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如何在保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的同时,探索更为纵深的资源化路径?如何用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审视城市垃圾未来发展走向?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传统城市垃圾处理体系面临重构。去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垃圾分类和垃圾焚烧厂“装、竖、联”风暴成为整个城市垃圾处理行业新的关键词。
如何在保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的同时,探索更为纵深的资源化路径?如何用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审视城市垃圾未来发展走向?
在近日召开的2017城市垃圾热点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过去几年,我国垃圾焚烧产业加速布局,但垃圾收运、分类系统却受到忽视。城市垃圾处置涉及垃圾焚烧、填埋、分类以及环卫一体化等多个细分领域,涵盖政策、市场、运营管理、技术升级四大纬度,未来我国将爆发一场系统思维下的城市垃圾技术革命。
厨余垃圾占一半以上
住建部发布的《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16年年末,我国全年清运城市生活垃圾2.17亿吨,比上年增长5.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62%,比上年增加2.52个百分点。
如果算上全国1500多个县及更大范围内的乡镇垃圾总量,我国生活垃圾总产生量超过4亿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厨余垃圾是我国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占比达到 62%,一些地方甚至达到70%~ 80%,而欧美国家厨余垃圾仅占25%。
“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巨大差异,我们的垃圾第一个特点是湿,含水率很高;第二就是易臭、易腐烂,这是认识我国垃圾处理的一个基础。”刘建国表示,我国生活垃圾的整体特点是量大、品质较低,其中,厨余垃圾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难点和痛点。
侨银环保科技股份公司环保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杰说,广州每天处理生活垃圾大约2.2万吨,其中厨余垃圾占50%以上,总量应至少在万吨以上。目前他们面临的状况是,由于厨余垃圾量多且前端分类不到位,为厨余终端处理带来不少技术难题,处理成本也较高。
“厨余垃圾前端和后端应该是唇齿相依的,但目前的情况是恶性循环,前端分类差,后端处理困难,投资高,运行难,成本也高。”黄杰说。
由于我国生活垃圾特殊的构成,为垃圾终端处理技术和设施的选择带来重大挑战。近年,面对生活垃圾数量的急速增长,很多地方政府优先选择垃圾焚烧,这使得垃圾焚烧设施快速扩张,已经从中心城市扩展到县及乡镇,大部分城市形成了垃圾填埋和焚烧互相补充共存的格局。
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垃圾填埋和焚烧开始遭遇种种争议,其曝出的一些环保风险也慢慢为外界所诟病。比如,垃圾填埋就面临占地广、选址难、味道重、渗滤液产生大等问题。
刘建国指出,垃圾填埋场的积水问题将是一个巨大隐患,也是目前所有垃圾填埋场运营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我国生活垃圾的构成特点:高水分、高厨余。“两高垃圾管理得再好,很多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参观一些大型垃圾填埋场,其实运营管理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依然能够闻到很臭的味道。”
垃圾焚烧“装、树、联”风暴
相对于垃圾填埋,快速发展的垃圾焚烧遭遇的挑战更大,烟气排放、飞灰处理、渗滤液等问题都成为公众对垃圾焚烧的诟病所在。
仅就烟气排放而言,达标情况就很不乐观。刘建国说:“不知道我国有多少垃圾焚烧厂可以做到持续稳定达标。最近,住建部对垃圾焚烧厂做了一次诊断评估,确实问题比较多。”在他看来,垃圾焚烧厂诸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依旧是含水量较高的低指标混合垃圾。
