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运河源头文化迈入历史新台阶

2017-11-07 20:47飘雪
北京纪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昌平昌平区大运河

飘雪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文化建设,两次视察北京均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城市的一张金名片;前不久,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市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思路,并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

2017年9月6日,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学习传达了北京市委精神,通报了《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以及相关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全面启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成立了昌平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规划分局等35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结合相关工作规则和昌平区工作实际,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精神,成立了“一办六组”的工作运行机制;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主任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六个专项工作组分别为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历史文化地标建设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组。9月14日,召开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同志的批示精神,研究了各专项工作组相关任务推进项目。

正式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在《昌平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设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首批9个推进项目已经确定,分别是大运河源头风貌再现,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再现,南口老工业文化保护,佛岩寺抢救性修复,朝宗桥抢救性保护利用,重要历史文物遗迹标志,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县治所村落修缮保护。

根据清单安排,明年,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开始施工,预计明年10月完工。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目前正在撰写展陈内容大纲,明年年底完成布展工作。今年启动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相关史料收集,完成选址工作,2020年完成整体复建。佛岩寺上下寺抢救性修复将于2019年完成。2019年完成G6辅路新桥建设,朝宗桥将正式进行腾退;2020年完成文物修缮,对公众开放。

建设历史文化地标,为“一城三带”文化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全市16个区中,昌平区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区。同时,还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

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任务较重。

尽管如此,昌平区委、区政府面对重任,却毫不慌乱,有条不紊地对建设工作着手布局。这源于昌平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昌平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由专家领衔,历时5年,将昌平的历史沿革、文化遗址、自然地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汇编成20册“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以及一批音像制品。目前,20册图书已全部上市。这套丛书为昌平区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让人佩服昌平区委、区政府在历史文化地标工程的超前眼光。

有着6000多年人类生活居住史、2000多年建县史的昌平,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的美誉,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建城史孕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昌平历史沿革和建置是什么样的?明十三陵是如何营建的?”……在一套共20册的“北京昌平历史文化丛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为了以创新思维传承和保护好这份承载着丰富宝藏的文化遗产,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永葆生机,“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首次系统挖掘、梳理和总结了昌平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找寻昌平在首都历史文化谱系中的人文坐标,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昌平区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和丰富内涵,以及昌平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和文化魅力,打造昌平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据工程中心专家组组长、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齐心介绍,这次文脉梳理工程不同于一般的考古发掘或文物调查,涉及历史、地理、人文、水利、非遗、考古等方方面面,大到一个区域的关隘和帝陵遗址,小到村子里的一棵古树、一口老井、一段河流、一个故事都在梳理范畴。

文脉梳理工程按照宏观历史地域、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概况,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重要文物,古籍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特殊地域、特殊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四条脉络,被细化为20个课题,每个课题对应一本历史文化丛书,包括《昌平简史》《昌平地理概览》《昌平探源》《温榆河》《昌平考古发现》《昌平史迹要览》《昌平寺庙》《昌平石雕石刻》《明十三陵概览》《明长陵》《明定陵》《昌平清代王府》《昌平清代园寝》《名人名著话昌平》《昌平民俗非遗概览》《昌平史话》《十三陵水库》《银山塔林》《巩华城》《居庸关》。

为了确保历史文脉梳理工程所汇编的书籍能够更好地传播并发挥作用,编委会和专家组成员在保证梳理工作科学、严谨和客观之外,更在内容上区别于纯粹的学术研究,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昌平的“文脉家底”娓娓道来。endprint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的历史意义与规划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位于昌平区城南化庄村东的龙山,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可以说,没有白浮泉,就没有漕运进大都,也就没有元大都当年的空前盛景。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大运河·白浮泉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的历史意义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她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货北运的一项国家系统工程,建成后因水源问题,南方漕运只能到达通州,而无法直肮进京。元朝太史令郭守敬经过多年详细勘测,取白浮泉,建白浮堰,“欲东反西”引导水西折而南,汇至昆明湖(昆明湖古称瓮山泊,这一引水渠被命名为“白浮瓮山河”,全长约32公里),后导入积水潭,经崇文门至通惠河,为漕运进京提供了充足水源,从此“京师无转饷之劳”。元代熊梦祥((析津志》称,昌平白浮泉为“京闸坝之源”。明代因修皇陵,认为水流西行为风水大忌,而将白浮瓮山河废弃断流,导致通惠河漕运功能大为下降。所以说,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源头,与通惠河相伴而生、荣枯与共,共同成为运河文化史上的重要承载。

