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家玉
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坚定执着追理想
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靠什么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产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产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产生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才能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
在江西省兴国县烈士陵园的第三展厅里,建有一座英勇跳崖的烈士雕塑:—座像竹笋般峭拔的石峰下,一些端着长枪的国民党士兵畏畏缩缩地往上爬,一位苏维埃干部挺立在峰顶,双手高举着一块石头往下砸……雕塑下刻着他的誓词:“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这位烈士就是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的江善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转移后,兴国县又落入敌手,凶残的敌人对根据地群众进行血腥报复,乡乡“清剿”,村村搜捕,环境异常险恶。江善忠没有被敌人吓倒,他机智勇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带领游击队曾在一夜之间处决了19名反动分子和内奸,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未能得逞。
1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指示江善忠接收安置一批伤员,并就地坚持游击斗争。江善忠秘密潜回家乡,联系失散同志,组织了一支十几人的游击队,在一天深夜将20多名伤员转移安置在石门寨冰心洞。
同年底的一天上午,江善忠接到地下交通员报告,因叛徒出卖,敌人已得知石门寨藏有红军伤员,大批人马正往这里赶来。说话间,村口已响起枪声,放哨的游击队员已和敌人交上火。
此时江善忠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向右进山和伤员会合,再向深山转移,可是胜算几乎为零;向左把敌人引开,为伤员转移赢得时间,但他非常清楚,左边的路通往棒槌峰,那里是绝路,三面是悬崖峭壁。江善忠没有犹豫,他让交通员迅速上山通知伤员转移,自己提着双枪迎向敌人,边打边往左撤,把敌人引向棒槌峰。
此时,一群白军士兵在叛徒引导下,直奔棒槌峰下。很快,江善忠子弹打光了。他就从棒槌峰顶,用石头往下砸,砸得敌人哇哇直叫,不敢再上前一步。不久,山顶上能搬动的石头也都砸光了。敌人军官发现了,得意地叫嚣:“他没有子弹了,冲上去,抓住活的重重有赏!”
敌人小心翼翼地爬上棒槌峰顶,喊话要他投降,只要交出红军伤员和游击队的下落,就可给他自由,还许以高官厚禄。江善忠大声呵斥:“想要我出卖共产党,你们休想!”只见江善忠从容地从崖前站起来,脱下身上的灰布褂子,咬破手指在上面写着……然后缓缓走到崖前,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敌人,说:“共产党是杀不尽的,胜利属于共产党!”大笑着纵身跳下悬崖……
还没反应过来的敌人都面面相觑。他们看一眼地上的灰布褂子,只见上面写着两行血字: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实事求是闯新路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创造性地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不久,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但仍把武装起义的着眼点放在城市。随后,我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企图通过夺取中心城市,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目的,但都失败了。
以湘赣边的秋收暴动为例,中央就明示应“集中军力,扑城取长沙”,至于湘南、湘中的军事行动,也是“夺取唐、许的武装,然后向长沙发展”。这是因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是工人阶级通过中心城市暴动夺取革命胜利。作为秋收暴动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突破教条束缚,以井冈山为起点,开创革命的新道路,就是因为他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根据中国革命敌我力量对比强弱悬殊这一情况,在秋收起义受挫之后,毅然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建立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实践。
秋收暴动的军事行动从1927年9月9日开始,到9月17日局势已经明朗化了。工农革命军各团在向长沙推进时先后受挫:第一团进入湖南平江境内时,突然遭到起义前收编的黔军残部邱国轩团的袭击,损失200多人枪和全部辎重,团长钟文璋失踪;第二团占领浏阳城后,在敌军反攻下溃散,团长王新亚不知去向;第三团攻占浏阳东门市后遭敌反扑失利,退至上坪。这时候,是按原订的战略计划集中各部队再夺浏阳,攻取长沙,还是退出战斗以保存实力,毛泽东看得很清楚。湘敌迅速集中重兵向瀏阳压来,如果以起义军弱小的力量及低劣的装备与之硬拼,完全有被消灭之虞。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各部立即撤出战斗,转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各路部队会合于文家市。前委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部队放弃攻打城市,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意见。9月20日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农村转移,保存了革命力量。
