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琼
摘要:从《彼得·潘》的内涵意义和创作手法的角度对詹姆斯·巴里所要表达的儿童成长理念进行分析与论述。首先对《彼得·潘》中主要故事人物彼得·潘和温迪的隐喻象征,以及主要故事情节的隐喻象征进行了研究,从中挖掘出儿童成长的困惑以及成长的要义。同时,对《彼得·潘》内涵核心中呈现出对儿童成长的深刻见解进行了探究和阐明。
关键词:彼得·潘;成长困惑;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18-03
引言
《彼得·潘》不仅是一部儿童题材的故事剧作,更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对《彼得·潘》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不仅能够了解詹姆斯·巴里的创作技巧以及儿童成长的要义,更能解读出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本质。詹姆斯·巴里借用《彼得·潘》中儿童成长的故事隐喻,表达了责任感与理性思维是人类实现文明进步的根本这一深刻内涵主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是文学作品内涵在故事情节当中的呈现,也是故事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就是作品内涵主旨在故事结构中的分散式呈现。这些分散着的作品内涵由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串联,并最终在故事的结尾给读者完整性的感受和认知。隐喻的功能就是在故事结构中特定的位置呈现出特定的意义,进而带给读者特定的感受。
一、彼得·潘和温迪的人物隐喻
詹姆斯·巴里《彼得·潘》的创作构思中,巧用象征意义来引起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共鸣。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和故事事件本身具有一定内涵意义,詹姆斯·巴里将这些“象征意义”在故事的结构中穿插设置,实现故事内涵能够在整部作品中进行系统化的呈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彼得·潘》内涵的深刻感染力。这些设置在《彼得·潘》中的“象征意义”都是巧妙地隐藏在故事情节当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意义,这种通过侧面表达的内涵意义就是故事中的隐喻。
1.彼得·潘
在《彼得·潘》的创作中詹姆斯·巴里首先将主要人物进行作品内涵的象征意义设定,彼得·潘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首先从主人公名字的设定说起,彼得是很多英国男人的名字,同时也是很多英国男人在小时候曾经用过的小名。彼得这个名字对于英国读者来说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名字的拥有者是一个小男孩,这正是詹姆斯·巴里创作的用意。用一个名字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对故事内容产生一定的导向,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即将阅读的内容,进而使作品的内涵更加容易地传递给读者。彼得·潘的姓氏——潘,是神话人物赫尔墨斯的儿子。潘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同时具有一定的原始兽性,使潘成为了人性与兽性的复杂矛盾体。《彼得·潘》主人公采用潘作为姓氏,其用意也极为深刻,象征着主人公的性格构成,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方向[1]。那就是故事人物彼得·潘,从不懂世事的蒙昧状态向着具有理性思维的完人方向成长的故事。
2.为彼得·潘缝补影子的温迪
温迪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人物。温迪的出场要从《彼得·潘》故事的最开始说起,彼得·潘在故事的展开情节中去偷听达林太太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被保姆狗发现后慌张逃走,但将自己的影子丢在了达林太太家窗外。达林太太发现后将彼得·潘的影子收放在自家的抽屉当中。彼得·潘在发现自己影子丢失之后返回到达林太太家寻找,但是在找到自己影子后无法将其粘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哭了起来。彼得·潘的哭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女孩温迪,温迪帮助彼得·潘将影子缝补在身上,并带着彼得·潘和自己的弟弟一起飞往了永无岛……在这一故事情节的描写中,詹姆斯·巴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彼得·潘和温迪的关系进行了精彩的呈现。首先影子是个人自我另一半的象征,温迪帮助彼得·潘缝补影子象征着温迪就是彼得·潘自我另一半的深刻寓意,彼得·潘只有通过温迪的帮助才能实现自我的完整,也就是實现彼得·潘的自我成长。所以詹姆斯·巴里在整部作品的开端用这样的人物出场方式和隐喻,对故事情节接下来的发展进行了铺垫,并在读者心里设定了一定程度的“预期值”,使读者在“预期值”的引导下展开对作品内涵的探索。温迪形象的隐喻与彼得·潘的形象隐喻形成了对比和反照,詹姆斯·巴里对两个故事人物的精心设计是《彼得·潘》故事魅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彼得·潘》故事情节发展的驱动核心[2]。
二、永无岛的象征意义
彼得·潘和温迪以及温迪的弟弟三个人来到了永无岛,展开了在永无岛的一系列探险与游戏的生活。这一部分故事内容占据了整部作品的大部分篇幅,是《彼得·潘》故事结构中的主干部分,同时也是众多儿童读者最为喜闻乐见的部分。
1.彼得·潘拒绝长大的原因
