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李磊+梁丽芝
摘 要: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现实需要、高校办学理念等相关要求差距甚远,仍存在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适切性不强、理论与实践协同性不足、管理与评价融合性不够等问题。本文认为,构建融课堂专题讨论、教育教学反哺、导师项目助研、科研论文写作于一体,以“读书研讨”活动为基石,以全程导学机制、跟踪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保障,贯穿目标、过程及结果,协同政府、高校、企业与社会“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新型综合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四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关键。
关 键 词: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四型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7)10-0039-07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实现国家复兴、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与全面改革等目标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研究生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现实需要、高校办学理念等要关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应把改革、完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来抓,这也使构建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四位一体”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四型”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迫在眉睫。
一、创新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⒈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需要。如何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在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过程中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四型”人才培养力度;在研究与解决国家治理、社会管理过程中,重点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针对复杂问题与矛盾处理的自主解决实践能力,特别是从事该学科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时代诉求。[1]
⒉基于缩小现实差距的社会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对公共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家相关要求、国际水准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大,缺乏直接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二是注重专业素质,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重视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轻视实践能力的锻炼。显然,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除了其应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具备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⒊基于落实高校办学理念的本质需要。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经受着保障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考验。现阶段,在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确保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各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深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科学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重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公共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
二、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形式与内容适切性不强,教学培养模式单一、固化。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因长期受到封闭孤立的“单一性”思维影响,师生对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孰重孰轻认识不统一,加之小作坊“隔离式”培养方式根深蒂固,[3]导致对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相互分离,培养模式僵化。在教学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为目标,形式呆板无趣,缺乏多样性。要么采取以“灌输、填鸭”为主的 “保姆式”教学,要么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羊式”教学。[4]这种方法与内容适切性不强、启发性不够的教学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培养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科研方面,由于受相关条件限制,导师不能及时追踪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的最新动态、学术状况、科研成果和应用成就,仍然延续单一老套的“近亲繁殖”式的研究方法,无疑是对学生自主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禁锢。[5]因而打破教学科研“小跨度”结合的固有藩篱,拓展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外延形式与时代内涵,是形势所迫,时代所需。[6]
⒉理论与实践协同性不足,综合素质培养难见成效。实践是科研认知的源泉,脱离现实实践,自然难以有真正科研创新成果的出现。[7]在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教育往往较为薄弱,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养不高。虽然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产学研培养教育模式,但集研究生教学、科研、就业于一体的“贯通式”教育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8]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往往导致学生不注重调研,关起门来搞学术,“各耕其田、自得其乐”,“产出”的往往也是形而上脱离实际的成果,更不利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提升。[9]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佐证:一方面是学生本人好高骛远,定位不科学;另一方面从企业聘用人才的角度看,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才实学,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總结扩展思维弱、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观念缺乏。[10]endprint
⒊管理与评价融合性不高,质量保障体系形同虚设。综合看来,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与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决定了研究生评价体系只能以知识的“一维评价”为主,导致了素质与能力等“多维评价”的缺失。[11]评价目标的不合理性带来的是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和其具有的能力相互脱节,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第二,由于高校内部的体制机制壁垒,学校、学院(系)、学科三级组织责、权、利以及管理范围的不明晰,导致人才培养管理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12]第三,导师责任机制不明确,引导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厉以宁教授在谈到研究生培养时曾指出:“好的教员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以方法,更要给他一个广阔的视野”。[13]而我国高校中仍有部分导师对学生不管不问,采取“放羊式”培养模式;还有导师将学生作为自己牟取名利的廉价劳动力,这些都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正确角色定位。第四,课程和教学管理不到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不足。部分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评价还不能做到以其培养的预期目标为依据进行实时考核,不能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14]因此,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宽进严出”“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探索弹性学制是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三、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的建构
⒈“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的构想。笔者认为,结合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目标,贯彻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要求,融合其教学需要,依托导师课题研究,将研究生的课程设计、教育教学环节和学生培养相互结合,是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囊括的基本要求。“四位一体”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正是对这一问题解决路径的探讨(见图)。
“四位”是指课堂专题讨论、教育教学反哺、导师项目助研、科研论文写作四项教学实践活动;“一体”是指以“读书研讨”活动为基石,以全程导学机制、跟踪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保障,贯穿研究生培养目标、过程及结果,协同政府、高校、企业与社会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培养体系。“四位一体”教學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为最终目标,重点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表达交流、实践运用、独立创新等综合素质,将课前阅读、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融入到团队协作与自主实践探索中,坚持以教学保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将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协同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为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搭建实训平台。其中,课堂专题讨论与教育教学反哺是为了扎实理论基础,导师项目助研与科研论文写作是对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实践培养。“读书研讨”专题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与相关能力的提升;全程导学机制、跟踪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为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三重保障。“四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培养中各自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现实与未来的统一、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专业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理念。总之,“四位”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支撑着“一体”架构。作为一种全新模式和完整体系,该教学培养模式的提出,将有力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授课之不足,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⒉“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的功能。一是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学相长、学科交叉、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科研“反哺”教学的新型互动教学模式。二是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自主学习与科研的能力。结合理论研讨与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建立全程导学的多维评价体系。变知识的“一维评价”为素质与能力的“多维评价”,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调控体系,将教学质量的“散点管理”转变为“系统保障”。四是健全以课堂为本的三重保障机制。通过课堂出勤统计、学生课间表现和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管理,实行激励与约束并行的综合奖惩机制。
