会治安联防”等活动,实现了“小网格、大治理”。激发自治组织活力,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导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参与基层治理,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发挥正能量。市里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办法》等文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引导社会组织等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活动,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深入推进居民自治,在通过民情恳谈会、党群议事会、重大事项听证会等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的基础上,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创新推行问需、问计、问效“三步共商法”:通过面向群众广泛问需,明确“干什么”;通过党员群众代表集中问计,明确“怎么干”;通过线上线下互动问效,明确“干得怎么样”,已协调解决居民停车难等问题1200多个,群众满意度达98.6%,使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抓融合共享,着力构建“开放化”运行新格局。城市基层党建的难点在于破除体制、隶属、级别的观念束缚,打通各领域围墙壁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对此,注重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入手,积极推动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互补。实行开放式组织生活,采取“跨支部、定主题、开放式”等模式,确定年度组织生活“菜单”,采取专题研讨、外出观摩等形式,广泛吸纳辖区内党组织、党员共同参与,现已开展“薪火相传红色教育”等组织生活1860多次。深化共驻共建,推行双报到、双认领、双报告、双评价的“四双机制”:双报到,出台《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双认领,统筹整合区域资源,组织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开展互联互助活动;双报告,每年将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情况,分别向单位上级党组织和党员所在单位报告;双评价,表现优秀的作为文明单位创建、评先选优等依据,表现较差的予以通报。目前,已有1400多家驻区单位、3.6万名党员到社区报到。推进信息开放共享,用活用好威海党建微信公众号等智慧党建平台,设立发展党员网上纪实、党员在线学习、网上交纳党费等模块,实现对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精准化评价。
五、抓基层投入,着力完善“制度化”保障新机制。城市基层党建的关键在于工作保障是否到位。对此,通过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等方式,强化城市基层基础保障。选优配强队伍,以区市为单位建立了720多人的党务工作人才库,镇街党建办、综合党委分别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实行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岗位专职化管理,正在择优招聘2人为事业单位人员。加大经费投入,对“两新”组织,每年按市级55万元、区市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落实工作经费。对城市社区,落实每千户不少于3.6万元的运转经费,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为民服务专项经费;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按不少于所在区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建设红色阵地,把城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纳入公共配套建设规划,平均面积达720平方米;同时,下发《做好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在街道社区、各类园区、商圈楼宇、孵化机构等建立党群服务中心61处,打造“15分钟党建阵地保障圈”,实现了“小投入、大收益、共受益”。
六、抓幸福党建,着力提升“一体化”服务新水平。城市基层党建的根本在于“服务”。对此,坚持以“幸福党建”为坐标,组织实施“红色助力”工程,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党员带头服务,以城市基层党建推动城市发展。助力产城融合协同发展,以“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契机,实施重大工程党建联建机制,市领导牵头联系包帮,开展党员先锋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立功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发挥旅游、卫生、教育等行业优势,开展“三亮三比”“转作风、强服务、树形象”等活动,为打造以休闲旅游、医疗健康、教育文化、商贸服务为主的新型城区保驾护航。助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围绕“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集聚科技、人社、担保等资源,采取行业化组团、区域化组团、融合化组团等方式,全市860多支服务团队开展服务4850多次,帮助解决问题1.6万多个,助力发展高端化新产业、打造创新型新城市。助力增进居民群众福祉,推行项目化运行机制,采取干部入户走访等方式掌握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采取协议认领、创投招标等方式,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分别认领、跨界合作;项目实施情况,以党组织星级评定、党员先锋指数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近年来,已实施“党建+绿色威海”“党建+祝福夕阳”项目1.2万个,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群众满意度多年全省领先,助力威海在“全国文明城市”综合测评中获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