永无岛是彼得·潘和温迪最初的向往也是众多儿童的向往,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的向往。所有对永无岛具有向往精神的人,在心理学上都是不想长大的人。永无岛满足了一个具有儿童心理特征的人的所有需要,在永无岛中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游戏、可以冒险探索满足好奇心,而且可以不再受到父母的约束。正因永无岛满足了儿童心理的需要,所以永无岛可以说是儿童不想长大的原因,也是彼得·潘不想长大的原因。从心理分析角度讲,永无岛的象征意义主要是指代不受任何约束、任性而为之的生活环境。每一个儿童在成长阶段都是受到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其行为的管制与约束,儿童在成长中并不清楚这些来自父母或监护人的管制的重要意义,儿童只是单纯地处于人性本身对自由的向往而产生对约束的排斥。这里反应的是一个人性本质与理性本质的冲突问题,单纯地站在人性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是幼稚的儿童思维,必须以长远的成长角度来对其分析,认识到理性约束对人性的重要意义,这也是詹姆斯·巴里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彼得·潘》用儿童的成长隐喻人类的成长与进步,并提出人类的进步必须摆脱人性本身原始的一面,勇于去接受,也必须去接受理性思维对自身的约束与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进步,故事中的彼得·潘也只有从永无岛中离开并接受理性知识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endprint
2.彼得·潘必须長大的理由
彼得·潘在永无岛中生活的这部分故事情节,生动而准确地刻画出彼得·潘这个不想长大的孩子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彼得·潘的行为也充分说明了彼得·潘必须要进行成长的必然性,同时也反映出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根本需要——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在永无岛中的彼得·潘是没有理性思辨能力的半兽性心理状态,这与其姓氏(潘)的内涵隐喻所指的神话人物相同,都是具有人性本质但是处于蒙昧的未受理性教育的状态。在故事中彼得·潘分不清自己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同《圣经》中亚当与夏娃未吃禁果前的心理状态相同,都是依靠动物本性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快乐”的生活,亚当与夏娃在吃掉禁果之后失去了一定程度的“快乐”,但是获得了分辨是非与善恶的理性思辨能力,进而亚当与夏娃实现了成长。《圣经》中所表达的隐喻就是人类的进步必须要摆脱兽性的一面,向理性化思维发展[3]。虽然这一成长过程会有一定的痛苦,但这是人类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彼得·潘》中虽然没有彼得·潘吃掉禁果的情节,但是故事设计了其他情节来推动彼得·潘的成长,那就是他的同伴温迪首先领悟到了成长的需要,并果断采取勇于成长的行为,同时也带动了彼得·潘的成长。
三、成长的意义
1.温迪的成长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温迪的成长推动了永无岛部分的结束,也推动了彼得·潘成长的进程。是《彼得·潘》的故事结构中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温迪的成长原因,象征了儿童心理走向成长的原因,同时温迪的正面成长,也表明了人类实现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责任感。儿童心理与成年人心理之间的差别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责任感的差别,成年人因为知道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清楚自身的行为。而儿童几乎没有责任感,所以儿童的行为比较任性,现实生活中一些成年人的行为也会比较任性,也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所以人类逐渐成熟的标志就是责任感的体现。
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中用温迪的成长情节来隐喻人类的成长过程。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中温迪首先获得理性的启蒙,了解到了自身对成长的需要。詹姆斯·巴里为了着重表现正向成长的意义,将温迪成长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温迪在带领彼得·潘和弟弟来到永无岛以后,初期与彼得·潘一样过着无忧无虑、任性而为的欢乐童年生活。但是温迪在游戏中扮演其他孩子妈妈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照顾逐渐找到了责任感的意义,最后在内心深处终于明白了人必须要面对责任并勇于承担责任的意义,并做出了离开永无岛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决定。离开永无岛,是决定向童年告别的隐喻象征,同时也是成长要义的体现。回到现实中承担自身的责任,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2.温迪的家长形象