她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经典杰作。郭守敬作为世界级的水利专家,在打通白浮瓮山河的过程中,提出并成功运用了以海平面为零点的海拔标准概念,这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早了560余年。白浮泉引水选线,循山麓绕行60余里,而海拔高度缓缓下降不过数米,其精确程度令人惊叹。郭守敬正是利用这极其微小的海拔落差,沿途设置了12个“清水口”工程(就是渠道与山溪的平面交叉工程),避开了白浮泉东南的沙河、清河两条大河低地,顺利将白浮泉水导引入京,解决了几代人未能破解的难题。这一成功的水利实践经验,当之无愧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经典杰作,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世纪60年代开凿的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至昆明湖段,即循白浮瓮山河故道,足见当时设计施工之精准。

她是北京城息息相关的重要水源。元朝定都北京时,京城已经集聚了50多万人口,需要大量生产生活资料和用水。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元大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不仅使南来漕船经通惠河得以直泊京城,丰富了京城人民的物质供应,极大降低了南货进京的成本;还将北京西北地区诸水与京城既有水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积水潭附近千帆争流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为京城众多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即称:“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她是古代祈雨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由都龙王庙和九龙池组成。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顶,始建于元朝,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龙王庙,代表“龙王泉祖之庙,为诸泉水之始”,经数百年传承,形成了特色的龙山庙会文化和祈雨习俗。现还存有8块明清时期石碑,详细记录了数次祈雨的灵验经历,因此香火繁盛,历代均有捐资,妥善修缮。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附近州县的民众还要在山门下的戏楼演戏三天,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存建筑仍有元代风格,坐北朝南,三合布局,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内塑有龙王坐像。此外,龙山一带还曾有龙泉寺、白衣庵、莲池、观音洞、甘露亭鱼池等多处古迹名胜。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保护利用设想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结合昌平区第五次党代会启动的昌平历史文化地标工程,昌平区对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的保护利用进行了系统规划,拟按照“一泉三庙一楼、两山两水两村”的总体构想,建设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成为北京地区研究、展示、宣传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一泉三庙一楼”,指对白浮泉进行整修,重现“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景观;对都龙王庙和龙泉禅寺进行保护修缮,重建白衣庵;在都龙王庙山门下恢复古戏楼,建设“水”文化主题广场,恢复龙山区域整体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两山两水两村”,指将龙山与凤山通过水系、步道、绿化带有机连接,实现遥相呼应;将东沙河(现昌平滨河森林公园)与白浮瓮山河(现京密引水渠)的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加强环境整治,形成京北地区一条富有大运河文化底蕴的园林景观绿带;对化庄村进行棚户区改造,对白浮泉村进行有机更新,强化龙山周边村落与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的自然关联。

为实现上述目标,拟划定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保护范围,明确保护内容,强化保护措施。具体如下:向北将白浮泉路以北、超前路以南、振超路以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用地增加为环境协调区范围;向西扩大文物保护绿地范围,与凤山形成绿化体系,凤山西侧汇佳学校用地增加为环境协调区范围;向南增加运河以南文物保护绿地范围。保护内容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文物本体和其周边由山体环境、自然植被和特色风貌所组成的核心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对确保核心区域内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进行管控,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增加与运河相关的展示功能。

在加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上,还将对白浮瓮山河(现京密引水渠昌平段)强化水质保护,改造两岸道路,在河岸两侧建设30米宽绿化带,对沿线运河文物古迹进行标志,打造白浮瓮山河运河文化景观带。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加强沙河(温榆河昌平段)的水系治理,加强沿线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为通州运河提供基本達标水质。

(编辑·宋冰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昌平昌平区大运河
昌平区总工会 关心关爱显温情 爱心传递共战疫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窗外的迷你世界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Time difference based measurement of ultrasonic cavit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①
放歌大运河
Investigation of cavitation bubble collapse near rigid boundary b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昌平区地质灾害演示系统
北京昌平区某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工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