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
摘要:大学阶段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日益增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为根本取向。一些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发展性意识较为薄弱,对发展取向的研究和关注不足。艺术心理教育为应对心理教育模式简单化、形式化的困境提供了崭新视角,它的存在不是简单的两者叠加,探究其含有的相关理论、补偿和调节功能、独特的特征、方法和工作体系,使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心理教育模式,可以为丰富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拓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发展取向;艺术心理教育;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93-04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日益增多。发展性取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取向[1]。它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着眼于大学生的成才与潜能开发,引领学生积极成长。多年来,高校通过构建立体式心理教育网络、开展心理测试与辅导、开设日常咨询等多种途径努力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关注自我发展的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然而,实际存在的咨询化、治疗化倾向导致了心理教育模式的简单化、形式化,发展性意识较为薄弱。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趋同,似乎陷入千校一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困境中,对发展取向的研究和关注不足。艺术心理教育模式立足实际应用,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为发展取向的心理教育提供了崭新视角。
藝术心理学指出:艺术不仅是感染的手段,而且对人来说是一种更重要的手段,艺术能缓解和改造机体的某些最复杂的意向[2]。在高校大学生健全心理品质的形成中,艺术心理教育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水平和学生的参与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取向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心理教育模式,可以为丰富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拓展提供新的视角。
一、相关的理论基础
1.基础阶段
艺术心理教育模式开启于艺术治疗理论。据西方文献记载,早在柏拉图时期就已提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体和心灵状态的功能这些论点[4]。透视英美的艺术治疗历史,可以寻觅到艺术心理教育模式的开启于艺术治疗理论的足迹,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也是美国艺术治疗的创始人之一, 1947年其在首部专著中收录治疗案例,使用“自由的艺术表达”而非“艺术治疗”这一术语,她将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视为梦的具象,认为案主将内心体验形于艺术,也会因此而善于言语表达。她发展了艺术治疗动力模式,提倡将艺术疗法作为可代替言语精神分析的独立治疗手段[3]。
美国艺术治疗的另一位先驱Edith Kramer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认为艺术创作具有升华情感的积极作用,以作品(绘画、雕塑等)克制破坏性、攻击性情感,隐而不发[3]。英国的心理学教授Pickford在其著作《精神病人艺术研究》中提出艺术作品可使案主整合破碎人格,回复“统一和谐的自我”。上述的理论观点涉及了艺术的表达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尽管由于文化的差异对其理解会存在差别,却奠定了艺术心理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2.整合阶段
艺术、心理两者的整合在艺术治疗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及其象征》诠释了荣格对梦和艺术象征性的理解,他提出艺术创作的作用是整合的观点一直以来具有广泛影响,他的理论和技术给出分析心理治疗模式的方向和意义——通过符号超载功能,使内心资源更加整合与个体化。英国艺术教育家Marie Petrie颇受艺术治疗影响,关注艺术的“治疗性”与“整合性”,探讨了艺术和心灵两种要素间存在的相互关联与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荣格派治疗师在英国成立了首个将心理治疗和艺术结合的治疗机构,致力于探讨两者间的理论与哲学基础,为心理教育和艺术治疗的整合与关联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欧美新兴交叉性应用学科的兴起,艺术治疗理论已经充分应用于绘画与情感表达、家庭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等领域。
3.应用阶段
基于艺术活动的心理功能,现代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断发展,音乐治疗、绘画治疗以及校园心理剧等形式都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手段[4]。在西方的高校,以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完善,美国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堪萨斯大学,英国的赫特福德大学设立音乐治疗系并开设艺术治疗专业课程,为其他国家的艺术治疗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些年,国内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艺术与心理在理论、方法、资源等方面合理有效整合的可行思路,构建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和学生教育模式,充分将艺术心理教育模式以人文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教材、社会实践等专业资源的形式付诸实践,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陆续开设艺术治疗专业研究生课程,武汉科技大学设立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通过实际的应用来佐证通过艺术活动可以补充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系统化的艺术教学具有治疗的价值。
艺术是人类心灵最好的表达方式,艺术教育具有心理功能,将艺术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整合,是高校寻求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一种探索,可以拓展与丰富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它不会与艺术教育发生竞争或混淆,两者的有机整合,对艺术教育而言是功能的提升和扩展;对心理教育而言,也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视角,更是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一种尝试。
二、艺术心理教育的功能
发展取向的艺术心理教育强调艺术活动对人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它从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融合的视角,探求两者理论、资源和方法的共通之处,充分挖掘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1.补偿教育目标
