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在北京大学2017年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通过分享两个小故事寄语毕业生:“吃亏就是占便宜。”他希望,北大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坚守价值判断,守住底线。可就是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却点醒了很多人。
时事鲜评
如此浅显的济世学和价值观,于当下却有反复强调和重申的必要。都说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诚如林建华所说,语言上的反驳是苍白无力的,赢得信赖还要靠实际行动。必然承认的是,“利己主义”已然相对泛滥,并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价值倾向。于个人来说,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整个社会更是损失惨重。人与人之间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则会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于不顾,精心算计、工于心计、圆滑世故,把利益作为唯一追求目标和价值导向,于是潜规则大行其道,非法手段广有市场,道德标准的滑落、诚信体系的失灵和法治建设的延阻,都是其衍生的副产品。
“吃亏就是占便宜”是最浅显的济世学,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拥有健全的人格远高于一切。倡导“吃亏是福”的价值理念,是人格塑造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这样的价值判断与底线坚守,于个人,于学校,于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如此而论,林校长的“吃亏是福”的毕业寄语,又何尝不是直戳时弊的全民告诫?
(选自光明网)
“山寨图书”的歪风该狠刹了
事件回放
最近,一本出版于2016年的书在网络上火了——不是因为内容有多出众、题材有多新颖,而是因为它竟然是本“假书”。这本书名为《人类简史》,乍看之下很像那本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畅销书,实则出自不知是谁的“亚特伍德”之手。
时事鲜评
书海浩瀚,名字相仿有时难以避免,但它与“原版”相比,封面是“高仿”,英文副标题仅一词之差,内容则为常见历史材料的罗列,被网友鉴定为东拼西凑,甚至“有些段落和百度百科一字不差”。先别急着震怒,更奇葩的还在后面——其腰封的推荐语写着“一部让你大开眼界的奇作”;宣传文案更是堪称忽悠界的一座高峰:“新锐历史学家亚特伍德惊世之作!读者口碑推荐,火爆豆瓣,阅读量超过10000000人次!读一遍大开眼界,读两遍拍案叫绝……”
要脸不?
这种“假书”,我们没少领教过。中学的时候,班里就流传过一本《哈利·波特与大漏斗》,面对这么“清新脱俗”的书名,我们竟然没觉得哪里不对;沉迷武侠的小伙伴读过全庸、金康、金庸新等“大师”的作品;喜欢韩寒的同学看的很多“韩寒的书”,韩寒本人明确表示没写过……
有道是“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假书”总有被揭开丑陋面目的一天,就像这本《人類简史》被网友口诛笔伐,狼狈下架——但它们真的会尴尬吗?这类“山寨图书”就是以畅销为目标,想方设法“沾亲带故”,以蹭热点、跟风模仿为能事,以投机取巧、捡漏获利为王道,哪有什么羞耻心?仍以这本书为例,据报道它在“成名”之前已卖出数万本,从写手、策划、书号、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都已经把钱捂进了腰包,策划人还直言“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法律范畴之内”,有何尴尬可言?
与此相对的,反而是读者很尴尬,被骗钱还浪费时间、浪费感情;图书市场很受伤,“假书”鱼目}昆珠,劣币驱逐良币,不仅损害“原版”作者与出版商的利益,还使图书市场乌烟瘴气。所以,对于这类图书要零容忍,绝不姑息。比如完善法规,加强著作权法对书名和相关字体、封面版式等内容的保护;规范图书宣传,对言过其实的夸大宣传明令禁止;改变胜讼难、赔偿少的维权痛点,加大惩处力度……
当然,还有必要创新监管。图书浩如烟海,监管是个难题,在这方面可以尝试建立出版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等,让以身犯险者一次违法,终身“出局”;还可以畅通举报渠道,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像对这本《人类简史》一样,穷追猛打!
(选自《广州日报》)
垃圾电影多未必都是“垃圾观众”惹的祸
事件回放
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向来有“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火力全开。对观众吐槽垃圾电影太多的问题,冯导称是垃圾观众的存在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现状就是“往往垃圾电影的票房还很好”!
时事鲜评
从手撕鬼子到隔山打牛,人们不忍卒读其或毫无历史背景或靠装傻充愣的狗血剧情。然而这样毫无观赏价值、没有正确思想传播的“神剧”、垃圾电影却往往票房不错,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坐实了某些观众“垃圾”的品性。然而,“垃圾观众”真的能完全背得起“垃圾电影多”这个“锅”吗?
曾经一部《百鸟朝凤》惹得制片人下跪才换来所谓的票房,然而却有一些电影不需要任何噱头就能让人趋之若鹜。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电影水平高低优劣,普通人只看出个大概,还需要专业影评人去鉴定。我们在此需要讨论的只是为什么三岁小孩都能看出点儿门道的垃圾电影还能如此受追捧?观众、电影本身、影视资本的垄断恐怕都难辞其咎。
都说众口难调,有人喜欢交响乐,有人喜欢二人转,不能以喜好来评判一个人的高雅或低俗。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某些粉丝砸钱捧高了剧情弱智、特效五毛的玄幻剧。还有新片上映前的各种造势、吹捧也忽悠了观众。此外,院线的高度垄断使得观众选择范围小,观众只好“矮子里面拔将军”,被动地让垃圾电影票房一片红。所以,垃圾电影之所以多不都是“垃圾观众”惹的祸。
何为票房保障?其实无外乎才华横溢的导演,演技精湛的演员,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故事,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成就更多优秀的电影。当一部电影被定性为“垃圾”的时候,势必有以上三者存在缺斤少两的情况。其实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让电影回归电影,把好入口关,同时提供公平的舞台,让其百花争艳的同时自然也会优胜劣汰。也许届时才能真的迎合“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主题。
(选自中国青年网)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没想什么”
事件回放
前段时间,在成都地铁四号线上,有乘客拍下一个非常温暖的画面:一位坐着轮椅的乘客上车后,轮椅随着列车的惯性不断移动。一名小伙子伸出一只手拉住轮椅并用脚卡住轮子,稳定住轮椅。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抬头,一直盯着手机屏幕单手玩游戏,仿佛拉住轮椅的举动,寻常轻微到不够令他分心。
因为小伙子的帮助来得举重若轻,接受善意的乘客并没有感到压力。当时的同列乘客说:“列车经过四五个站,小伙子一直保持着这个动作。”两人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相互之间似乎有些特定的默契,“可以感到那位残疾乘客很安心,因为最后他都睡着了。”
事后,有记者联系到帮助残疾乘客的小伙子吴松。他说自己当时觉得对方轮椅不太稳,“没想什么就扶了一把”。
时事鲜评
潜意识的顺手举动,却最打动人心。
在最本能的“没想什么”中,助人的功利性目的已被完全消解。
当下,社会把“助人为乐”当作一种美德加以宣扬,我们做出助人的举动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希望自己的举动符合社会对于个人品性的期许,希望自己确实能从助人中得到快乐,这并没有什么错。为符合社会伦理对个人的期待,哪怕内心并不情愿而做出的微小善举,也能增加人情间的良性互动。
但更令人尊敬的,是像吴松那样,把助人回归到最原始的人性本能,即恻隐之心。因为看到别人无法解决眼下困难而心怀不忍,而自己恰恰力所能及,能够把他拉出暂时的困境,所以本能地施以善意,与美德无关,与谢谢无关,与利益无关。
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是新闻曝光后吴松的反应。同事拿着曝光新闻事件的报纸来找他,他一看,咦,这不就是我吗?然后笑了笑,轻描淡写。
一切就像睡前关灯那样平常。
(选自“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