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判断中的分解效应再探

2017-11-04 10:43李小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6期

李小蒙

摘 要 基于前人的研究,对时间段的分解描述可以增加人们的时间知觉,这一现象被称为时间分解效应。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在熟悉与不熟悉的任务情境中,分解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在跨期决策中改变对时间段的分解方式,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性。实验结果表明:(1)无论被试对任务情境是否熟悉,时间分解效应均存在。(2)在跨期决策中,改变时间分解方式,即按节假日进行分解,分解效应显著,证明了时间分解效应的稳固性。

关键词 时间判断 分解效应 跨期决策 分解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人们在许多判断中会表现出分解效应,即对所要判断的事件不同的描述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判断结果。因此,对分解效应及其对决策影响的探讨,有利于人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

在时间判断中,Kruger 和 Evans (2004)研究发现,分解操纵可以减少人们的计划谬误。有研究者(刘扬,孙彦,2016)直接将分解操纵应用于时间本身,即直接对时间段进行分解描述。结果发现,在时间够用判断中,分解操纵会使人们的时间知觉更长,证实了时间分解效应的存在。而且该效应受任务难度的调节,在较简单的任务中分解效应更显著。

前人的研究发现,对时间知觉的操纵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Kim & Zauberman,2009)。刘扬和孙彦(2016)研究显示,跨期决策中同样存在分解效应,并对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产生影响。

纵观前人的研究,其中有关时间分解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对时间判断中分解效应出现于何种情境以及改变时间分解方式对跨期决策的影响进行探讨。

2 研究1

2.1研究方法

2.1.1被试

某大学113 名大学生参加实验,未分解组 59人,女生 38 人, 男生 21 人;分解组 54人,女生 27 人, 男生 27人。所有被试均未专门学习过决策课程。

2.1.2材料与过程

研究包含两类任务情境,即被试熟悉和不熟悉的任务情境。熟悉的任务情境采用的是刘扬和孙彦(2016)研究中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任务情境,实验前,让被试在五点量表上评价对各种任务的熟悉程度,筛选出两道符合要求的题目。

实验为被试间设计,被试被随机分入未分解组或分解组。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进行, 被试间有足够的区隔避免相互影响, 主试先讲解指导语, 被试表示理解后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2.2结果与分析

研究中“准备毕业双选会”和“准备六级考试”是大学生熟悉的任务情境。“举办超市快乐购活动”和“教师筹备元旦晚会”是大学生不熟悉的任务情境。实验中让被试在 5点量表上评价了各个任务的难度,采用配对样本t檢验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1题难度显著大于第2题,t = 3.02,p=0.004 < 0.01;第三题难度显著大于第四题,t=2.80,p=0.007< 0.01。

以时间够用判断为因变量,分解操纵为自变量,对 第1、2、3、4题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第一题,未分解组(M = 3.75, SD =0.88)和分解组(M= 4.04,SD = 0.80)的时间够用判断差异不显著,t = -1.83,P=0.07>0.05;第二题,未分解组(M= 3.54,SD= 1.22)与分解组(M=3.96,SD=0.87)的时间够用判断差异显著,t = -2.12,P=0.04<0.05。

第三题,未分解组(M = 4.03, SD =0.81)和分解组(M= 4.15,SD = 0.86)的时间够用判断差异不显著,t = -0.73,P=0.47>0.05;第四题,未分解组(M=4.05,SD= 0.84)与分解组(M=4.35,SD=0.68)的时间够用判断差异显著,t = -2.09,P=0.04<0.05。第4题是大学生不熟悉的任务情境,分解效应显著。其中第三题难度大于第四题,这说明对于不熟悉的任务情境,时间分解效应仍然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

2.3讨论

研究一发现,在熟悉或不熟悉的任务情境中,时间分解效应均存在。而且,这一效应受任务难度的调节,只有在较简单的任务中时间分解效应才显著。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分解操纵的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人们更关注任务本身而非时间。当被试面对不熟悉的任务情境时,由于对任务本身的完全不了解,反而会更加注意这些被分解的时间点,从而增加了人们的时间知觉。

