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与人才培养

2017-11-07 21:27甘林全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甘林全

【摘 要】随着各国间的交往联系增多,世界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对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来说,这既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唯有正确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制定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自身也需要综合提高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综合素质;理論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139-03

科技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为千千万万的世界公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全球化、“一带一路”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联系交往、相互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增多,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面对全球化、“一带一路”的浪潮,我们应该充当顺势而为的“弄潮儿”。

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由于经济、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基础较差,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处于劣势,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族地区因其保存着非常多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背景之下,这无疑也是一种优势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机遇,积极面对挑战,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友人了解汉语、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祖国、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相对较年轻的学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历程。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关注焦点是将“汉语”放置在国际环境中,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势必都离不开这个大背景,也就是在研究中,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密切注意大背景及小环境的变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逐步深入发展,在这样一个动态和变换的过程中,既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又存在着新的挑战。

(一)机遇

“一带一路”的实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实现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倡导互相尊重,相互帮助,互利共赢。经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经济的主导下,各国之间的信息技术、艺术文化、人才等都在进行着交流与融合,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创繁荣。特别是近些年,在世界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一定的疲软态势的时候,中国仍以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为疲软的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经济是硬实力,随着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世界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了。

中国是一个让世界重点关注的消费大国,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希望进入中国消费市场,并进一步了解中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化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历史等也越来越受到国际青睐,与此同时,国际上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这些都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存在着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到一些其他比如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国与国、地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也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为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外语教育标准和相关的政策规定,他们以此作为发展教育的准则。如果汉语国际教育只是单纯教授中文,或者是传授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那么在一些国家看来,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输入,进行新的文化侵略而受到排斥。因此,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更加“本土化”,即以所在国的语言文化为基础,用他们的语言,以适合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流,彼此进步,实现互利共赢。这是现在国际汉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汉语国际教育”正式取代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换句话说,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从其本身来说,对于它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也涌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科建设,是关系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同样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既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对于我们来说,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方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二、制定合理科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来说,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培养人才的“规矩”,如果这个“规矩”不够规范合理,那么培养专业人才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至关重要的环节。当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时候,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才能事半功倍,汉语国际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有全球化视野,也需要从实际出发,体现民族特色,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之,科学合理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国际化、民族化,是科学和应用的完美结合。

(一)国际化

毫无疑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设是在全球化、“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在“国际汉语推广”事业中,对“汉语教学”的再认识,也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在全球化视野下,面向“一带一路”中的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促使汉语国际教育更加具有“本土化”特征。

(二)民族化

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因为历史等诸多原因,整体来说,经济条件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办学资源和教学实施也比不上中东部地区。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反而是优势所在,即自身的一些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得以较完整保留下来,这也可以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对于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设置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如开设中华才艺系列课程,民族体育、民族音乐、山歌舞蹈等。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科学性

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完善课程的设置是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办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以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如每一个板块学分、学时,课程考核方式、毕业条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等,都必须从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其科学性。其中,课程设计尤为重要,它是整个教学最核心的内容,应该在宏观的角度制定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应用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人数与日俱增,相对应的,教学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外国人由于各种目的而选择学习汉语,汉语学习的目的由研究型转变为应用型。应用型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各学科中的相关应用技能。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加注重从未来就业的角度,设置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国际汉语教学技能。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在于为人才培养服务,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方案,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严格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制定国际化和民族化共存、科学性与应用性相融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完善师资队伍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倡议各行各业都要培养一种工匠精神,从教育行业来看,笔者认为,这种工匠精神,其中蕴含的意义除了希望教师能够守住一份耐心,具备认真的态度之外,还要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综合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使自身“器”更加锋利,如此方能披荆斩棘,攀登更高的教书育人的山峰。

从学生的学习接受角度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老师学识渊博,有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通过不断苦练“内功”丰富自身,并把头脑中的思想认识通过适合的方式向外“输出”,教研结合。

当然,在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适当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特别是有在“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经验的教师,输入新鲜血液,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苦练“内功”

从整体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缺乏合格的、具有高水平的汉语教师和学科专业研究领军人物。在实践中不断涌现新问题,而“教师问题”一直是汉语国际教育关注的话题。国家汉办许琳主任指出:“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转变,重中之重是要建设一支适应海外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1]其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为了适应海外教学,还是为了在国内进行教育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

学者高小平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操练,通过资深教师的指点,实习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评课、切磋、改进、不断自我反思,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技能。”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其他的闲暇时间不断进行自我“充电”,积极参加培训班、进修班,参与国际交流等,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本体专业知识,进一步熟识我们的中华文化,比如文学、历史等,使自身更具“中国特色”。

另外,应该有全球化视野,尤其是面向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等,对其中的政治、文化等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充实自身,使自身更具“国际化”。

语言是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一种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外语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沟通,也有利于阅读外语原著,更好学习理解外国的文化。

(二)注重“输出”,教研结合

高校的性质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需要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高校教师因自身的工作性质,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有较为敏锐的研究意识和较充沛的科研时间,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泉认为,“汉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理论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结合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也更具实用价值。”[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以此为根据,进一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报与此相关的科研项目,争取在较为权威的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等,以教促研,以研带教,以研究成果指导教学,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发展。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笔者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比较年长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虐我千万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本身的问题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绝大部分是兢兢业业的,对于三尺讲台是充满了热爱之情,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更是充满了敬畏,他们会为了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挑灯夜读、努力备课,然而结果让人有些失望。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的“满堂灌”,教师以一个人的“演出”方式进行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過于保守,缺乏互动,师生之间缺少情感共鸣,在教与学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并没有达到一种互相促进的效果。

高校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最终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寻找答案。理论指导实践,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像中华文化才艺系列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理论文化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凸显技能训练效果,或者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如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教学,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符合社会所需。

五、结语

身处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幸福的机遇来敲门,我们应该善于把握,牢牢抓住,面对挑战,更应该有勇气和信心,迎难而上,不畏前路坎坷,只为绝顶的无限风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以及该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东风”,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苦练“内功”和注重“输出”、教研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如此,才能为世界各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讲话[EB/OL].http://hi.baidu.com/liheming33/i-tem/9834f6e863c4a9d0eb34c94a,html.2012-05-08.

[2]赵金铭.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0.

[3]付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