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摘要: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黄自先生可称为其中最出色的音乐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器乐作品,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体裁广泛声乐作品,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更可称为中国声乐艺术创作范本。本文主要对黄自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深入的了解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内容和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黄自 音乐创作 艺术歌曲 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017-02
艺术歌曲,是19世纪初于浪漫主义早期以诗歌为词发展的一种高度艺术抒情性歌曲的统称,是诗词与音乐水乳交融的声乐体裁,形成了与歌剧在声乐发展史中平分秋色的地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很强的音乐感染力。其歌词主要采用著名诗人的作品、古典诗歌或现代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情感的高度抒情及贴切的作曲技法。钢琴伴奏与诗歌占据同样地重要地位,讲究诗歌与音乐高度融合,合而为一。艺术歌曲具体具有以下特点:1.歌词富有意境,具有诗意画意之感,能寓不尽之意于言外,即使抛开歌唱部分,也不愧是一篇情真意切的诗词佳作;2.曲调主题突出,个性鲜明,音乐线条清晰又富有层次;3.钢琴伴奏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烘托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思想,和声织体的形象性得到重视,不仅强调与歌词的高度融合,又给演唱者留白了较大的发挥空间;4.艺术歌曲常作为音乐会的独唱曲目单独呈现,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每首艺术歌曲都是一个独立的声乐艺术作品,不论从其歌词或旋律部分来看,都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或情感,所以只有准确地把握其创作意图及作品情感,才能细腻生动完成艺术处理。
艺术歌曲传入我国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萧有梅、李叔同、赵元任等人的作品为标志,并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风格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蕴涵其特有的演唱风格与魅力,形成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中国式艺术歌曲,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亦是这些特征的完美体现。
黄自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久负盛名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在他短暂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数量最多的当属声乐作品,艺术歌曲更是黄自先生全部创作中最有艺术值价的部分。本文以黄自的三类艺术歌曲为分析对象,结合每种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并结合对谱例中的旋律、调性、伴奏等技术的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黄自艺术歌曲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特征。
黄自,出生于江苏川沙县(今上海浦东)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在孩童时期就常听母亲唱民谣、诵诗词,再加上天资聪颖,自幼便显示出对文学与音乐的热爱。这种良好的教育和环境正是他日后在艺术歌曲方面创作灵感的源头,也推动了其艺术歌曲的创作。
在黄自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中,艺术歌曲数量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音乐类型,最能体现其创作风格与特征的音乐品种。总的来看,黄自先生創作的艺术歌曲具有风格别致、技巧高超、句法清晰、词曲结合的特点。他在选用以古诗词或现代诗词为歌词进行创作的基础上,不仅注重诗词本身的音韵,还强调将诗词的音韵与音乐的韵律完美结合,甚至达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同时在创作旋律方面,加入了典型的民族化风格特征,使其更具有中国音乐风格,并且在创作中突出了钢琴伴奏的重要地位,使其可以独立成篇,从而与歌词部分完美呼应。
研究来看,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可以分为三大类:1.抒情性艺术歌曲;2.古诗词艺术歌曲;3.现实性艺术歌曲。下面我们就按其类别并加以代表性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一、抒情性艺术歌曲
在黄自的音乐创作中,抒情性艺术歌曲最具有艺术成就的类型之一。这一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同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类似,注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在丰富的情感表达中充满着对未来理想的渴望。抒情艺术歌曲作为外国艺术形态在中国的发展是最出色的,但是与国外艺术歌曲有区别的是,中国的艺术歌曲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与淳朴的美好心态。这一类型的作品以黄自先生的独唱歌集《春思曲》中的三首艺术歌曲《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为代表。
