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道情历史源流及文化内涵阐释

2017-11-07 17:02刘堃
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刘堃

摘要:太原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城区及其周边的清徐、古交、阳曲等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以盲艺人演唱为主。笔者通过对太原南郊盲人曲艺队盲艺人所演唱的太原道情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本文将从太原道清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曲目及特点、曲本的思想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论述。

关键词:太原道清 太原南郊盲人曲艺队 八仙信仰 孝、贤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25-04

太原道情,又称“道歌”,是以渔鼓、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太原市城区及其周边的清徐、古交、阳曲等县,以盲人演唱为主,演出形式为坐唱,一人主唱,其他人伴奏。演出曲目较为传统,叙事性强,内容贴近生活。

一、太原道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太原道情形成年代不详,未发现任何文字记载。据艺人张翠英(1910-2008)回忆,她7岁时因病致盲,被卖到太原市柳巷的大水巷一家道情班,人称“大水巷班”。其时“大水巷班”有艺人14名,班主姓张,艺名三宝,官名张炳南(约生于1855年,卒年不详),原籍河北省蔚县十八盘。张翠英听人说其师爷叫玉狗儿(姓名不详),约生于清嘉庆年间,卒年不详。由此推断,太原道情至少在清同治、光绪年问已有流行。①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大水巷班”等道情班社相继解散,艺人流离失所。当时,在太原的人民公园、开化市附近常有流散的太原道情艺人在街头打地摊说唱。1950年,太原市曲艺界联合会成立,该会下设评书、魔术、曲艺三个队,原来流散在外的道情艺人也相继参加了其中的曲艺隊,道情艺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他们排演了《八仙庆寿》《忆苦思甜》等新曲目。1958年由山西省文化厅南郊文化馆组织筹备太原市南郊盲人曲艺队,同年获得演出资格。1959年开始,盲人曲艺队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进行人民公社化宣传,期间演出不断,农闲时节几乎天天都有,多为主家邀请,在节日、祝寿、满月、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演出。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太原道情艺人将移植的样板戏带到平顺县西沟村、昔阳县大寨村、汾阳县贾家庄、文水县云周西村进行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80年代初期,太原道情艺人自行搭班演唱传统曲目,当时艺人有张翠英(艺名花花,1910-2008)、苏二狗(官名苏福庆,1939-)、李香香(1942-)、张玲仙(1944-)等。1983年,因盲艺人年事已高,部分艺人归太原市残疾人联合会管理后相继改行,再加上没有观众市场等诸多因素,太原市南郊盲人曲艺队解散。1989年,山西省舞蹈研究所对太原市南郊盲人曲艺队所演唱的太原道情部分进行录音,音响资料被整理后记录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中。

盲人曲艺队的兴衰与社会的变迁有着极大的关系。成立之初正是由于政府的资助,把当时有演唱才能的艺人聚集在一起。据盲艺人张玲仙回忆,在曲艺队未成立之前,她师傅辈的很多盲艺人经常被邀请到大户人家给太太、小姐们唱小曲,曲艺队成立之后,受到政府的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演出场次增多,演出时长加长,演出地域扩展,不仅给他们带了物质上的积累,也因大量宣传党的思想,曾多次受到文化馆领导的嘉奖。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盲人曲艺队的演出场次逐渐减少,直至1983年,盲人曲艺队因经济、社会、自身等方面的因素而解散。1989年舞蹈研究所对其在太原道情演唱的录音,肯定了曲艺队盲艺人多年来为宣传党的思想、弘扬三晋文化、传承山西文化遗产特别是太原曲艺音乐的贡献。

太原南郊盲人曲艺队从成立、兴盛、衰败中所展现出的太原民间艺术由主流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最终进入博物馆的过程,值得我们思考。

二、太原道情的传统曲目及特点

山西省境内的道情艺人大多为明眼人,只有太原道情、祁县道情有盲人说唱。太原道情演出形式为坐唱,一般以4-5名艺人自行组合,农闲演出在演出时,围桌而坐,一人主唱,其他人伴奏。伴奏所用主要乐器有渔鼓、简板、扬琴、二胡、小镲、碰铃等。艺人学唱道情和学习吹拉弹奏等乐器均使用工尺谱,笔者根据张玲仙所演奏的、太原道情较为常用的【急毛猴】器乐曲牌进行工尺谱还原。