⒊“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的特色。一是在理念层面上构建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兼备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新模式,倡导以教学保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为核心特色的“双轨”价值取向。二是在基础层面上建立融读书研讨、项目助研、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为一体的“自主科研学习平台”,紧扣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的核心目标,以“课堂自主探讨、教学反哺、导师项目助研、科研论文写作”为基本突破点,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扎实基础。三是在模式层面上形成以“评价——改进——再评价”的全程导学评价循环体系,实现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综合调控模式。四是在方法层面上实现教与学互动,读与写交替,奖与惩结合,即注重学生组织协调、沟通交流、总结反思、演讲演说、科研写作、文档制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典型,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四、“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的实践方式和目标
⒈读书研讨活动与培养学生思考及写作能力。读书是夯实个人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研讨是解决疑惑、扩展思维、交流学习的重要手段。活动开展时间应为每月初,由导师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相关要求,分专题给出参考书目。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自选一至两本精读,提炼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展开思考与研究,形成文稿与课件形式的读书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于本月底在指定的范围内汇报交流个人学习心得。这一过程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有利于学习方法的分享与借鉴,促进相互间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产生。
⒉课堂专题讨论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性与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与实施问题式、研讨式、启发式、反馈式、案例式、讲座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15]例如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具体流程应为:首先,由导师总体把握课程体系,推介课程参考书目,选择当前研究热点,提出若干研讨专题;其次,学生应根据研讨专题自由组建科研团队,以分工协作的形式展开课题研究。学生经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文档汇总等环节,在给定时间内形成研究成果,最后选派代表在指定范围内汇报展示。展示环节应设置自由提问、成员答疑、组长点评、导师总结等内容。“一课一议”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导师平等参与,这有利于学生参与,提高师生互动效果,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这一形式也有利于各种思想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相互聚合、碰撞与催化。[16]endprint
⒊课堂教学实践与促进教育教学反哺。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受科研与教学之间区别与联系的实践环节,可以将所掌握的知识从个人所知的层面上升到教学层面,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与魄力,提升学生语言组织与知识构建能力。活动开展形式是:研究生自备课件、教案,自己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导师所带本科生班级进行一次专业专题授课,教学效果由导师考核评审。通过这个环节,研究生可以亲身体验授课的全部过程,切实感受从个人学习向他人传授知识的角色转换,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⒋导师项目助研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为增强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敏锐度,发掘和培育其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将其培养成为懂理论、重实践、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全能型人才,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基础、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等条件来设置科研项目助研角色,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分配项目助研角色,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兴趣是激发创造的动力源泉。在兴趣的引导下个人科学研究潜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导师通过个人资源搭建横向或纵向课题下的调研与实践平台,将大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加其对科研项目的认识与感知。[17]二是开展暑期社会调研,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团队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选定相关主题并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实践证明,暑期社会调研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三是提供实训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一方面,导师应定期组织学生搜集鲜活案例,制作完善教学课件,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资料库;另一方面,高校应为提供学生参与MPA课程教学讨论、青年教师研究论坛、领导干部培训班体验、跨国交流培养的机会,以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对外交流。开设“学术名家”“国外学者”“社会精英”“文化名流”四大精品讲堂,[18]提供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学术研究讨论的机会与平台,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理论前沿,聆听大师教诲,受到学术研究、企业文化、人文素养氛围的熏陶。另外,还应加强同兄弟院校、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平台,为其就业奠定基础。
⒌科研论文写作与强化学生学术品质的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掌握相应的写作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口才,善于演讲与表达。为实现这个目标,科研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就成为核心与关键。导师是学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因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广闻”热点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拓宽学生视野并引导其研究方向。导师除了应安排学生进行广泛的专业书籍阅读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综述写作锻炼,提出专业研究方向的热点难点问题,供大家研究讨论,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梳理资料,凝炼、表达观点的能力。这对于启发学生宏观把握课题研究现状,寻找新的研究思路来突破研究瓶颈大有裨益。二是加强学位论文跟踪指导。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成果、写作水平是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反映,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定向,更是对其三年研究生培养的综合检验与鉴定。[19]经过研一、研二两年的课程论文写作、导师项目助研等实践锻炼,学生对科研论文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基本确定,这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在选题思路与方法方面给予指导。后期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阶段性汇报与修改定稿等方面的审阅和把关,从而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准确发现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科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争取以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为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成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⒍建立研究生全程导学跟踪评价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涉及到多个方面,在招生、培养计划、教学、论文、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主动配合学校、学院(系)的要求并准确定位(见表),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持续改善。
总之,“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将有效地克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适切性不强、理论与实践协同性不足、管理与评价融合性不够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借鉴。为完善该教学培养模式,后期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扩展:一是加强教师间的互动,加强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分享教育教学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积极争取外校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官员扩充教学队伍,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同探索研究生全面培养的新体系与新途径;[20]二是加强社会联动,即加强学校与党政机关、教育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搭建更多、更契合将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成“四型”人才的“政产学研”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齿轮啮合”效应。[21]
【参考文献】
[1]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
[2]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1).
[3][12]黃正夫,易连云.从师徒规训到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范式的转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4).
[4]蹇兴东.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5][7][9]甘德龙,谢合明,李君,张敏.管理类专业“五维度”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
[6]王丹平.研究生教育与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01).
[8]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9).
[10]王志祥,许兰平.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04).
[11]陈雪燕.从知识观的改变看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3,(02).
[13]王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科学研究素质的教育——再论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05).
[14]陈闻.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15] 李悦铮,张志宏. 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5,(01).
[16][19]应义斌,曾超,徐惠荣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3,(06).
[17]梁海霞,吴哲敏.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09).
[18]王仕龙,王海峰.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7).
[20]邱丹阳,李朋军,冯清云.需求导向型:创新与完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8).
[21]田学真,张俊.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四螺旋”培养模式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6).
(责任编辑:马海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