儿童的父母以及其他监护人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健康的成长,同时也能够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模型。在《彼得·潘》中的故事情节主线中,也就是在永无岛中并没有安置家长性质的故事人物,根据故事情节的设置也不能安置这样的故事人物在永无岛中。詹姆斯·巴里创造性地将温迪的自身成长与家长角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表现了温迪成长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一作品内涵的表达要求,故事情节是这样设计的:温迪在永无岛中与彼得·潘等孩子一起游戏,温迪扮演妈妈的角色来照顾其他孩子,这样的游戏经历使温迪找到了自身成长的意义,也就是责任感。这样的情节说明了妈妈形象在儿童心中的积极而巨大的影响力,并说明了家长对儿童的责任。在这一部分的故事内容中,詹姆斯·巴里借用温迪的游戏形象刻画出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的参与意义,以及正面引导的作用。同时,也用彼得·潘的成长过程与温迪做出了鲜明的对比,用反照的创作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有无家长正确引导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彼得·潘不仅没有明晰责任感的要义,而且表现出了拒绝成长的欲望。而已经趋于成长的温迪则坚决地带领彼得·潘离开永无岛,帮助其实现成长。这一点也正说明了家长或监护人在儿童成长中进行管制与约束的必要性和积极性。
四、儿童游戏的教育意义
儿童成长的过程离不开父母以及监护人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是关键的客观因素。但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因素。儿童主观上成长动因的形成是儿童实现成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儿童实现成长的核心推动力。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中,运用彼得·潘和潘迪不同的成长经历来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首先彼得·潘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不仅在彼得·潘的主观上没有成长的驱动力,而且在温迪成长之间也没有客观驱动力。温迪首先实现了心理层面的成长,温迪的成长是受到了妈妈形象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一客观因素并非直接作用于温迪,而是温迪主观上对游戏的实践经验进行的理性反思。所以实质上温迪是通过主观的理性思辨产生的成长动因,并且这一动因真正地、有效地推动了温迪的成长。
温迪的主观动因是其成长的关键,而温迪的主观动因的形成是源于温迪与彼得·潘在永无岛中的游戏[4]。詹姆斯·巴里在《彼得·潘》中对这一部分的创作可谓是隐喻运用的经典,不仅将故事情节发展进行了逻辑上的前后衔接,更对故事内涵进行了充分而准确的呈现。在故事情节中,温迪通过在游戏中扮演妈妈的角色,使其获得了人应该具有责任感并需要勇于承担责任重要的启示。这说明了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能够获得经验,并在对经验的反思中实现主观意识形态的转变。而儿童的游戏活动就是儿童群体的社会活动,是成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并对经验进行感性层面的认知和进一步理性批判与反思,最终在儿童意识中形成一种价值观念,并指导儿童的行为、影响儿童的成长。虽然没有成人社会的复杂性,但是对儿童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儿童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来实现主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游戏活动对儿童思维与意识的成长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这是詹姆斯·巴里通过文学创作形式,表达出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观点。也是《彼得·潘》这部优秀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教育问题提出的核心意见。
结束语
《彼得·潘》的作品内涵核心是对儿童成长要义的阐述,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需要理性思维这一观点的表达。彼得·潘将温迪的两种不同成长经历和成长方向相互对照,呈现出儿童成长中家长和监护人的客观影响力的作用,突出强调儿童的责任感形成这一主观因素的核心作用,并表现出游戏活动对儿童主观意识成长的重要影响力。通过对《彼得·潘》内涵的深刻挖掘和系统化分析,不仅掌握了文学创作中对于隐喻和象征等重要创作手法的运用精髓,更为当今儿童成长的教育找到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钊.《彼得·潘》的误读——《彼得·潘》给予我们长大的理由[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2—35.
[2]李娜.求真求雅形神兼备——读朱宾忠教授等的新译《彼得·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6—29.
[3]骆蕾,谭斌.“彼得·潘写作”视野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我们如何创作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如何塑造我们的儿童[J].教育学报,2010(1):42—45.
[4]张佩佩.形的传承,意的相悖——《彼得·潘》与《不老泉》互文性解读[J].昆明学院学报,2015(2):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