去年底,环保部印发《关于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通知》,垃圾焚烧厂位列其中。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钢铁、火电、水泥、煤炭、造纸、印染、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8个行业达标计划实施要取得明显成效,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和环境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由此,垃圾焚烧行业掀起装、竖、联风暴。所谓装,是指所有垃圾焚烧厂都要安装污染源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竖是指企业要在显著位置设立显示屏,实时公开污染排放数据;联则是指企业的自动监控系统都要与环保部门联网。
不少分析认识支出,环保部的这一新规短期内无疑会在垃圾焚烧领域掀起一场风暴,但长远来看,落实“装、竖、联”有利于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全面提升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管理水平。
其实,对于外界不断的质疑,垃圾焚烧从业者早已开始做出应对和调整,一些焚烧企业在前期总体规划上下足功夫。
绿色动力环保集团惠州公司总经理王卫定介绍,他们将垃圾处理各板块规划成环境产业园,先建焚烧厂,后建填埋场,然后建渗滤液处理厂,整个环境园不外排任何污染物,在设计上突出当地文化特色,他们希望把产业园打造成旅游基地,与周边生态农场有机结合。
“整个产业园完全实现资源化,以垃圾焚烧厂为中心,填埋场包括餐厨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理厂都围绕垃圾焚烧厂运作,可实现污染物不对外排,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王卫定说。
一些垃圾焚烧企业则依靠最为先进的处理技术。上海康恒环境有限公司康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力表示,“装、竖、联”风暴淘汰落后,鼓励先进,一系列垃圾处理新技术、新模式必将应运而生。纵观中国垃圾焚烧技术发展,从1.0阶段到4.0阶段,核心变化在于更高的发电效率,更洁净的排放,更低的资源消耗,现在垃圾焚烧技术正处在成熟的3.0阶段。
他谈道,垃圾焚烧的主要污染物有烟气、恶臭、飞灰、渗滤液及炉渣,在全面采用超洁净技术后,烟气能实现超低排放,渗滤液全量回用实现零排放,飞灰通过稳定化后进行填埋或者水泥窑处理,炉渣、恶臭等问题也能彻底解决。
选择性垃圾分类?
垃圾填埋、焚烧等终端垃圾处理设施面临的挑战应如何解决?刘建国认为,第一是减量,减少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量;第二是提质,提升进入终端处理系统的垃圾质量;第三是增效,提高处理系统的效能和污染物处理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垃圾分类应运而生,它成为环卫行业、垃圾处理行业的内在需求。”刘建国说。
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垃圾分类走上了一种歧路,我国垃圾分类现在进入了前端制约后端阶段。由于分类后得到的还是品质略有提高的混合垃圾,使得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成本和效率大打折扣,混合垃圾导致分类处理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率。
刘建国建议,目前我国应实施选择性分类收集,即把有害的垃圾分出去,特别有用的也分出去,其他大部分垃圾适当分类即可,也就是说,前端适度分类。
“分出来的东西尽可能保证是干净的,哪怕厨余垃圾只分出10%、5%,对于后端处理系统效率的提升已经有足够效果。而不是实現了50%的分类但结果还是混合垃圾,垃圾分类不需要追求虚高的指标。”
在有着十几年垃圾处理实战经验的侨银公司看来,应在垃圾分类的推动下,把前端分类、分类收运以及分类处理打包在一起。黄杰谈道,当前很多地方面临的情况是,垃圾清运分类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他分析其中原因,首先是产业链分割,厨余垃圾清运预处理产业链目前处于分割状态,通常分属不同运营商。其次是缺乏利益驱动,清运只按量计费,是否分类并不影响企业效益。最后是增加清运成本,清运分类将造成人工成本增加,垃圾清运效益降低。
黄杰建议,应将垃圾清运与厨余垃圾处理打包,创建厨余垃圾综合处理服务新模式。具体就是,打通产业链,解决清运分类无动力问题;提高厨余垃圾分类效果及供应量;降低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和成本。“这是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质量提上去了,后端投资和运营成本必然会下降。”
那么,一座城市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刘建国认为,不同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可以采用“选择性分类收集+焚烧+填埋”,其他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选择性分类+机械生物处理+焚烧+填埋”,而西部一些城市则可以参照美国模式,即“选择性分类收集+要么填埋、要么焚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