太原道情的唱腔属曲牌体,主要曲牌有【正孩儿】、【反孩儿】、【耍孩儿】、【两头忙(慢)】、【步步娇】、【跌落金钱】、【皂罗袍】、【十字坡】,其中【皂罗袍】、【耍孩儿】与晋南的河东道情、晋北的晋北道情、晋东南的阳城道情的词格是相同的。

太原道情的书目以中篇为主,以叙事见长,内容大部分以宣扬“忠、孝、节、义”,叙说“贤臣”“良将”“才子”“佳人”居多。太原道情传统曲目有为人祝寿唱《八仙庆寿》《郭子仪拜寿》等,为儿女过生日、做满月唱《天仙送子》(也称《麒麟送子》)、《富贵十朵花》等。经常说唱的曲目还有《火烧战船》《十女上寿》《秦雪梅教子》《花亭记》《经堂会母》等。

笔者对太原南郊盲人曲艺队成员苏二狗提供的早年用于主家选曲的歌单中太原道情的曲目进行了梳理,并查阅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发现太原道情所演唱的传统曲目与山西省境内其他说唱类型所演唱的传统曲目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具有地域性特征。

《火烧战船》是太原道情中较有代表的传统曲目,以唱为主,歌词来源于“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旋律简单、起伏较大,其特点与太原小曲相似。

谱例2: 太原道情《火烧战船》

太原道情唱腔以五声音阶为多,个别七声音阶如【银纽丝孩儿】等,也有一些六声音阶。六声音阶中有五声音阶加7音如【罗家园】、【紧两头慢】,有加4音的如【琴家音】。太原道情唱腔除【银纽丝孩儿】为宫调式、【皂罗袍】为角调式,均为徵调式。②

