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红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贫困落后农村地区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就盐城地区而言,高效农业比例偏低、规模效益不高、外向度不够、产业链不长、价值链不粗、优质品牌不多,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加快结构调整尤为紧迫。
一、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2.追求农产品高质量原则
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应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科技进步原则
依靠加强农业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产品科技含量。
二、明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市场和企业是农产品价值的“试金石”,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龙头”和最后归宿。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做足市场分析和预测,要避免一时盲目“跟风”,而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减轻农业的市场风险。同时,在搞好农产品大路货生产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以特种、特养和特色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不断拓展加工层次深度。
1.调优种养结构
实践证明,要想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关键还是要以土地为突破,向农业要效益。坚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具体做到四个明确:(1)明确调整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因为粮食过剩;(2)明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生产,从根本上摆脱困扰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3)明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开发性生产,即开发“四荒”资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发展庭院经济和规模养殖,实现生态效益等。1200多万亩耕地是盐城农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希望所在。近年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产能的前提下,该市做足农田文章,真正让农业发展的“大潜力”变为现实转型的“强优势”。各地牢固树立大食物、大农业观念,从实际出发,按照“调粮压棉减油扩特经”的思路,打通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通道,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实现粮经饲比例6:3:1的目标。
2.调好农田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调好农田结构。(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各项改革的龙头。盐城市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變、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实权、颁铁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2016年将总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房屋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三是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收益分配制度,稳步推进流转试点。(2)大力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大力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促进碎片农业向大田农业转变,有助于实现土地收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2016年盐城市联耕联种服务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通过稳步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家庭农场(含专业大户)经营面积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每年增加7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实现高产农田标准化,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60%以上。
3.调高品质结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依靠科技的创新。要以培育高产、优质、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种产业化;要不断加强对产后深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坚持“项目带动、龙头带动、园区带动”,着力提升优质粮油、特色畜禽、特种水产、蔬菜园艺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培植了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20亿元的规模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超50亿元、100亿元领军龙头企业的突破。
2016年培育区域公共品牌10个以上,种植业“三品”比重达到40%,实现了以品牌建设引领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推进盐城农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三、发挥政府的职能调控作用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能,统筹内外发展内量,充分发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农业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危房危窑改造、农电网改造、人饮工程建设、乡村组道路扩建、山区梯田维护等生态建设。
2.制定相关农业产业优惠政策
对农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从而激发农民的投资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3.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的农民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配备具有相应资格水平的培训人员,定期开展各类培训。
参考文献:
[1]鲁受教;谈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吴志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0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