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2017-11-07 21:09顾浩楠
晚晴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下田烂泥袁隆平

顾浩楠

心系祖国,他为解决国人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大爱无疆,他为解决世界温饱和维护世界和平树立了卓越标杆。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向真正的“中国骄傲”致敬!

“禾下乘凉”梦

提起袁隆平院士,我们都知道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眼睛里,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

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的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我看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可以坐在稻子下乘凉。”

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就是把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向世界各个国家推广。”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院士始终坚持在农业科研一线辛勤耕耘,他的卓越成就与突出贡献,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积极乐观的袁隆平院士,从不把科研当作艰难困苦的事情。

烂泥地里寻找残存秧苗

1968年,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科研的战线向南延攀到云南和海南岛。每次去南国育种,他和助手都会饱经考验,比如地震和酷热。在无数个烈日下,他们带着干粮来到田间,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渴了、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因为积劳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肠炎,直到几十年后还经常发作。

这期间的艰辛,实在难以向外人道,况且除了科研本身的艰苦,还有人为的阻碍。

有一次,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面对这样的“灾难”,袁隆平并没有绝望,在泥田里呆坐许久,他决定重新再来。于是,袁隆平在烂泥地里四处寻找残存的秧苗,几天后,他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5根秧苗后,袁隆平才算松了一口气。

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一个有担当的“匹夫”

“我们有句话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袁老师就是敢于担当的匹夫,他会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关联。”这是长期协助袁隆平工作的秘书辛业芸多年后的感悟。

袁隆平今年已经88岁了,还依然坚持每天“种地”。只要在水稻生长期,他必定每天亲自下田观察。袁隆平的衣袖上、裤腿上总是沾满了泥土,他从来不在意。每次上岸前,他用田里的泥水洗洗手,冲冲套鞋就算干净了,他说自己是跟泥土打交道的人,有泥土才是好事。

目睹了袁隆平创造的“水稻神话”后,四屆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汤·巴莱伯格所说:“袁隆平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让人们走向了丰衣足食的世界。”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田烂泥袁隆平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烂泥饭真好吃
莲 藕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My Favorite Weather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袁隆平戒烟
深耕
深耕
吴刚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