正是从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苏俄模式中心城市暴动论的束缚,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艰苦奋斗攻难关
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异常艰苦,物质条件极为困难。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从领袖到士兵,从军长到伙夫,“官兵薪饷穿吃一样”,靠着红米饭、南瓜汤度过艰苦岁月。不仅如此,他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克服了一个个难关。没有被子衣服,他们白手起家办起被服厂;没有武器,他们自力更生办起军械处;没有医院,他们自己动手办医院为伤病员医治伤痛;等等。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井冈山军民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粉碎敌军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进剿”,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endprint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40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辦呢?有位战士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休息,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依靠群众求胜利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1928年12月下旬,湘、赣两省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会剿”,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决定采取“围魏救赵,影响边界,以解井冈之围”的办法,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彭德怀率红五军留守井冈山以牵制敌人。
敌人调来了21个团的兵力,重重包围了井冈山。彭德怀派红五军第五纵队队长李灿和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第一营营长徐彦刚,带着200多人扼守黄洋界。
留在山上的红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凑起来只有五六百人,300多支枪,有的枪还打不响,一支枪只十几发子弹。要想守住这座大山,牵制敌人,谈何容易。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红军创造性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就地取材,想出了打败敌人的妙招,布置了一条20里的竹钉防线。
那天下着鹅毛大雪,漫山遍野白茫茫。李灿在山头巡视,正走着,听到从山坡那边传来说话声:
“你还有几颗子弹?”一个湖南郴县口音的人在问另一个人。
“只有十颗了。”一个尖嗓子的人回答。
“我们子弹这样少,就凭工事能消灭进攻的敌人吗?”
“子弹少,我们有办法呀!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也打出一片天地来呢!”
“你有什么办法?”郴县人又追问。
这可把尖嗓子的人给问住了,他一时没有回答,一见李灿走过来,像来了救兵似的,一把拉住他说:“纵队长,我们枪弹少,用什么办法守山呢?”
李灿跳进工事,眉毛向上一扬,笑着说:“当然有办法,不过办法不会从天上落、地下生,要靠同志们动脑筋想。”
郴县口音的战士说:“就是难想啊!”
尖嗓子战士挠着头,煞有介事地在想。突然,他笑道:“队长,我想出一个办法,如果我们有电丝网,把井冈山包围起来,敌人来攻,我们在工事里不用开枪,叫他们一个个触电死!”郴县口音的战士哈哈笑起来:“电网?我们现在连一根铁丝都没有,哪来的电网!你想的这个办法真像吃糖包子,不怕烫嘴!”纵队长忙说:“不要笑,只要大家肯想,没有电网,总有别的办法能行。”说着,他拿过铁铲,帮他们挖了一阵土,就又往南走去。
北风卷着雪花越下越紧,李灿冒着风雪吃力地往南山爬着,一路上嘴里喃喃念着:“子弹少,电丝网。”没走出多远,他忽然“哎哟”叫了一声,连忙抬脚一看,脚板上的血透过草鞋直往下滴,把雪染红了。他扒开雪一看,原来是一个破竹篼子,雪盖着,没看见,竹刺一下穿进了他的脚板心。他忍住痛再往南走,见一片茂密的竹林,从黄洋界向南延伸好远好远。他兴奋地叫起来:“有电网了,有电网了!”他三步并两步,赶回队里,立即召集了班以上干部会,提出了用竹钉子代替电网的办法让大家讨论。
“积少成多,滴水成河,几百个人天天削,天天钉。还怕不行!咱们试试看。”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很快地飞进了战士和群众的耳朵里,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削竹钉。不久,在我们阵地前沿,都密密麻麻钉满了竹钉子。在井冈山的山腰,就又添加了一道两里路宽、20多里路长的竹钉子防线。
敌人不断缩小包围圈,向黄洋界、八面山进攻。红军战士伏在工事里,眼看敌人在风雪中气势汹汹地向山上爬。只见他们越爬越慢,原来碰上了红军的“电网”——竹钉子,不少敌人脚被戳破了。他们爬到离红军阵地只有几百步的竹钉中心地段,红军向他们打了个排枪,前面的十几个敌人倒下了。这时,敌人跑也不行,爬也不行,刚站起身又倒下了,哭的哭,喊的喊,“哗啦啦”地滚下山去了。这一仗敌人大败而回。
井冈山精神不但是当年井冈山军民克敌制胜的法宝,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时代精神,丰富了我军红色文化的内涵,是我党我军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 马永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