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
以环境和可靠性试验方法发展为主线,追溯国内环境适应性研究发端,对目前试验室环境试验方法加以总结,介绍了包括环境事件模拟、效应模拟、可靠性故障激发等在内的实验方法,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层级演进和特点。并指出现有环境试验方法的理论在应力与效应之间的欠缺之处,对未来试验方法提出建议。
明确环境实验室职责及保障产品质量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构建“知识库”实现对环境试验知识的系统管理、共享和应用;并搭建基于试验流程的“知识工程”管理体系,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实现工作模式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的转变,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的虚拟试验,搭建更高层的“智慧研发”平台奠定基础。重视“知识创新”,以经典的TRIZ理论到SAFC模型为例,倡导通过利用创新理论的思维、方法以及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等先进手段来解决技术难题。
以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H&R)的需求和重要性为切入点,对其概念、设计分类、依据、国内现状和论证来源加以概述,具体阐述了H&R指标论证的原则、范围、要求以及方法,并指出采标这一论证过程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对标准的深入理解问题,对环境实验室无法模拟出的环境条件应通过参照相似性装备、现场实测采集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量。
明确电子设备振动环境适应性设计中存在的模态频率与电子设备危险频率的相关关系,对如何有效降低或避免模态共振频率的有害影响,以及冲击环境适应性设计的评价指标、求解和力学环境试验的夹具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证,并介绍了不同载体的冲击特点及缓冲设计方案和典型强冲击脉冲作用下的冲击隔离问题。
以现有环境试验标准和现实问题为背景,分析实现超低频大位移振动的理论状态及电动振动台在不同频率下工作所带来的低频效应问题,提出通过构筑大惯性质量地基基础等技术措施实现超低频振动试验的解决方案,并指出目前采用二次浇灌倒锥形混凝土做法构建地基存在的隐患问题以及构筑振动台地基基础的推荐流程方法。
对模拟试验和加速试验进行分析、对比,就模拟试验的特点、关键因素、起源和发展展开论述,介绍了与模拟试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军用和美国军用标准等。重点论述了加速试验的目的和分类,并详细介绍了加速应力、加速寿命和加速退化三种试验模式、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和相关标准。
指出航天器试验标准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历程,对国外航天器现行标准和对标展开介绍,针对特殊试验类型的发展,通过对比微纳卫星试验标准与传统试验标准,指出前者在基线、试验成本、实现部分系统级试验等方面的优势。以国外航天器试验参数选取为样本,分析其差异性和任务导向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航天器验证新思路和标准发展趋势以及对国内航天器标准制定的启示。
明确产品环境工程技术概念及其内容体系,深入理解环境条件内涵,区分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工业领域,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困境以及对产品环境工程技术的新需求,意识到研究环境及其作用机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并提出产品环境工程技术发展的六点深入思考。
对原试验鉴定不足之处加以分析,重点介绍与装备质量特性相关的通用质量特性的内涵、工作目标及地位作用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探讨质量与标准的关系,提出新的试验鉴定工作模式:面向实战-改进性能试验-推进使用试验-在役考核,并构建试验鉴定的标准、力量和条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