另外在演出时还演唱一些太原小曲,如【绣荷包】、【送情郎】等。器乐曲牌主要有【八板】、【急毛猴】、【粉红莲】、【句句双】、【算盘子】等,主要用于唱段前的演奏。

三、曲本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八仙信仰

太原道情的传统曲目常以“八仙”为题材讲述故事。以《八仙庆寿》为例,主要讲的是八仙为仙君庆寿的故事。

(道白)南极仙宫寿宴开,仙桃仙果满桌摆,闻之仙君寿诞到,众位八仙庆寿来。

终南山把云排,众仙家下了天台,仙桃仙果随身带,闻知仙君寿诞到,众位八仙庆寿来。自古道,人在人情在,众仙家歌带上礼礼物,献将上来,献将上来。

(道白)小仙汉钟离,金钱手内提,到此来庆寿,仙丹拿手里。

汉钟离陪笑睑,葫芦内取出仙丹,下载了盏光现。恭敬了仙君把仙丹用,长生不老,收获万万年,容颜不变欢少转。吾小仙受仙丹前来恭敬,贺寿君福寿万万年,福寿万万年。

(道白)小仙吕洞宾,黄粱一梦辰,到此来庆寿,叫柳仙把酒蒸。

吕洞宾笑呵呵,叫柳仙快把酒端,咱与仙家来庆贺。恭敬了仙君把寿酒来用,寿活彭祖八百多,无忧无虑随时过。吾本是修就得神仙大位,能躲过十殿阎罗,十殿阎罗。

(道白)小仙张果老,年迈瘦又高,到此来庆寿,提仙茶往上跑。

张果老笑嘻嘻,一杯寿仙茶手内来提,此仙茶来路非容易,蒙山顶上把插页采,扬子江心要把水来取,冻在了湖内清香美味。恭敬了仙君把仙茶饮用,福寿天齐,福寿天齐。

(道白)小仙曹国舅,放粮在陈州,到此来庆寿,吹仙箫往上走。

曹国舅笑盈盈,一杆寿仙箫拿在手中,此仙箫今日有使用,先吹一套西江月,然后而又吹满江红,赛过白鸟来嘲讽。吾小仙寿仙箫前来恭敬,贺寿君福寿康宁,福寿康宁。

(道白)小仙蓝采和,假装与疯魔,到此来庆寿,口唱曲套歌。

吾本是蓝采和,说大话假装疯魔,众仙家笑我不成一个货,手打三扇鸳鸯板,随口而又唱仙家的曲套歌,四大神州全游过。吾小仙曲套歌前来恭敬,贺寿君福寿山河,福寿山河。

(道白)小仙铁拐李,当年做无理,到此来庆寿,仙桃拿手里。

铁拐李太发叼,来到席前用目观瞧,众仙家礼物真不少,一个一个真可笑,急慌忙打开精囊内取出一个大仙桃。吾小心寿仙桃前来恭敬,吃了一口长生不老,长生不老。

(道白)小仙何仙姑,俺本是女流,到此来庆寿,鲜花带满头。

何仙姑笑脸排,俺本是女裙钗,万花山上把花采,两朵鲜花头上戴,辞别了王母把天台下,来到席前倒身下拜。吾小仙寿鲜花前来恭敬,贺寿君福寿三台,福寿三台。

(道白)小仙韩湘子,家住长安城,到此来庆寿,抱渔鼓唱道情。

韩湘子到寿堂,到寿堂看端详,众仙家礼物不一样,唯有小仙无贡进,渔鼓简板响叮当,道情歌随口唱。先唱个福如东海,再唱个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笔者根据张玲仙演唱记录)

据张玲仙回忆,八仙的故事不仅在太原道情中经常使用,在太原小曲中也常作为故事情节叙述。那么,八仙形成于何时呢?在张晓洁《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笔者对八仙思想的形成、发展、确定有了基本的认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元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里的八仙由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徐神翁、曹国舅等八人组成;而元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里的八仙则由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张四郎、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组成;明代,吴元泰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里的八仙人物又有變化,他们分别为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③原文如下:

铁拐曰:“此关、温先礼后兵之意,然其军容强盛,不可轻敌,我往老君处求救,汝等可战则战,可守则守,须度量行之。”众曰:“然。”铁拐驾云去了。

钟离与果老曰:“汝与国舅、仙姑同理军务,采和、湘子辅助大圣救援,吾与洞宾与关、温对阵。”④

很显然,太原道情中《八仙庆寿》的人物承袭明代《八仙出处东游记》。八仙为何被人们如此喜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八仙代表各个阶层。八仙中的汉钟离是将军,吕洞宾是儒生,张果老是哲学家,曹国舅是皇亲国戚,蓝采和是伶人,铁拐李以乞丐面貌出现,何仙姑是民间女子,韩湘子是富家子弟。不同社会等级的人群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身等级相类似的对象并寄予各种情感和理想。

第二,八仙信仰能满足人们功利化的需要。在封建社会,人们因自身能力的局限,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一代又一代太原道清艺人根据不同时代百姓的审美情趣与正统思想,借用八仙中的人物刻画与世脱俗的生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八仙才能深入群众并成为一种信仰。

(二)孝、贤思想的传播

孝、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至今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太原道情的内容多以家庭生活故事为主,旨在宣扬贤、孝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直接体现。《十女上寿》中的老母亲大寿,十个女儿女婿前来拜寿,老母亲想到死后后事无人打理,伤心欲绝。女儿女婿上前安慰,告知老母亲其后事早已安排妥当,并争先要与老母亲一同居住,老母心喜。《十女上寿》的故事,从人性的角度体现了为人子女以孝为先,子女不仅要立身,而且要做到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贤”是一种美好德行。但在《花亭记》中,却讲述了一段违背“贤”德的故事。高文举考中状元,宰相明知他已娶妻,却强招其为婿,并把高文举写给原配妻子的信换为休妻之信,前妻忿忿不平上京寻夫说理,却被心胸狭隘、仗势欺人宰相之女秀英算计。

上述太原道情的经典剧目,以家庭生活琐事为主,主要反映百姓的思想信仰和生活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曲目在当时极为欢迎,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下层老百姓公共娱乐文化比较缺乏,盲人说唱成为为数不多的娱乐形式之一。太原道情作为活跃在太原地区的曲艺类型,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形式丰富,曲调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广泛传播;二是受到生活方面的制约,老百姓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少,文盲半文盲者居多,他们通过一遍遍的听唱,不但可从中学到很多文史知识,而且也能在类似的情感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太原道情所宣扬的孝、贤思想,对百姓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对其思想观念的塑造和对家庭生活和谐的促进,都有重要影响。

注释:

①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下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1-1172页.

③张晓洁:《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版,第27页.

④[清]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下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

[2]张晓洁.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清]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