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芭蕾舞的发展中谈当前舞蹈创作的现状及对策

2017-11-07 18:03谢瑞佳
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关键词:舞蹈创作发展

谢瑞佳

摘要:中国五大芭蕾舞团在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道路上也做出了多番尝试,《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等舞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舞蹈特别是芭蕾舞这种源自西方,以西方的美学观念所形成的舞种在创作中创作始终处于一个分岔路口,大批的研究人员一直在讨论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由编导、演员、观众与市场等因素始终在影响和制约着舞蹈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 创作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65-02

一、编导

首先编导作为舞蹈创作中的主体力量,赋予舞蹈作品生命和灵魂,可以说他的工作和追求就是舞蹈创作的过程和升华,他们是舞蹈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当前的舞蹈编导们大多是经过“统一”的训练培养出来的。笔者接触过的很多编导系的学生们总是能看见他们过于浓重的技巧性,却不能感染观看的人,他们也不是没有情感投入,可是大多都将本来就细腻的情感放在只属于自己的思想盒子里,跳的人沉醉其中,看的人却难以取得精神上的共鸣。这些学生是未来要走向全国各地骨干艺术团体进行舞蹈创作的主体人群,可是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就趋于模式化,又怎么能在舞蹈创作这个极富与个性化、创新化的过程中找寻出真正灵魂的力量呢。

其次,笔者始终都存在着一个疑问,那就是编导是应该融会贯通的涉及到各个舞种当中去还是应该分工明确的按舞种进行专门的单独的研究。例如,应该是一个好的编导可以创作出各类的舞蹈作品,芭蕾、民间、古典等,还是应该有专业的芭蕾舞编导、古典舞编导等。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编导专业性的重要,对自己本舞种领域是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本专业舞种的精髓所在,但是同时如果能够对其他舞种有着一定的涉猎甚至是精通其他舞蹈门类,那创做出的作品内容、形式、情感表达上说不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不过笔者所谈到的“涉猎或精通其他舞种”是真正的对其他舞蹈门类有着能够熟练掌握并且专业化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演出观看或是初步了解的概念。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传统舞蹈创作上还是有很多经典的舞蹈作品的,《丝路花雨》《铜雀伎》《红梅颂》等,这些舞蹈作品的编导们有着大量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历史、音乐、其他舞蹈知识的底蕴,这样才能丰富充实整个舞蹈作品。而作为西方“泊来品”的芭蕾舞却苦苦寻找新的创作天地,我们缺少专业的芭蕾舞编导,少数编导只是初步涉猎芭蕾舞,却无法真正掌握这个出生在西方的舞蹈艺术。我国近年来一直在试图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芭蕾,可是多番尝试后始终未得要领,现在也没有专门的芭蕾舞编导课程,而其他专业的编导目前也没有办法在芭蕾舞领域创作出真正经典的舞蹈作品。

再者,编导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我们当前年轻舞蹈编导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老一辈的舞蹈家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个编导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著名教授孙颖老师就是用他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底蕴创作出了多部经典舞蹈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音乐、服装、曲词等都是孙颖老师亲自设计指导,正是这些舞蹈之外的其他舞台因素的高度统一,才能使舞蹈作品充分体现了编导所想表达的情感内涵,与观众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而我们年轻的一代编导们却恰恰缺乏综合素养的学习,创作宋代的舞蹈作品却设计清代的服装,只单纯追求技巧,却忽略和音乐配合的协调性,强调舞台效果的震撼性,却与情感流露毫无关系等。我们可以看到,编导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舞蹈作品舞台呈现的关键之一,音乐、美术等各种辅助门类的知识不够,就难以将各种形式为舞蹈服务,融为一体。