治疗取向的心理教育着眼于治疗功能,面向的是少数有心理疾病或由生理缺陷、特殊事件引起心理创伤的学生;艺术心理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面向的则是大多数身心健康的学生,着眼于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功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引导负面情绪释放,积极消除发展中的障碍,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心理机能;对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则更加注重以人性拓展为坐标,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发展机会,利用艺术成果唤起学生的高峰体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endprint
2.补偿师资力量
艺术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多以小组的方式开展,且必须由具有心理治疗资质或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员加以实施;艺术心理教育则可通过课堂教学、团体咨询、艺术表演、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开展,艺术专业的教师、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的教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者受过专业的培训均可担任指导老师。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身体力行和情绪感召都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格影响,并在亲身参与艺术活动中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这在无形中扩充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3.补偿教育形式
与传统意义的心理辅导相比,艺术心理教育的形式多样而灵活。通过艺术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营造良好的心境,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展演,激发学生的专业和生活热情;在各类艺术活动中通过排练和演出,助推学生释放内心困惑,增强朋辈交流与情感互动;创设艺术辅导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增强专业技巧,学习并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高自信、促进自我认知,丰富心理教育形式。
4.调节心理功能
各种实践证明,艺术活动可以使人的情绪与情感的强度、力度、持续的时间得到调节,使得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协调有序,减少能量不平衡的现象,从而身心愉悦、精神松弛[5]。施教者通过艺术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真实的情感体验,充分肯定情感的宣泄作用,尽情地鼓励学生表现自我, 升华心灵;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把握来提升小组动力,指导艺术基础训练和艺术实践以促进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内心感悟,帮助来访者平和内心情绪,释放身心潜能,形成积极心态。
三、艺术心理教育的特征
1.媒介多样性
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在当代艺术创作、艺术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更多的特色,也为艺术心理教育媒介的选择创造了多维的角度和视野。绘画、音乐、舞蹈、表演、制作等都可以成为心理疏导和心理分析的媒介, 如现代校园心理剧深受学生喜爱,它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见心理冲突通过排演过程和舞台再现让学生重新获得冲突体验,在解决冲突中学会换位思考,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疏解和安慰;在音乐演出中,优美的旋律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引导神经接收和释放积极信号,调节血液循环和呼吸,使人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洋溢青春活力。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相比,来访者将内心体验形于艺术,也会因此更善于言语表达,突破了原有依靠咨询师的倾听、观察、测试、共情等方式加以分析而可能带来不精确的限制。
2.过程趣味性
艺术是美的表达形式,各种艺术创作和展演均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积极有趣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学生在绘画、音乐、舞蹈、表演、雕塑、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作品有助于个体表达、缓和情绪、增强沟通、获得成就而表现为身心愉悦。其本身具有的高雅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获得感官、认知、思维、情绪情感以及超验层面的完善的心理体验。在艺术营造的轻松氛围中学生可以得到一种信任和支持,那么,对于心理教育者而言,在不经意间去探究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是绝佳的机会,自然场景的创造使学生更乐于互动、表达真实、积极参与,融为集体,通过艺术的引导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知,完善人格。
3.手段隐蔽性
人类具有自我防卫的本能,当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时,对他人会保持着警戒的态度,更不会用语言主动提取内心的创伤和不愉快的经验,运用常规的心理咨询技术,便很难达到心灵相通。而在艺术心理教育中,艺术是中介,艺术作品是其焦点,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 用它表达情绪情感具有隐蔽性, 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顧忌[6]。相关心理学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应用心理投射的技术,咨询师也会成为投射对象,在避免移情发生的基础上,心理教育者通过艺术创作中的符号和表达领悟来访者的真实情感与相互关系。因此,通过艺术的表达可以降低来访者的防御机制,洞察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能够很快与来访者建立信任与共情,更能让学生在艺术的自由氛围中,获得理性的认知,平和身心,解除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情绪。
4.效果立显性
从心理辅导的层面来看,要取得最佳和最快的心理教育效果,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是几个关键要素。艺术教育倡导以学生的主体体验唤醒其自主意识,通过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审美愉悦等功能完善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在艺术心理教育的情境下,创作与表演遵循但不局限于艺术教学的规律,它将心理的动力模式进行渗透与融合,团体互动与双向交流成为常态化模式,师生恰到好处地运用艺术材料和创作表达,在传承与弘扬艺术精神的同时升华情感,深刻体现出心理教育的渗透性;它创造的是轻松、优雅的教学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振奋学生精神,增强专业自信,内心体验更多的是鼓励、信赖、共情和支持,直接反映了心理教育的感染力。
四、艺术心理教育的方法
艺术教育因其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性质,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遵循一般的心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方法具有独特性。
1.培育审美态度
积极的审美态度是艺术心理教育的特殊所在。艺术教育通过鉴赏、创作、感悟、模仿、操作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隐而不语、适时点拨,以引导受访者真正体验艺术带来的韵律、节奏、和谐等生命情韵和价值,唤起内心深处的某种强烈兴趣和主动性,使之成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形成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和对美的感悟与追求。审美态度的确立有利于学生养成淡泊闲静的心襟气象,形成超然自信的艺术人格,帮助学生追求和达到人生目标。
