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妮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87年莫里森出版了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宠儿》,1993年正是凭借这部作品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在《宠儿》这部作品中,莫里森以独特且又敏锐的笔触揭示了奴隶制压迫下黑人的悲惨命运,特别是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本篇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阐释女性是如何从饱受奴隶生活创痛的状态中觉醒,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女性主义;女性人物;觉醒
一、女性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女性主义”一词1872年首次在法国出现,由法国学者,空想社会主义者查尔斯·傅里叶提出。19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的思想传入英国,1910年美国掀起一场有关女性主义的浪潮。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被称之为三次浪潮。由最初的争取女性社会权利的政治运动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在文化和精神上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
女性主义文学产生于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女性通过撰写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内心深处对于父权制社会压迫的不满。法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西蒙·德·波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讨论了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称之为“女性主义的宝典”。提出:“一个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正是从性别意识的角度进行文学创作,发掘女性意识。
二、《宠儿》中的女性主义特征
托尼·莫里森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宠儿》这部描写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小说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怀有身孕的女黑奴塞丝,从肯塔基州中的奴隶庄园逃亡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去投奔住在那里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塞丝亲手用锯割断了自己幼女的喉咙。十八年后,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打破了塞丝原本平静的生活,宠儿和塞丝,赛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一起。
宠儿不但加倍向塞丝索取母爱,而且以身体引诱保罗直至逼着他离开塞丝。宠儿无休止的索取与占有,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宠儿》中的第一个女性主义特征便是塞丝这个女主人公的存在。纵观美国文学,直到20世纪中期,黑人女性的形象从未发生改变。在白人作家的笔下,特别是南方白人作家的作品中,黑人女性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黑人女管家的形象,一种是性感的黑人女仆的形象。而在大多数黑人作家眼中,黑人女性则主要是以一种混血民族的姿态而存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黑人妇女,她们的主要任务都是相似的,那就是要照顾白人以及白人家庭。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一位黑人女性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幼儿。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塞丝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背景控制下的美国黑人女性,她反对传统的劳动模式及其渴望自由和独立。在渴望自由和独立的同时,塞丝还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她还是一位母亲。杀掉女儿是为了解救女儿,不愿让孩子经历她所经历过的折磨。在她看来,杀害女儿的动机和结果都是好的:“她就飞了起来。收拾起她创造的每一个生命,她所有宝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拎着、推着、拽着他们穿过幔帐,出去,走开,到没人能伤害他们的地方去。到那里去。远离这个地方,去那个他们能获得安全的地方”。
正是塞丝对宠儿无尽的爱使她18年来一直生活在愧疚之中,每时每刻都饱受着煎熬,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18年后,当女婴还魂归来之后,开始了对母亲无休止的索取和占有,塞丝却心甘情愿地伺候她,满足宠儿提出的所有要求,无限地奉献一切作为爱的补偿,直至最后走到精神崩溃的边缘。这种浓厚的母爱在残酷的奴隶制下发生了异化,连保罗也意识到:“太危险了。一个做过奴隶的女人,这样强烈地去爱什么都危险,尤其当她爱的是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办法,他知道,是只爱一点点……”塞丝这颠覆传统的母亲形象将女性主义特征表达地淋漓尽致。
《寵儿》中所体现的第二个女性主义特征便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尽管故事发生在奴隶制废除之后,黑人虽然获得了解放,但是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更深刻地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黑人因缺乏归属感而觉得身为黑人是可耻的”。居住在辛辛那提城郊蓝石路124号的贝比·萨格斯,母亲塞丝和女儿丹芙,从这三代人身上,我们可以捕捉到女性意识觉醒的缩影。行为获得自由之后的满足,对自由的再次思考以及对思想自由的热烈追求。
祖母贝比·萨格斯象征着行为获得自由之后的满足。尽管她是最年长的,她的出现能够使人轻易联想到“父辈”,“传统”,“经验”,“成熟”等等这些词汇,而在小说中莫里森却为贝比·萨格斯选定了一个标签:就是她的名字。贝比是英文单词“Baby”的音译,意思是家族中最年轻的孩子,天真的像吮吸母汁的孩子。所以,贝比·萨格斯代表着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阶段。
与祖母贝比·萨格斯相比,塞丝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她并不是在等待自由,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逃离了奴隶庄园获得了自由解放。第二点,她将自己对孩子深深的母爱转化为亲手杀了孩子为的是把她带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第三点,塞丝具有足够大的勇气忽视外面世界的拒绝和孤立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并坚持在外工作为家人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最后,敢于和白人入侵者作斗争,最终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获得了解放。
丹芙,这个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似乎比塞丝更有能力。例如,丹芙接受了教育而塞丝没有;她可以享受着睿智者的生活并且向外面的世界求救,这些塞丝都无法做到。由于城镇中的人们对母亲塞丝的厌恶,丹芙也因此被孤立。
一方面,丹芙非常地依赖塞丝;而另一方面,会因为多年前的谋杀事件而畏惧塞丝。随着年龄的增长,丹芙开始慢慢明白自给自足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也理解了母亲的艰难处境,作为一个黑人女奴,如何在白人的统治和蔑视下生活。
丹芙作为新生一代黑人的代表,特别是黑人女性的代表,象征着希望。女性正以她们自己的方式为争取和白人同等的教育,工作和生活条件而奋斗。
贝比·萨格斯代表着女性意识觉醒的萌芽阶段,塞丝和丹芙则象征着女性意识达到成熟的阶段,女性有勇气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在社会上获得话语权而努力奋斗着。
三、结语
《宠儿》堪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从沉睡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父权制社会的统治和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觉醒似乎已成为一个必然事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总结故事中女主人公塞丝的悲惨境遇,之后通过三位不同时期的女性代表来阐述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宠儿》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为的是让读者感受到不同于父权制压迫的女性之美,以及宣扬女性肯为争取平等权利而积极奋斗的正能量精神,同时也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1]波娃.第二性.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托尼·莫里森.宠儿.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社,2006.
[3]阿历克斯·哈利·根.陈尧光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