二、舞蹈演员

舞蹈演员身体语汇的丰富性可以给编导提供更多创作的空间。国外的舞蹈演员大部分精通芭蕾、爵士、现代及其他西方舞种,所以纵观西方的舞蹈创作,他们的多元化、创新无处不在。我国的芭蕾舞演员很多除了芭蕾舞以外对其他舞蹈没有了解,在舞蹈创作时不能给编导更多身体动作上的可能性。编导想要创作中国传统芭蕾,可是演员连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都不能很好把握,编导想要创作爵士芭蕾,可是演员没有接触过爵士舞就不能很好的把握爵士的风格,使得跳出来的舞蹈作品不能够很好的表达编导所想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舞蹈演员是对编导思想表达的二次创作。在通过对编导创作理念的了解后,结合舞蹈创作的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融入自身感受进行舞蹈身体语汇的呈现。这个过程对舞蹈演员的自身的修养学识也是有很高要求的。笔者经常听见有些编导对舞蹈演员说:“我要的不是这个,这个感觉不对!”然后舞蹈演员就会很委屈的说:“他说要开心,我笑了啊。”这个其实也是很无奈的问题。我院是我国舞蹈艺术的最高学府,但是有很多舞蹈演员因为舞蹈是一门青春的艺术,所以放弃大学深造选择中专毕业后就进入舞蹈工作团体,他们的自身修养学识有限,就好像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是永远也无法表达出恋爱那种幸福的感觉一样。没有过于深厚的修养学识,在表演很多舞蹈作品时就不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灵魂,不了解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就不能表现出那个时代人群的特殊性格特点。很多舞蹈演员只是单纯的笑、哭,在舞台上呈现出的情感就必然苍白无力,暗淡晦涩。

三、观众与市场

艺术作品的最终是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我们进行舞蹈批评的时候,受众与否也是判断一个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我们在进行舞蹈创作的同时就必须考虑到观众能不能接受、理解和情感共鸣。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出舞蹈普及化的问题,让人们真正接受特别是以剧场舞蹈为主流形式的多种舞蹈种类。但是剧场舞蹈特别是芭蕾舞这种高雅艺术还是很难被人们所认可,观众觉得花费很高的价格去看一场芭蕾舞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偶尔娱乐,而是一种奢侈品,并且很难理解。观众越发偏爱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使得我国现在很多传统艺术如地方戏剧、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等面临着没有观众几近失传的困境。观众对舞蹈艺术的追求越高,就越能促进舞蹈创作的生命力,推动舞蹈家们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可如果观众并不能对舞蹈艺术有着更深的了解,甚至不能完全接受,那么舞蹈创作也就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现在的市场也存在着舞蹈领域颇感无奈的问题,我們在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到底是要市场还是要艺术?要市场,我们要通俗易懂,还要保持住舞蹈艺术中最为纯粹的东西;要艺术,我们要追求更高的舞蹈境界,还要考虑观众是否可以接受。寻求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也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四、结语

在我国舞蹈事业的飞速发展中,我们应当注重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行“专业人才全面化,全面人才专业化”。舞蹈编导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摒弃“模式化”的固定思维,多进行各种可能的尝试,丰富舞蹈思维,接触更多舞蹈形式,逐渐提炼出新的舞蹈语汇;深入研究一些除本专业以外的其他舞蹈样式,并且了解一些关于音乐、舞美等舞台辅助项目,增强一些文化知识的积淀,并将这些元素充分体现在舞蹈创作中去。而舞蹈演员应该多接触其他舞种的训练,丰富自己的舞蹈语言,提高自身的修养学识,能够更好的理解编导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舞蹈作品中能够以更贴近作品情感、音乐、舞台、背景的角色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还是要提高观众的普遍舞蹈认识,通过多种渠道使人们能够接受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将其中晦涩难懂的部分明朗化一些,使观众的情感参与到作品的角色当中去,对艺术作品产生自己的独有认知。市场也应该给于舞蹈艺术更多的关注,提供更多的便利,例如降低过高的演出票价,让观众不再对去剧场看舞蹈望而却步,提供一些更好的演出设施,让更多的演出团体可以不用因为条件制约,而在更多场合提供舞蹈演出等。

虽然舞蹈创作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惑,但我国的舞蹈领域始终在保留传统和突破创新之间、在各个舞种的相互借鉴之间、在市场与艺术的平衡之间不断尝试,寻求突破。舞蹈创作的未来会是一条艰难坎坷的道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编导、演员、观众与市场这些可能影响制约舞蹈创作的因素会成为推动舞蹈创作进步的动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经典的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舞蹈创作发展
Jazz
舞蹈课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