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
生于90年代之前的北京人,肯定对“下馆子”这个词儿一点儿也不陌生。在二三十年前,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下馆子”可是一桩彰显身份、地位的大事儿——一般来说,过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才会下馆子“解解馋”。而说到北京最洋气、最局气、“老炮儿”扎堆的馆子,还得说北边的“老莫”和南边的“马凯”。就是到现在,我爸和他的发小们,还对这俩馆子有着浓浓的情结——他们说,“下馆子”不单纯是为了吃饭,而是去体验那个年代的荣耀。
十几年前,为了庆祝我考上大学,我爸带我们全家去马凯餐厅吃饭——那是家长第一次带我去有名的餐馆。我到现在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刚一推开门,喷儿香的肉味儿,甜不索索的菜味儿和各种各样的酒味儿一股脑扑鼻而来,馋得我一边流哈喇子一边琢磨:大学没白考,辛苦没白费,就是为了这顿饭也值了!
上到80岁下到80后,许多北京人对马凯餐厅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隔段时间不去马凯吃上一顿,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特别扭。日前,我特意走访了马凯餐厅'采访了经理吕永杰先生,听他将马凯餐厅的故事,为我们娓娓道来。
最“接地气儿”的官府菜
马凯餐厅是湖南风味菜的著名餐馆,由三个湖南老乡集资所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开业,梅兰芳先生曾为餐厅剪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步入辉煌。餐厅菜品丰富,以酸辣口为主,擅长煨、焖、炖、烧、炒、熘、煎、熏、腊味等,尤其是熏腊、豆豉、剁椒等系列菜,每每让人食指大动,麻辣子鸡、酸辣肚尖等特色菜,更是独特到了无法仿制的地步。
吕经理介绍道,早年间,马凯餐厅有一位厨艺精湛的湖南厨师王近仁,曾在中南海给首长做过饭。他带着中南海的厨艺来到马凯,对湖南家常风味菜做出了一些改良马凯的菜品继承了中南海的风格,虽然原料与家常菜一样简单不奢华,但做菜的手法比较“精”、“细”,十分讲究火候和刀功。后来,王师傅的徒弟郭锡铜将老师的风格继承了下来,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形成了目前马凯餐厅的独特风格。
吕经理说:“马凯餐厅走的是官府菜的路子,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府菜——我们做的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官府菜。餐厅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菜品虽然做得很精致,但原料其实并不奢华,价格接近家庭消费、朋友聚餐,不像有些纯商务宴餐饮价格那么高,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消费得起。”
老字号的厨艺和厨德
马凯餐厅的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蜚声中外的湘菜名店,除了店内厨师精湛的厨艺之外,数十年传承下来的厨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马凯餐厅在厨师的引进和培训方面,不但会从职业学校招募有潜质的厨师,也会从社会上吸收新鲜血液。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从打杂开始干,若是得到店里老师傅的垂青,则会正式拜师,由老师传授手艺。师傅在传授徒弟厨艺之前,先会传授他们厨德,也就是作为一个厨师所必须遵守的工作习惯和原则。对马凯来说,最重要的传承不是菜品,而是饮食文化、是精益求精的厨德——彻底杜绝“看人下菜碟”、只看重短时利益的弊病,打造高素质的厨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餐厅长盛不衰。
老店不吃“老本儿”
作为京城数一数二的老字号,马凯餐厅并没有故步自封、满足现状,而是根据时令和顾客口味的变化来改变菜品,不斷地尝试与创新,做出让老食客和新青年都喜欢的菜式。
吕永杰经理介绍道,现在人们的口味和观念都不一样了,吃饭讲究营养、健康。餐厅会按照现在食客的需求新添菜品,比如双味鳜鱼、鲜鱼口袋豆腐等。根据现在时尚的元素加上一些老马凯的做法,少盐、鲜嫩、少辣,来适应现在的年轻顾客。但是,改良并不是说要颠覆传统,像餐厅的招牌菜酸辣肚尖、麻辣子鸡、酸辣鱿鱼片等经典菜式,还是会做成原来的味道——食客是冲着马凯的经典味道来的,对马凯的特色菜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马凯之所以能够成为湘菜名店,也可以说是靠这些老食客“撑”起来的。
“给斗哥点儿面子”
作为京城首屈一指的餐厅,马凯经常接待文化名人以及社会名流。早年间,溥杰、齐白石、周谷成、许姬传、梅葆玖、梅兰芳、关幼波等都曾是这儿的常客。现在也有许多文艺界、文化界的人士也喜欢来马凯聚餐、解馋,他们的趣闻轶事一直被马凯的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有一次,在马凯餐厅就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有一天正赶上饭点儿,餐厅食客很多,有两位顾客因为一点不起眼的小事起了争执。双方都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一边是得理不让人,一边是无理搅三分。餐厅工作人员刚劝住了这边,那边又不干了,忙得焦头烂额。这儿吵得越来越热闹,旁边一位食客实在看不下去了,站起身来走到两个小伙子身边,一搭肩膀,说:“得了得了,都少说两句吧,认识我是谁吗?”俩人回头一看,都“惊”了:“唉哟喂,这不是李金斗老师嘛!”李金斗老师微微一笑:“得了,给斗哥点儿面子,都别吵啦,坐下吃饭吧!”李老师都出来劝架了,这俩人也就消停了,互相道了歉,乐呵呵地接着享用美食去了。
我估计,以后这俩人肯定得跟自己孩子自豪地说:“你爸爸我当年在马凯吃饭,还让李金斗老师给劝过架呢!”
(编辑·张子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