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戈
壳中岁月
程戈
前几天整理房间,翻出1999年大学毕业时的同学录,在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后面写着的联系方式不是BP机的呼号就是固定电话号码,11位的手机号几乎没有。在那个时代,能有一台汉显BP机已经是同学中的有钱人了,更何况刚刚开始冒头的手机。在一年年的时光流逝中,那些“过时”的号码早已弃之不用,随之变得模糊的还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因为距离,而渐渐远离了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的手机响了,陌生的手机号,接通后传来浓浓的广式普通话,“是程戈吗?我是xxx,好久没见了,你还在北京吗?”天哪,是大学时的班长,不知道他从哪里找到了我的电话号码,惊喜过后是一番寒暄,得知他明天要来北京出差,抽时间想见见老同学。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了,并约好中午一起吃饭。挂断电话,我开始兴奋地询问同事周围有什么好吃的,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明天的见面,不知道班长会变成什么样子。第二天早上,上班之后没多久,我就接到了班长的电话,语气很急,“我在某某地方撞了一辆车,要赔偿,我带的钱不够,能不能先给我打点钱,等见面还给你。”我满口答应,赶紧给老妈打电话,让她帮我转账。这时,一旁的同事拦住了我,委婉地问我同学靠不靠谱。我愣了,仔细琢磨了一下,好像是不对。不一会儿,手机响了,发来一个陌生的银行账号和名字,又过了一会儿,手机响了,问什么时候能打钱?我静了静,告诉他钱不够,让他问北京的其他同学借借看。电话断了,再也没有响起。
看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手机诈骗。对,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次手机诈骗,也是唯一相信的一次。就在那次险些被骗之后的一年,又有一个陌生的号码给我发来了短信,“你猜我是谁?大学舍友哦!”吃一堑长一智的我不再热情,淡淡地回了两句,随便猜了个名字,陌生的号码终于道出来意,“我下周去北京玩儿,到时候找你呀。”“你来的时候再联系我吧。”一句生硬的回复结束了这次对话。陌生的号码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手机上。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我是机智地躲过了一场骗局,还是深深地刺痛了一颗老同学的心。
随着微信的普及,我被拉进了同学群,十几年没联系的人聚集在群里,天南海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但是隔着手机屏,我丝毫没有同学会的兴奋,也许是接连两次的“诈骗”让我失去了热情,那些完全对不上号的头像和名字就像一个个陌生的符号,漂离在我的生活之外。闲暇时也曾想给多年未见的同学打个电话,犹豫了半天却始终未曾拨出,这些年干了什么,变成什么样,朋友圈一目了然,电话里要说些什么呢?
我的手机通讯录有878个联系人,但是里面能交心倾谈者寥寥无几。手机就像一个壳,每个人都在孵化着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壳中我们享受着沟通的便利,却也感受着心灵的疏离。我们习惯于虚拟世界里的热火朝天,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辣酸甜。我们用手机包裹自己,用点赞提醒对方。离开了手机,我们已不知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