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国松* 李海东 罗俊刚 洪祺福 康泽
我国石油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研究
□ 文/胡国松* 李海东 罗俊刚 洪祺福 康泽
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双重压力下,石油产业发展进入相对困难时期:投资增速减缓、业务量减少、盈利能力下降。经济新常态下,靠要素驱动实现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然而石油产业实现内生型创新驱动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为此,石油产业应把握世界石油市场再平衡机遇;树立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实施成本控制策略;建立健全创新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新常态;石油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加之用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中国石油产业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更是使石油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未来,石油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解决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求石油产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实现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五大国际石油公司调整后利润对比(单位: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石油产业过剩问题严重,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下滑。受国内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国际油价低迷的影响,石油石化产业增速、盈利能力下降。2016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工主营业务收入为6.23万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2887亿元,同比下降7.2%;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54.6亿美元。同比下降15%。
(一)我国石油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互联网+能源”有助于石油产业转型升级。油气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应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不断推进本行业与互联网的充分融合。利用互联网“开放化、实时化、数据化、规模化”的四大优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新型技术,动态调配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达到提高效率、节能减排等目的,早日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其次,世界石油市场的再平衡有助于石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15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主要受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欧佩克(OPEC)国家不减产以保持自己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和欧洲经济的不景气减少了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影响。2016年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迅速恢复,供给增速放缓,石油市场进入再平衡阶段。我国石油行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建立我国更加高效完备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增强我国石油安全保障能力。再次,“中国制造2025”有助于提升石油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中国制造2025”对石油产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可能方向,一是通过架构创新和标准创新加强将一体化架构产品转化为模块化架构的能力,缩短或者破坏产品生命周期演进的一般路径;二是针对国外技术与中国本土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机会,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制造优势,不断提升石油装备制造的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最后,“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石油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重点是能源合作,“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均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0%和56%。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心东移的新格局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我们与沿线国家油气管网、能源通道、能源安全等的合作。此外,也有助于我国石油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二)我国石油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加剧。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且该趋势在未来仍将持续(见图)。然而随着美国页岩油气技术的突破,美国2015年解除了实施了40多年的石油出口禁令,这意味着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幅降低,也必将使美国对中东的政策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我国从中东进口原油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其次,我国将面临石油长期供应不足的风险。油价持续低迷,使各国石油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幅减少,进而也使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减少,这也将引起国际石油的长期供应的减少。据巴克莱银行估计,2015年油气上游勘探开发资本支出为5210亿美元,比2014年减少22%。从长期来看,世界石油供给量也必将减少。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6%,预计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上升,这将对我国长期石油进口产生不利影响。最后,环境问题和新能源技术对传统石油产业形成压力。长期以来,传统模式下我国石油产业粗放式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新的“能源革命”和新能源技术突破必然要求石油产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2006-2015年中国进口中东原油数量占比变化曲线
(三)我国石油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
首先,国家大力支持石油产业发展。石油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行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培育其竞争优势、提升其竞争能力。
其次,我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产业节能活动的深入开展,石油产业能源效率明显提升,重点产品能耗继续下降。2015年前三个季度,行业吨油气产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4%,吨原油加工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0%,吨乙烯产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1%,吨烧碱产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0%,电石和合成氨综合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1%和1.0%。
最后,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改进,尽管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但占比已由2005年的74%下降到2015年的63%,为历史最低值。化石能源中,石油消费增长6.3%,天然气消费增长4.7%,煤炭消费下降1.5%,天然气和煤炭的增长率均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非化石能源中,太阳能增长69.7%,核能增长28.9%,高于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12.4%的两倍多,风能增长15.8%,可再生能源全年增长20.9%(见图)。
(一)运营成本较高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石油行业运营成本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如,我国部分会战时期建立的油田,目前一部分已进入依靠大量注水的二次采油阶段,另一部分已进入依靠注聚合物驱动的三次采油阶段,采油成本大幅上升。此外,我国石油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相对臃肿,管理层次过多,非生产性因素也相对过多,企业管理成本也较高。
(二)石油产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2015年中国与世界各能源占比对比
随着我国原油进口贸易的逐步开放,地方炼厂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炼油业和化工业已存在产能过剩。同时,各炼厂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化工产品市场供需失衡,如部分大中化工产品过剩,而高附加值、高性能、专用化工产品供给缺位。
(三)研发投入强度仍较低
根据企业创新历程的“S曲线”规律,以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重达到2%为界,研发投入强度小于2%的行业,其行业发展处于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阶段;研发投入强度大于2%的企业,其行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统计显示,2013年、2014年我国石油产业Ramp;D投入强度分别为0.695%、0.754%,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石油产业处于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阶段,尚未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四)高水平研究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专门从事石油相关研究的人员众多,但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才严重缺乏。如,现有从事国际石油市场研究的人员对国际石油市场的认知有限,且缺乏从事国际石油贸易的实践经验,其研究结果很难科学和客观的反映国际石油市场的内在规律,无法为相关部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把握世界石油市场再平衡机遇期
未来,国际石油市场再平衡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优化油品资源配置,化解我国炼油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应更好地落实“互联网+能源”模式、“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促进石油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树立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环境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石油产业应率先树立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提高油气生产和使用效率,增强油气在一次能源中的竞争力,巩固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能源新业务,引领能源转型发展。
(三)实施成本控制策略
积极推广先进的新工艺、新方法,降低油气勘探、开发、运输、加工等成本;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安排,完善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赏罚分明,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着力做好增产提效、减少资本性支出、减少运营成本、减少相关成本费用,提高行业经济效益。
(四)建立健全创新体制
构建专业设置齐全、工艺工程配套、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创新中的“孤岛”、“碎片”问题,促进生产、研发与销售的紧密结合。加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技术开发中的骨干作用。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科学家、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与活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引进计划,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定期交流与合作机制,为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能升能降、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利用重大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采取脱产培训、在职短训、出国访问、技术交流、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流科技人才队伍。
(一)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目前,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仅相当于35天的净进口量,并且绝大部分为国家储备,与国际能源署(IEA)规定其成员国保有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由政府、储备机构、石油公司三方共同承担的石油储备体系,以应对长期石油供应不足的风险和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国际能源交流与合作
从国家层面上,加强与中东、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区产油国的政治交往和经济合作,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加强国家间的高层对话,使我国与世界主要产油国的互利关系更加紧密。此外,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妥善处理好与美国、日本等的竞合关系。为我国石油产业开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当前,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国际石油市场处于买方市场,部分国家加快进行本国石油市场化改革,纷纷取消石油价格补贴。为了保障我国石油市场的稳定运行,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本国实际,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四)加大科研、技术研发投入
近年来,尽管我国石油行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上己经有相当大的进展,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需要政府在财政和税收两方面予以支持。在财政支出方面,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自主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税收优惠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在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比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抵免范围、对科研人员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减免个人所得税。
(本文获中国石油企业协会行业部级2017年度全国石油石化行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论文评审一等奖)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与 管理学院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