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梯次化“知行培训”提升乡村教师信息能力路径探索

2017-11-07 10:20赵洪礼曲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互联网时代互联网

赵洪礼+曲波

摘要:課程设计的梯次化是教师培训中的战略思考和战术应对,它从乡村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基础出发,由简入繁地层层推进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可以准确地规划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向和成长周期。技术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知行培训”打破传统教师培训中信息单向传输的弊端,实行培训师和学员信息双向、多向传输,大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互联网+”会使教育技术的革新速率加快,打造教师培训生长点,在培训中鼓励教师哪怕只是微小的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梯次化培训;乡村教师;信息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20-03

当“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走入我们的生活,整个社会所有的变革都围绕它展开了。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目标的要求,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教师,迫切需要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的时代角色转型,特别是曾经的通信接收末枝的乡村享受了等速的时代信息输入的背景下,教师的行动跟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遇与挑战。破解这一课题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培训的整体规划,即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实效如何?培训后是否产生生长点?就此,我们的研培团队做了积极的探索。

1需求问诊牵引课程设计

乡村教师信息化技能如何?他们的培训需求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密山市农村教师信息化能力调查问卷”,面向区域内乡村教师展开网络抽样问卷调研。抽样238人,有效提交184人。

从A5、B1、B8、B9、C1、Q2等几类有代表性的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乡村教师渴望并正在融入教育信息化,他们具备接受信息化的基本技术,但缺乏互联网与日常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渴望理论和技能的双重提升,喜欢接受既动脑又动手的实效性培训,但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长期脱产集中培训。黎加厚教授在《信息化教育概论》中提出:面向未来开展“准备迎接‘互联网+的教师”培训,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落地的重中之重,要在过去已经开展的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础上,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新路径、新内容、新策略、新模式[1]。

问卷调研的数据在提醒我们: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课程需要创新思维、准确规划、精心设计。我们的课题研究实施定位是将培训内容梯次化,即重要且急需的为先,重要不急需的次之,需要不紧急的再次之;基础的技术为先,应用延伸的次之,融合拓展的再次之。依此,在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我们先批开发设计的培训课程有“Excel应用技巧”“WhiteBoard_net_V4.36白板软件使用技巧”“微课制作的方法”“教师空间、工作室建设方法”“PPT的制作及应用”等,这些课程以教育技术训练为主,学员教师易获得。后续开发并实施的课程有“微课与翻转课堂”“UMU互动课堂的实施”“移动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码书、问卷星等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希沃授课助手以及无线传屏使用的方法”等以融合应用为主,学员必须思想、行动双重跟进。课程设计的梯次化是教师培训中战略思考和战术应对,它从乡村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基础出发,由简入繁地层层推进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同时,这种课程设计可以准确地规划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向和成长周期。

2行动研究激发主观能动性

有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最优秀的教师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探索教师信息能力提升路径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培训什么的问题,更要思考怎样调动乡村教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处于移动互联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模式正在发生一个新的变化,刘良华博士提出的技术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1)采取操作加体验式师训模式。目前, 国际教育技术界倡导同伴互教的T2T(Teacher to Teacher)、睿明师(Remix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等新型培训模式。我们根据本地实际将乡村教师信息能力提升工作以“知行培训”班的形式开展集中培训。“知行培训”是密山市教师进修学校2013年创办的,它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成功心理学等理论为支撑,依据学员需求,40—50人编一个班,实施小班化教学,采用互动合作式的旨在学中做、做中学,且教师微压力,快乐而又充满自信的造血式培训模式。“知行培训”打破传统教师培训中信息单向传输的弊端,实行培训师和学员信息双向、多向传输,大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除去必要的讲授部分课程以外,大量地设计了操作互动活动,既完成了培训目标,也促进了学员的实际应用,学员主体地位突显。参培人员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模式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2)探索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引导教研员利用国家教育云平台构建学科网络教研平台,使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有机结合,教研员通过学科工作坊与个人空间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领、专业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师德修养、文化素养六个类别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师们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教师的思想在教研平台碰撞,经验在教研平台分享,能力在教研平台提升。围绕报告讲座的网络研修活动,在聘请专家现场报告结束后,教研员在网上发起话题、组织教师进行延伸阅读和学习;尝试备课、观课、评课的网络研修活动,增加了网上集体备课、研课磨课、课例点评环节,学科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为一节课献计献策、参与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交换意见等。

(3)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主题研修。围绕“教师信息能力提升”以任务推动、持续跟进、同伴互助、考察研修为辅,组织骨干教师到教育信息化发展好的地区实地考察学习,鼓励与信息化名校建立校际帮扶对子。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看看,教师视野广了,心境开阔了,思维就打开了。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修创新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乡村教师信息化学习提升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情,其成功的几率必然大大增加。endprint

