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浩
茶,似乎随着时代的变迁展现出了不同的气息,中国人对茶的定位同时存在日消品和奢侈品两种概念。如今“茶道”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总会有一群附庸风雅之人走进茶室学起茶课,当然,也不排除单纯的就是喜欢,喜欢那带有仪式感的过程,喜欢那灿烂深远的茶文化,喜欢茶课老师们的妙语生香。也有些人则把它当成一碗心灵鸡汤,于喧嚣都市之中寻一寸“草木之间”的芳香。境界再高些便是茶中有禅,以茶修心。
俗话说:“一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自古便是日常生活所需之品。而一个“道”字又让茶上升到精神层面。追其本源,茶的内涵又似乎一直未曾改变。它依然是茶人借物修心的一片叶子,依然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碗清饮。茶,上得厅堂,入得厨房,全凭喝者一颗心。
“那是雨中煎炭的茶事,空气中飘着炭香及林间的濡湿,流转其间的不是音乐,是袅袅茶烟。”李曙韵的文字温婉细腻,清远飘逸。那是我学茶以后看的第一本茶书,自此以后便对茶有了诗一般的理解。它美,美得自然澄澈;它香,香得清郁芬芳;它甘,喉甘如丝般柔和,沁人心脾;它苦,正如曙韵所说:苦水不去香不来,苦味是香气的骨架,抽离了苦味,游离在空气中的香气将显得抽象而恍惚。
“人澹如菊”,这“澹”能让我们在凡尘纷扰之中,回归简单质朴,以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这便是曙韵的茶室,特别喜欢这个名字,似乎道出了茶味的真谛。虽然她后来换了很多地方,也更换着茶室的名字,但这“人澹如菊”始终印在我心里。在我的世界里,用它来诠释茶再合适不过了,当然那也是我生活当中期许的一种状态。
书里开篇序中这样写道:“想要了解曙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应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或者干脆说:你只要起了个‘想的念头,就已步入歧途。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变动乃至激烈的变动……你最好不要习惯于她的任何表现,才不会被她的变所卡到。看待曙韵的最好心态,恐怕就是放下一切,用平常心去跟随她的流动。当你心自然自在,水波不惊,反而最可能欣赏到她在生命流动中随机呈现出来的一项项精彩以及不精彩。”
非常喜欢这段序,我想,正是因为这篇序才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得知“晚香室”在北京国子监,我便起了想去寻访的念头,不求了解曙韵其人,只求一睹她的“晚香室”,她的人澹如菊。自此,便开始追着她的脚步。等我去国子监时已寻不到“晚香室”。之后看到一篇文章写曙韵的“茶家十职”在草场地,于是再去北京,乘车辗转来到这里,结果却已人去屋空,不禁失落地站在门前不愿离去。这时,碰到一个快递小哥,说他们搬走了,不过他们的窑厂还在。于是顺着快递小哥指的方向,找到了他们的窑厂。一个大爷在做陶器,他很热心地告诉我们“茶家十职”的地址。我清楚记得大爷说的是孙河二十五号就在地铁站附近。可当我们来到孙河地铁站,却没有找到二十五号。又在附近打听了好久,也没人知道这个地方。最后再也走不动了,又回到孙河地铁站,向着对面的别墅区,心想,再问最后一次,若再找不到也就只能放弃了。来到小区的门卫打听孙河二十五号,说是没听过有二十五号,倒是有好多人打听五十二号,那个地方跟这里建筑完全一样,里面都是手工艺品之类的,于是,抱着最后一点希望前去五十二号。
在五环外的公路上,一路车流渐少,只有呼啸而过的车响。路似乎很长,眼看前面的小别墅区,却走了好久,腿像灌了铅一样,终于步量到了五十二新区,看到院内指示牌标注“茶家十职”, 瞬间精神焕发。院里小路很是僻静,顿时公路上呼呼的车响被阻断,像是与外界隔离了一般,而踏入“茶家十职”大门,才知道原来宁静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这里的设计是出自谁手呢,无论是谁,总会有曙韵的参与。外建筑简单素雅的色调,进门几口矮缸错落于一排灰白墙体前,绕过灰白墙体才入这个房子的正门。暖色实木的门窗,门上写有“茶人生活馆”。两位穿着枣红色传统改良长袍的姑娘静静地坐在那里聊天,看我们进来,一位起身为我们泡了两杯茶饮,一位招乎我们,为我们介绍茶人生活馆的理念。
从茶人生活馆出来,我们先是在小院里转了转。茶人生活馆对面是中外陶艺师的器具展示,主要是台湾、日本和“茶家十职”陶艺师设计的器具。茶器是茶人借物修心之器,寓情于器、借物抒己。这么多精细雅致独具气韵的器具,饱含着设计者的心血,展现了设计者的思想与境界,也同样在诉说着它的故事。其中一个茶台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块长形枯木,极富质感,看似未被雕琢,带着木纹理的台面,下方似有粗糙树皮,不规则边缘,基本是“天然无雕琢”。近几年,流光溢彩的器皿与装饰品不再成为主流,倒是一些接近自然的、带着沧桑感与时代气息的作品更受关注。或许,人们在寻找一种记忆,一种自然的状态,也在追寻一种心灵的自由,而这些器物正寄托了这种情怀与向往。记得茶课上老师讲侍茶要三“静”:心静、安静、干净。茶台布置也要简洁、干净,写意心情,与境相融。这三“静”无非是要让心慢慢置于当下,融于茶水之中。喝茶讲一期一会,我想,真的明白这“一期一会”便也真的入境于自然了。
院子不大,向右一拐便到了后院,望上去也就百平米的地方,二层的小木楼,楼前有几口小缸,木栏上爬着枯藤。我在一张破木桌旁的长椅上坐下,伴着一棵枯树,被木房子包围着,时空像在这里被阻隔了一样,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没想到一个大都市居然还有这样一方天地,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为了生活,为了各种所謂的价值与追求,我们不停赶路,不断前行,不舍一点时间留给自己,即便休息,思想也未曾停息。在匆匆而过的人生之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是啊,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