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平,杨本俊,孙贤斌,张广胜,张穗萌
(1.皖西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地方应用型师范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以皖西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李远平1,杨本俊1,孙贤斌1,张广胜1,张穗萌2
(1.皖西学院 环境与旅游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面临基础地理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制度的实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性、复合型地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传统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皖西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遵循学科应用性和师范性并举的基本思路,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皖西学院应用型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特色主要体现在:着力卓越中学地理师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积极服务地方,支持学生后续专业发展。
应用型;课程体系;地理科学(师范)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安徽省也提出了“分类引导,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在此背景下,皖西学院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区域实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方面,取得了引发广泛关注的成果和实效。皖西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创办于1985年,在多年的师范教育办学过程中,遵从高等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基于中等学校地理教育教学需求,积极探求和实践,不断改革未来教师培养思路和举措。近年来,随着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制度的推行,以及地理科学在解决区域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方面不可取代的优势日益凸显,传统地理师范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机遇。基于此,我们遵循地方高校地理师范专业应用性和师范性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思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师专业成长和以学定教等基本理念,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生态化、人文化、综合性,注重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随着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逐步完善,我省自2014级师范生起,实行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同时,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认定即可从事教师岗位,这给教师教育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地理学在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育、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建设、灾害防治等重大实际问题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社会对实用性、复合型地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基于此,皖西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旨在培养卓越中学地理师资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在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1,2],不同高校地理师范专业纷纷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3-6]。皖西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强化能力”为基本导向,积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1)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2)加强师范性,有利于卓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养成;(3)突出应用性,有利于学生利用地理学思维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4)实践课程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7,8]。地理科学(师范)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要遵从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需要和人才市场变化,反映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图1)。使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系列、外语系列、体育军事系列、文化素质系列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匹配、知识与能力相协调,分科与综合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配合,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图2 皖西学院应用型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
图1 应用型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构架
基于前述应用型地理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和基本构架,皖西学院地理专业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组织方式,体现课程统整的思路,促进学科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沟通和融合。突出课程开设的实践导向,根据学科理论和技术进步以及应用领域的新发展,未来教师工作任务和情境及时调整课程,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研究兴趣和专长开设选修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沟通、知识和能力协调、地理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兼顾、灵活开放的立体网状图景,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秉承“学做合一,知能并行”的理念,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9]。构建了应用型地理师范专业“1234”实践教学体系,即“一个目标、两支队伍、三大要素、四个平台”。“一个目标”指培养应用型地理复合人才;“两支队伍”指校内实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来自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等学校的实践指导队伍;“三大要素”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平台”指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学科专业竞赛。通过连贯系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
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以课程统整的思想集群相关课程,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积极探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外活动包括校园演讲比赛、课件比赛、授课竞赛、地理软件操作竞赛、实习汇报与评比,以及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社会实践则包括教育调研、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通过课内课外多途径育人,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多个国家级、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引领了新时代条件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基于33年的办学历史,皖西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安徽省及周边输送了大量基础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省级卓越地理师资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以来,经过不断改革探索,优化完善,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多方协同、优化课程、全程实践、竞赛引领”的职前教师“四维”培养路径[9]。近五年以来,皖西学院地理专业学生在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在目前已举办两届的安徽省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比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良好一贯的实训氛围中,促进了未来教师对将来职业的体验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基于技术基础、专业技术和综合应用课程的完整体系,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10]。地理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获得校级立项建设。该团队已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在近五年地理信息系统(GIS)技能比赛中,共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优胜奖10项。在省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开设了大别山区域地理理论和实践课程,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纵向和横向课题,以及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近年先后有不同团队参与了六安市森林资源勘查与制图、六安市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六安市旅游产品推介及旅游从业者培训、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相关政府咨询报告调研及撰写等,服务地方成效明显。
从地理科学专业2013~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看出(图3),中学地理教师占比有所降低,企事业单位占比则逐渐升高。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占当年毕业生人数30%左右,2016届毕业生则达39%,每届有多人被“985”“211” 高校录取,表现出强劲的专业后续发展能力。
图3 皖西学院2013~2017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基于地理学科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日益完善、基础教育改革,传统师范教育改革必要且紧迫。皖西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深入改革,构建了体现师范性、研究性、技术性和地方性特色的课程体系。力图使专业建设在三个方面赢得先机,一是秉承传统师范专业的优势和氛围,探索卓越教师内涵,加强卓越中学地理师资的培养;二是加强地理技术和应用课程的教学,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生态建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和实施循序渐进、全程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需要不断重组优化,课程实施也需要不断改进,如细化实习实训、综合实践的目标、评价内容和标准等,采用多元主体评价,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研训平台;加强双语课程教学,拓展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渠道,加强学生国际视野等。
[1]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2]袁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6):109-115.
[3]李晴.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4):510-512.
[4]胡志昕,李琳,角媛梅,等.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解读——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3):70-74.
[5]吴越,李健,冯明义.地方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以西华师范大学“园丁计划”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8):92-97.
[6]周葆华,郭永昌.基于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123-125.
[7]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2-106.
[8]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58,61.
[9]李远平,黄润,包训成,等.地方高校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四维”模式创新与实践——以皖西学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6,32(6):43-46.
[10]孙贤斌,郝李霞,邓婉君,等.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地理应用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137-140.
ConstructionandImplementationonCharacteristicCurriculumSystemofPedagogicalMajorsinLocalApplication-OrientationUniversities—TakingGeographySpecialtyinWestAnhuiUniversityasanexample
LI Yuanping1, YANG Benjun1, SUN Xianbin1, HUANG Run1, ZHANG Suimeng2
(1.SchoolofEnvironmentandTourism,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2.SchoolofElectricalandOptoelectronicEngineering,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Facing secondary school geographic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test,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demand for practical and compound geographical talents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lents training re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y pedagogical specialty is very urgent. For geography specialty in West Anhui University, we follow the basic idea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discipline application and teacher-training simultaneously to reform constantly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urriculum system features of geography specialty in West Anhui University were brought out by focusing on outstanding geography teachers training, emphasiz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geographic application ability, involving in the local development actively and supporting the students for their further learning in specialized fields.
application-orientation; curriculum system; geography pedagogical specialty
P9-4
A
1009-9735(2017)05-0031-04
2017-08-17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7055);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省级卓越地理师资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4zjjh034);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地理科学(师范)特色专业项目(wxxy2017004)资助。
李远平(1978-),女,安徽金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通信作者:张穗萌(1958-),男,安徽舒城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