3引入微課程打造大思维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未来教育研究组,对学校提出了将更多的课程分为小的模块课程的建议,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建立模块课程库。教师可以像在媒体播放程序中建立音乐播放列表那样,组装这些课程模块,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路径和时长。这一点与黎加厚教授倡导的深入研究微课程,打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思维是吻合的。我们在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中也吸纳此种方法,设计微课程,引领乡村教师从小课题研究出发,通过给受训教师布置微任务,鼓励他们从微任务探究开始打造自己的信息技能。

(1)探究如何创建个人空间并装扮研修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各学校已经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开通学校空间45个,教师空间2 523个,教研员带领骨干教师利用创建的空间搭建学科组平台,尝试探究教研活动,备课、听课与评课活动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学科组还可以开办各类论坛、读书活动,使平台成为教师自我展示和成长的舞台,平台化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2)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开设学科QQ、微信群。“知识共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不能共享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共享知识的组织是死组织。农村教师信息化能力最弱的是老教师们,他们对信息化惧触,开始加微信都不会,打造他们信息化技能从指导扫码添加微信账号、发红包、抢红包开始。利用抢发红包这样他们感兴趣的操作叩开其探索信息化技能之门。之后逐渐通过微信公共账号及时向教师提供课改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及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让基层教师免费“拿来”即用。教研员带领学科骨干教师探索QQ群可视功能,开展网上说课比赛,所有本学科教师在自己办公室就能如亲临赛场。引导教师利用智能手机探索无线传屏技术,实现自备移动终端控制公用投影。每一项小课题探究的成功,都激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牵引出新的探究任务。把每个人的“独门秘诀”汇集起来,共享这种小成果,增强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庞大的探究团体,教育信息化就有了生命力。

(3)研究师训时间,破解工学矛盾。乡村教师培训面临农村中、小学师资配备不齐整的现状。有的学校缺编、缺人,有的学校多编、缺人(缺个别学科教师),过多的教师培训安排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怎么办?据调查,教师80%的信息获得来自非正式场合,我们利用碎片化思维,把基层教师的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让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此外,我们也对“课堂教学碎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多期微课、翻转专题培训;开展全市教师微课制作大赛,积累优秀微课作品,及时在教研平台推出这些优秀微课作品和翻转课堂实录,让教师们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讨论、分享。此外,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涵盖教学、科研、德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幼各学科的所有年级,从备课、讲课、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全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创造出更多的登录时间。

(4)改进校本研修,增加时代元素。教师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在学校,基于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的校本培训才最有价值。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提供更多的研修工具,新一代教师更加适应和喜欢网上研修形式。针对教师的新需求,我校教研员充分利用网络指导,并对校本研修做了一些改进。第一,构建活动模板,支持教师在线学习;第二,提供交流功能,支持教师同伴互助;第三,向教师定向推送,增强及时反馈;第四,开发移动应用,支持教师移动学习。教师们通过微信、QQ群进行评课、研课、磨课,打破地域、时空的阻隔,“天堑变通途”让释疑、解惑、分享成功在指尖传递。积跬步以致千里,教育信息化是一场教育的革命,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应以“互联网+”大思维来驱动。

4挖掘生长点增强培训功效

教师培训的目的在于搭建教师成长的舞台,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互联网+”会使教育技术的革新速率快到你难以想象。当教师培训举办的周期大于技术的革新周期怎么办?一种思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打造教师培训生长点,在培训中鼓励教师哪怕只是微小的创新,哪怕只是细微的变化,就能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师训的效果。将前一次培训作为下一次培训的“引水”,即不仅要遴选出优秀者组建培训团队,更要在施培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鼓励今天的学员成为明天的培训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连珠山小学王文武、兴凯湖小学毕克福等 35名中小学教师都已成长为信息技能培训队伍里的高手。

2017年5月17日,“鸡西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于指导纲要的教学研讨会”在密山市第二小学顺利召开,让每一位教师深受鼓舞的是两位年轻的乡村教师张丹丹(做课选手)、吴广宇策划并实施了一次“扫码签到、现场移动智能评课、现场直播”的地级教研会。引领教师走出了自己思维的定式,体验了现代教研信息化的魅力。在教师培训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恰是受训教师本身。规划合理、研究到位、实施高效,将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功效延续并放大的种子就在乡村教师队伍中,而且正在发芽。

现在,技术的发展超乎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变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系统内部充分利用技术提升工作的质量、效益、规模;另一种是系统外部的“互联网+”力量,从边沿进入、跨界融合、逐步渗透,变革颠覆原来的系统。为什么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准备好,还不能够适应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教书育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教研团队经过两年的施培行动探索,使得大部分乡村教师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但还欠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在如何设计开发面向学生移动端的微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学生自带手机促进高质量学习,如何利用BYOD环境实施基于大数据的循证教学等一些高端的信息技术与日常教育教学相融合上,我们还没有涉及。任重道远,未来还需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互联网时代互联网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