《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在同一年(1932年)创作的三首抒情性艺术歌曲,并且以《春思曲》命名为他的第一本独唱歌曲集的总名称,三首作品的篇幅虽都短小精干,但却颇具艺术价值。下面以《思乡》为例。
《思乡》由黄自先生的挚友韦瀚章作词,全曲结构为两部分,类似于主歌和副歌的形式,调性为降E大调。通过歌词内容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以写景为主,音乐以p的力度缓缓展开,呈现出一幅杨柳随微风轻轻浮动的画面,伴奏部分以八分音符为主,伴奏音型为0XXX XXXX的分解和弦,旋律上下浮动,衬托出复杂的思乡之情。其中歌词与旋律的配合十分巧妙稳妥,例如第一句:“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从歌词的音调来看包括8个平声字和8个仄声字,音调较为平稳,但每一小句都结束在仄声字上,给人以下滑之感,体现出一种低调的情绪,所以旋律部分配为连续三个小节的下行模进,音乐旋律线条平稳流畅。
第二部分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情绪和第一部分相比更为激动,节奏型变得更加紧密,伴奏音型也由和弦琶音转为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音响效果更为浑厚,同时力度增强,将乐曲情感推向高潮。最后一句“我愿与他同去”,旋律部分音调随歌词的声调缓缓上行,尾音拉长,与“去”字呼应,给人以远去之感,同时伴奏部分旋律低—高—低的走向,力度由渐强—减弱,也预示着乐曲结束。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
黄自先生具有颇深的文化素养,尤其体现在其对古诗词的热爱,这也推动了他艺术歌曲的创作。《点绛唇·赋登楼》是南宋著名诗人王灼所做的一首描写游者春季游山玩水,登高远眺,看到无限美景,然后情由心生,即兴提笔,写下对美景的热爱,以及抒发想把美景永留人间的美好情怀,全曲为39小节的二段式结构,D大调,3/4拍。全曲动机从“休惜余春”展开,伴奏音型以柱式和弦为主,旋律部分的走向与歌词音调相一致,歌曲由“试来把酒留春住”的渴望转为“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的感叹,犹如人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下来,力度逐渐消弱,引出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以弱(p)力度开始循序渐进,音调发展为激昂开阔的情绪,用来表现“强欲登高赋”的豪迈,并推向“不放春归去”的高潮。力度强弱交替,旋律情感既内敛又不失激情,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伤感又不失希望的情绪。
三、现实性艺术歌曲
现实性艺术歌曲,作为直接反应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基本涵盖了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各阶层,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内涵以及强大的社会功能。黄自先生在创作中不仅汲取西方优秀的作曲技法,还力求将民族元素与素材加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这一类型的代表作有《抗敌歌》《天伦歌》《热血歌》等。其中《天伦歌》是黄自作品中唯一一首配合电影情节而创作的艺术歌曲,音乐与内容共同刻画出勇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宣扬“大同博爱,共享天伦”的理想,是一首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歌曲作品。
全曲为四段体的多乐段结构。调性的变化运用在当时是很时尚的,A段由主调(降E)陈述,在b段时转到属调(降B)进行,重复段回归主调。在B段时创造性的转入下属调(降A)的平行小调(f),后又转入主调的关系小调(c),后又很顺畅的回归主调(降E)。从段落速度安排来看、A段慢、B段稍快、C段快速兴奋、D段慢。作曲家根据歌词的意境设计了满快慢的结构逻辑,既高度地反应歌词情绪,又增强了乐曲的结构力和向心力。伴奏织体随着音乐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细致地刻画出了作品跌宕起伏的情感。结束段音乐在庄重宏大的气氛中把整个情绪推向高潮,凸显出“人同博爱、共享大伦”的高尚主题。随后音量渐渐变弱,A段主题旋律又随之响起,与引子形成呼应,同时又揭示“共享大伦”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在這样的社会背景下何其难哉!
黄自先生用他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除了本文提到的一些作品之外,还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研究。同时由于笔者自身对艺术歌曲的学习还存在很多不足,对一些作品的分析比较浅薄,在日后的学习中笔者也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学习并研究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1]周莉.黄自独唱歌集《春思曲》的“诗”“歌”“情”[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2):10-16.
[3]陆建珍.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陈喜红.黄自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年.
[5]徐哲.黄自艺术歌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许倩.黄自艺术歌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