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杰
最近,电影《敦刻尔克》登陆各大院线,让人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二战史上,有一场号称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由实业家卢作孚指挥的“宜昌大撤退”,拯救了150万人,打破了日本粉碎中国的美梦。
宜昌大撤退是中国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卢作孚作为民族英雄将永载史册。生逢乱世,卢作孚的“修身救国”之志从未改变,一生践行中国梦。
救国:从教育到实业
卢作孚幼年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即辍学,后赴成都,凭借数学和国文方面的天赋自学成才。他先后做过教师报社记者和主笔。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积极支持四川的学生运动。
随着阅历的丰富,卢作孚逐渐认识到落后的教育状况对国家民族进步的制约,于是萌发了“教育救国”思想。1921年,四川军阀杨森在泸州推行新政,卢作孚担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主持教育改革,后因军阀混战而中断。三年后,四川政局刚一稳定,卢作孚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又因四川军阀内战而陷入艰难境地。卢作孚悟出了一个道理:“纷乱的政治不可凭依”,依靠军阀政权办教育是难以成功的。
经过多方考察,卢作孚決定以内河航运作为实业救国的突破口。1926年,卢作孚以多方募集的8000元作为资本,发起成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公司的名字上他就想表明,公司关注民生。他要创造一个“新的集团生活”的“建设事业”。卢作孚突破传统的“买办制”管理方式,实行经理负责制,并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宗旨。在卢作孚的经营下,民生公司的声誉迅速传扬开来,几乎班班客满。此后,通过整合兼并,到1937年抗战前夕,民生公司的轮船达到46艘,职工3991人,股本为350万元,资产达1215万元,承担了长江上游70%以上的航运业务,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
毁业纾难 青史流芳
正当民生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国难当头,卢作孚急电公司员工提出“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1937年10月中旬,他调集“民本”等六艘轮船,亲自指挥向武汉、重庆等地转运南京政府人员、南京各校师生、仪器、图书和重要战略物资的工作,直至南京沦陷的最后一刻。
此时,他还改变了一向不肯做官的态度,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兼任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主管水陆运输。他在汉口分公司成立了民生公司临时总经理办公室,兼作国民政府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室。此后10个月里,这间办公室成了整个长江航运的指挥中心。
南京沦陷之后,武汉也危在旦夕。1938年10月上旬,卢作孚接到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命令,要求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凿沉,用以封锁江面,延缓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但卢作孚拒绝了这种自毁家园以绝敌路的做法。
卢作孚的抗命是英明的。10月25日,武汉沦陷。从长江下游、华北、华中涌入的大量人员和物资均堆积到了素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这个仅有10.5万人口的小城,各种滞留人员竟多达三万,其中还包括8000余名难童,有的滞留时间已经长达一个月。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军事工业和其它战略配套工业的精华的近10万吨战略物资还滞留在宜昌码头。这些物资是民族抗战的希望和命脉,一旦被炸毁或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几十万出川抗战的部队和装备,也急待通过长江航线奔赴战场。而此时,日军正疯狂地向宜昌推进,不时有敌机飞临宜昌进行轰炸。更为严峻的是,此时距枯水期来临只有40余天,枯水期一到大型船舶就要停航。而按照当时可调集的轮船运力,将这些人员、物资全部运到重庆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当时国内重量级的船运实业家是浙江巨商虞洽卿和卢作孚,虞洽卿掌控的轮船公司更大,总吨位达到九万余吨,主要在长江下游和海面上经营,但抗战爆发后,虞洽卿的船只大部分被凿沉于长江下游,以封锁江面,尚余的四万吨左右大船因吃水深而无法进入川江。当时可在川江行驶的船只有24艘,其中22艘属于民生公司。
东方“敦刻尔克”
就在宜昌码头乱作一团、运输几乎陷于停顿的时候,卢作孚从武汉来到宜昌。他马不停蹄地检察码头、船只的情况,召集各轮船负责人制定运输计划。决定借鉴民生公司多年在川江运输中创造的“三段航行”的经验,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即将宜昌至重庆的航线分为三段,“除了最重要的和最不容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外,次重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万县即卸下,交由其它轮船转运,这样就节省了一半的时间。更轻、更不关紧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即卸下……还有的甚至运进三峡即卸下,让轮船当天即开回宜昌。”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运力、节约了时间。同时,由于长江上游部分航段滩险流急,只能白天航行。为提高效率,民生公司员工尽量利用夜间装货。就这样,“四十天内,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出三分之二。”两个月后,“遍地堆积器材”的宜昌码头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了。
宜昌大撤退一年半后,欧洲发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事部门组织完成的。而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一个实业家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评价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1940年6月,宜昌失守,接着敌机开始对重庆疯狂轰炸。由于宜昌抢运的成功,民生公司的船舶和码头设施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1941年8月22日,民生公司“民俗”轮从巴东运送伤病官兵及旅客入川,轮船驶至巫山青石洞时遭遇七架敌机轮番俯冲、扫射,船被炸沉。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被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17余人,伤残76人。此外,当时物资紧缺,物价飞涨,而民生公司的收费却只是外国轮船的10%~20%,因此,“民生公司牺牲之多,报效国家之大”,以至于“连年亏折”,“终于负担不了”。
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并承担了抗战期间长江上游运输的90%的运量,保存了民族抗战的命脉,民生公司的轮船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的诺亚方舟,卢作孚因而被毛泽东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之一。(来源:《世界知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