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性论探析

2017-11-07 15:10李炳含
参花(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性论孟子儒家

摘要:三字经里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讲的就是人出生即是白纸,白纸的底色是善良。若好好引导,人一直都是善的;若不好好引导,人会向恶。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就是性善论。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内容着手,着重阐述孟子性善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分别是人本就是善良的,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恻隐、恭敬、是非、羞耻之心,全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性质。

关键词:儒家 孟子 人性论

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就是人初的习性是相似相同。孔子这个时期已经逐渐重视“性”,到孟子时期“性”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孟子在孔子的观念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本善论,这一观念不但有历史原因,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孟子的性善论内容主要出现在《告子上》与《公孙丑上》上面。《告子上》里面性善论是以讨论的形式出现的。孟子与告公都子、告子一起讨论人性。孟子认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指的是在人初始时所具备的资质能够导向他人善良,这就是我认为的善良。换句话说,人本身就具备某种资质,这种资质再通过后期条件的促成,能够发展出主动向善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做善事。孟子就是将这种人类天性定义为人性善。

在性善论里面,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大部分指的是人心。孟子说人有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耻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代表着仁、义、礼、智,人人皆有。这四心是人类本身具备的天赋,也是人类向善的本能。孟子在《告子上》提到牛山之木在雨水浇灌之后就会茁壮成长,而人性又与牛山之木相同。孟子的意思就是人性也像牛山上树木一样需要雨水的滋养。换句话说,人性虽本善但也需要善意来继续滋养,越是滋养越会壮大。

孟子性善论不但是引导人向善,更重要的是与仁政结合起来。孟子的人性本善与国家推行仁政相结合,为国家富强指出了一条明路。善论是孟子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它同样也代表着孟子的价值观念,更是孟子的理想追求。学习孟子的性善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性本善的真实意义。孟子性善论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人生观,明确价值观,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真善美的追求。

二、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有三个,分别是人本就是善良的;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恻隐、恭敬、是非、羞耻之心。

首先,人本就是善良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就为善,他的思想观点继承了儒家学派理论。而同样为儒家学派的荀子对人性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如果说孟子的人性本善提出了人性天资向善,用善心滋养会茁壮成长的话,那么荀子的人性本恶认为人天资向恶,需要教育培养人向善之心。这两者之间都间接说明了人初是张白纸,在上边渲染上什么颜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是白纸所以趋于善就是善,趋于恶就是恶,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为教育引导人们向善之心。

其次,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孟子提出人与飞禽走兽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向善之心。人和动物之间如何辨析,不是通过五官,也不是通过行走,更不是通过饮食,而是通过人性。人的善心是先天就存在的,从初始就附带的,这个属性是区分人与动物本质不同的唯一标准。

最后,人的恻隐、恭敬、是非、羞耻之心。孟子提出人的四心是人性善意的具體体现。因为有恻隐之心,人会去救助弱小,帮助他人;因为有恭敬之心,人们会尊敬师长,虚心请教;因为有是非之心,人才会智珠在握,在对错面前沉稳面对;因为有羞耻之心,人才会注意言行举止,礼让他人;因为有这恻隐、恭敬、是非、羞耻四心的存在,人才会积极向善,不断进取。这四心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孟子性善论的性质

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理论主要强调的就是仁义礼智,宣传的是中国传统的真善美。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初始天资,本身就是实际存在的,不需要去外界获取的。这四者之间仁义最为重要。仁义是人立在世间的基础,也是人类日常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认为只要做好仁义,就能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那么,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好仁义,天下秩序便稳定太平。孟子性善论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仁义”二字上。这里面的仁义不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仁义,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对民众的仁义,孟子不赞同统治者的剥削,不赞同各国之间的战争。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虽然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阶级,但是在人性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是相同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句话中,孟子就是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放在了相同的位置上,深入解析了同为人具备的基础人性。孟子性善论对奴隶的解放和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意识思想的进化,对人类思想意识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内容着手,着重阐述了孟子性善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分别是人本就是善良的;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恻隐、恭敬、是非、羞耻之心,全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性质。人性本善是确认也是倡导。在了解学习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结合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善心传递出去,将善意传达出去。

(作者简介:李炳含,男,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研究方向:文学评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人性论孟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