Kruger 和 Evans (2004)的研究发现,在越难的任务中,分解对计划谬误的消除作用越明显。然而本研究却发现在越简单任务中,分解操纵对时间判断的影响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分解的是具体任务,而本研究分解的是具体的时间段。

3研究2

3.1研究方法

3.1.1被试

某大学114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未分解组56人,女生33人,男生23人;其中分解组58人,女生33人,男生 25 人。所有被试均未专门学习过决策课程。

3.1.2材料与程序

研究包括四道跨期选择题,前两道题目采用的是刘扬和孙彦(2016)研究中的材料。后面两道题的分解方式是按节假日进行分解。

实验为被试间设计,被试被随机分入未分解组或分解组。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进行,被试间有足够的区隔避免相互影响,主试先讲解指导语, 被试表示理解后进行测试。

3.2结果与分析

对于第1、2、3、4题分别以跨期决策偏好和时间知觉为因变量,分解操纵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 1、表2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在跨期决策第1题中,分解操纵在决策偏好中差异不显著,t=0.66, p>0.05,在时间知觉中差异也不显著,t=-1.02,p>0.05;在第2题中,分解操纵在决策偏好中差异显著,t=2.90,p<0.01,在时间知觉中差异也显著,t=-2.27, p<0.05。endprint

在第3题中,分解操纵在决策偏好中差异显著,t=2.20, p<0.05,在时间知觉中差异也显著,t=-2.05,p<0.05;在第4题中,分解操纵在决策偏好中差异显著,t=3.22,p<0.01;在时间知觉中差异也显著,t=-2.21, p<0.05。第3题和第4题都是按节假日进行分解,分解操纵在跨期决策偏好和时间知觉中均显著。

3.3讨论

研究二部分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分解操纵会导致人们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较小较近收益选项。在第一题的跨期选择中,分解效应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相较于第二题,第一题所涉及的时间段离现在更远,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和决策。

研究发现,当改变时间的分解方式,按节假日对同一段时间进行分解,时间分解效应更显著,并对人们的跨期决策产生影响。这是因为节假日的分解方式比原来的分解方式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即增加了被分解时间点的显著性,使人们更加能注意到这些时间,进而增大了人们的主观时间知觉。

4总讨论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时间分解效应的稳固性,该效应没有受到任务情境的熟悉程度和时间分解方式改变的影响。对于时间分解方式的改变,本研究只采取了按节假日分解,不够全面和丰富,其它的分解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时间分解效应可以用支持理论来解释,支持理论(Tversky & Koehler, 1994)提出,明确地提及某事物会增加其显著性,从而在判断中增加对它的支持。人们平时在说话或做事时,通常不会将时间段分解描述,因此,当把一段时间中包含的时间点明确描述时,人们就更能注意到这些时间,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时间的判断。

时间分解效应简单、可操纵性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人们在面对与时间判断和决策有关的事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时间描述方式,从而达到希望时间更长或更短的目的。

5结论

(1)在熟悉和不熟悉的任务情境中,时间分解效应均存在,而且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

(2)在跨期决策中,改变时间分解方式,如按节假日进行分解,时间分解效应更显著,证明了时间分解效应的稳固性。

参考文献

[1] Kruger, J., & Evans, M. (2004). If you don't want to be late, enumerate: Unpacking reduces the planning falla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5), 586–598.

[2] Kim, B. K., & Zauberman, G. (2009). Perception of anticipatory time in temporal discount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2(2), 91–101.

[3] Tversky, A., & Koehler, D. J. (1994). Support theory: A nonext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proba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547–567.

[4] 劉扬,孙彦.时间分解效应及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48(4):362~370.

[5] 刘扬,王灿,孙彦.决策与判断中的分解效应[J].心理科学,2015,38(4):933~938.

[6] 向玲,张庆林.主观概率判断的支持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5), 689~696.

[7] 梁竹苑,刘欢.跨期选择的性质探索[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959~966.

[8] 陈海贤,何贵兵.识解水平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43(4):442~452.

[9] 孙彦.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8~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