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格心理学思想探析

2017-11-10 21:16景满华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心理学资源

景满华

摘要: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本文从西方心理学的人格思想、心理修养、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儒家思想中的相关资源,希望探寻一种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资源整合的方式。

关键词:儒家思想;心理学;资源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①稳定的行为方式指的是个体能够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特征,内部过程是指促使个体外部特征形成的内在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目前西方学术界对于人格的研究主要有六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其中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强调研究人格中积极的一面,认为人性本善,健康人格是可以培养的,人的潜能和创造性都是可以后天开发的。人之初,性本善,若能在积极的环境之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人,健康人格是在良好人性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我意识而形成的一个健全、完整、协调的整体。这与中国传健康人格统儒家思想之中的人格思想不谋而合。

一、仁人

孔子一生把实现“仁”德、恢复周礼作为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最独特的贡献是把“仁”——这个作为“礼”的最内核的思想突出强调出来,并将其确立为人生修养的标准,且将实践“仁”道推而广之,用之于他人和社会,不但通过“仁”来修身,也通过它来济世,以此建立道德挺立的主体人格。孔子的弟子有若体会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善于修德的人,一定能够抓住这个根本,“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内容,类似的还有“克己复礼”,也是“仁”的内容。孔子甚至认为自己所负的“天命”就是教人为“仁”。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自我人格修养上能够做到“仁者安仁”,能够独善其身,还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也就是说,要将“仁”贯彻到一切思想和行为中去,“仁”为体,事为用。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也就把“仁道”从内推到外,从“修己”达到“爱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二、君子

在仁学思想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君子人格。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先后出现达一百多次。在他看来,君子之道的标准有:仁、义、礼、智、信、忠、恕、诚、勇、孝、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而自强。一个如果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能够具备这十五种素质,就是君子。这十五种品格里,前四种是作为一个君子的内心修养;后十一种是其外在的行为特征。除此之外,作为君子还要知天命,这天命是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孟子认为,君子区别于他人的最大特征是,君子内心的价值取向不同。君子的内心,全在仁、义、礼、智。仁者爱人,礼者敬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孔子由将“智”看作是君子的“三达德”之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恰恰是因为有了这四种人格“根源特质”,才会有后面十一种外显的人格“表面特征”,即信、忠、恕、诚、勇、孝、中庸、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而自强。

三、内圣外王

理想人格表現为一种文化的精神或价值,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贯穿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然而,基于仁道的君子人格是一般常人通过后天的进德修身可以达到的人格品质,但孔子还提出了高于君子人格的“内圣外王”人格,这才是儒家倡导的最终理想人格,也可以说是儒家的完美人格。因为这一人格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所以对其论述不多。曾参作为他的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思想,把儒家的“内圣外王”人格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亚圣孟子以人性本善理论为基调,进一步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尧、舜为榜样,使“内圣外王”成为人人可以企及的人格追求。作为一种完美人格的树立,这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脚踏实地的自觉自律去实现自我的人格修养,也有利于社会的构建。

四、儒家的超个人思想:天人合一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是人本心理学运动发展的结果。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架构,来开启人类对自己的全新认识。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比人本主义心理学更为开阔的思维方式,它更加注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已经不足以包含一切。我们需要超越人的局限去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范式感知和开拓心理学的深度。在这一点上,中国两千多年之前的儒家已有类似的思想。

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颐、张载、老子、庄子、墨子等人对这个思想的都有相关的论述。宋代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也是“天人合一”命题在宋代哲学中的体现。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命”是蕴含于“人生”之中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和“天命”合一,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而来,离开了人,不足以证明有天;违背了天道,也不能过好人生。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而影响了一代代的有识之士。本文从儒家心理学的“仁、君子、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出发,探讨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并以此希望进一步探寻中国本土人格心理学思想的资源整合的方式。

注释:

①[美]Jerry M.Burger 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美]Jerry M.Burger 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第1版).

[2]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心理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资源回收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