2.增强创作体验
高雅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心理教育的内在动力。在各种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作品呈现的意象去感染和影响他人,在实践中运用艺术的技巧和法则,更重要的是折射出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书画的抽象性、音乐的表现性很容易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艺术形象中融合的自身的生命内容,当学生集中于艺术活动过程中,不会精神涣散,他们在沉醉状态下感受到情感的愉悦,使之成为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从而以深厚的兴趣积极介入艺术教育,生发出新的情感体验。endprint
3.丰富艺术感受
艺术形式的心理教育特点是帮助受访者悄然释放负面情绪,它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表演情境,再现过程中释放实际的心理困扰,具有合理的情感感染和净化作用。教育者有意识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分析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体验,充分发挥音乐活动、书画创作、舞蹈演出、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的心理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对各种专业展演和主题论坛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指导受访者熟悉情意的表达方式,在艺术感受中获得成长体验,丰富艺术感受,从自我经验的范围走向更加广阔的情感领域,成为情绪宣泄和升华情感的通道。
4.探求媒介作用
艺术媒介的诱发作用使学生所潜存的生命情感被激发,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对于获得良好的心理教育效果非常重要。媒介因选择不同会带来不同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心态,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教育者应根据施教内容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积极探求媒介所蕴含的诱发力量,精心选择特定审美价值和特性艺术媒介为教学手段,引导诱发受访者和艺术间的交流对话。当学生进入艺术情境,学生在对媒介的感受、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关系,是在自己的人生观念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
五、艺术心理教育的体系
大学生艺术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形成有效的运行模式,必须构建相关工作体系。
1.目标体系
发展取向的艺术心理教育应围绕促进人类和谐发展、提升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为目标这一要义,立足学生艺术学习和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和潜能开发,这也是艺术心理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根据学生已有心理素质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指导学生的学习、交往、智能和个性的发展,用高雅的艺术活动和手段润泽学生的心灵,通过各类艺术活动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组织体系
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呈现出专门和附属两种形式的组织体系。专门形式是在学校设立专门的艺术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由专人负责统筹各专业艺术教师和心理教师队伍,整合艺术教学场地和心理教育场所,协调艺术心理教育的教学和安排,精心设计和指导全校性的艺术心理教育工作。附属形式则是在各二级学院成立艺术心理教育指导小组,指定一名专业教师负责,工作上接受心理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导,开展艺术教育的协同教学或合作研究,指导本学院和本专业的学生开展富有特色的各类课堂教学和艺术心理活动。
3.制度体系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对艺术心理教育的责任、内容,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高度重视艺术心理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推行专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将教师队伍看作艺术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选拔和聘用具有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的艺术专业教师和心理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定期督导,不断提升艺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制定相应的科研制度和奖惩办法,加强教师工作研究,成立科研团队,探索艺术与心理高度融合的特征,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工作做法,多措并举,提升艺术心理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4.功能体系
拓展艺术课程、艺术活动、艺术实践、艺术辅导等多位一体的心理教育功能体系。让艺术课程成为艺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注重培养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体验,心灵沟通;让艺术活动日益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研究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整合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美的体验,增进心理健康;让艺术实践成为艺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深入探索艺术实践所能营造的浓厚艺术气息和积极心理氛围,为学生创造挖掘自身潜能、真实表达情感的机会;让艺术辅导成为艺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专门体系,以轻松高雅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5.支持体系
加强经费和场地支持,积极改善和开辟专用场所,建设多功能艺术心理训练室,如音乐治疗室、绘画治疗室、沙盘训练室、艺术渲泄室等,將艺术训练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融艺术治疗、心理咨询、团体训练为一体的辅导。建立学校美术展馆、音乐教室、图书馆,创造舒适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素质拓展,通过各种实践提升社会认知,针对学生开展分类分层训练,使艺术紧密结合拓展实践,进而促进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7):18—19.
[2]周新.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25—329.
[3]黛安娜·沃勒.艺术心理疗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5—7.
[4]曾瑜芬,于秀丽.简析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166—167.
[5]何瑾,刘海骅.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0(Z1):69—71.
[6]李海红.绘画治疗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大家,2012(8):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