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佳琪
摘 要 大众媒介发展史上对媒介的未来趋势存在悲观和乐观的两方相互对立的态度。持悲观态度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电视等媒介造成的童年消逝和大众娱乐致死以及媒介成为意识形态的傀儡等,但其论点不可避免的缺乏实践性。与此相反的是以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为代表的对媒介持有乐观态度的一方,其肯定媒介于人类社会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国喻国明教授也曾指出传媒业的地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突出其重要性。此篇论文,通过对三阶段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探究,从另一视角探讨大众媒介的未来发展问题。此外,借此模式加深传媒人对待大众媒介的理性认知以及树立起其对大众媒介发展的信心,在理论层面上指导促进大众媒介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规律;精英化;平民化;大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7-0029-04
1 对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阐释
以横向划分即从历史时间为基准进行的阶段切割,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也可以说是大众媒介产生初期的精英化,大众媒介发展至今的平民化以及大众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再度精英化,并将此发展规律命名为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大众媒介的自身重要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变化对其的诱导以及大众媒介技术变革。但这种影响同时也存在反作用,即使用媒介的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与技术上的不断革新。
1.1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基础阶段——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分为3个阶段,但其前两个阶段为发展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如从整个媒介发展史大的视阈去看,前两阶段的转化更类同于量变的过程,两者转化虽然也经历了大的技术革命、社会环境变迁等,但其对于媒介本质及核心诱导的力量明显不足,是同一维度之内的变革。
1)对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第一阶段精英化的理解。第一阶段中的精英化对应大众媒介的产生及发展初期,往往伴随有媒介产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效应及不可避免的远离大众群体的特点。
技术的利用在此阶段初露端倪但社会的变革以及全民对媒介知识的掌握却没有像技術变革般如此迅速。社会思潮等并未完全激发受众求知探索信息的欲求,并且社会阶层分化相对单纯,精英化(受到良好的教育,易接触到大众媒介且具有接收及接受信息的能力的群体)与非精英化界限相对鲜明。需要说明在此阶段中的精英化群体的精英性体现于与大众群体的受教育水平等相关,与自身的媒介使用能力并无较大关系,不能说其可以良好的运用大众媒介,只是其存在使用大众媒介的必要条件。只有早期精英化群体中的少数对于信息论及传播学等有充分了解的专业学者才可说是真正使用了大众媒介,这也是早期精英化与第三阶段的精英化的一个重要区分。
2)当下媒介平民化的简略特征。现今的大众媒介使用已经深入到普遍受众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受众的制约。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介已基本覆盖大众群体。与媒介产生初期的境遇不同,平民化阶段的大众媒介使用更为便利且所提供的信息容量更为庞大。
随着三网融合的实现,大众电子媒介以其强大的视听感受、超量信息无时不刻的吸引着受众的视角。信息的新鲜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多元性都在此时期得以体现。大众可以随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为自己所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使得大众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之中,早期的精英化所隔离的信息传递得到了疏通,大众媒介也真正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
3)但在大众媒介的平民化阶段后期,随着受众覆盖范围的进一步近乎无筛选性的扩大以及大众媒介本身应对竞争而违背传播道德的不良信息等的传播,都对整个大众媒介的传播及发展产生了制约与阻碍。在当下大众媒介上越来越多的出现信息传播的烂俗化、标签化、泛娱乐化等现象,而受众在选取和传播信息的同时缺少对自身媒介素养的把握与规范,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信息流通及回荡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1.2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核心阶段——再度精英化
第三阶段的再度精英化不再仅局限于因媒介技术的变革而产生的受众群体差异的表象精英化,而是以技术变革为主导因素转向受社会环境变化、媒介发展过程的自净、对冲机制以及受传双方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加深等综合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精英化趋势。
1.2.1 再度精英化与平民化的比照
再度精英化是大众媒介平民化阶段加以有效的规范及自身自净作用所形成的,是大众媒介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图景。
大众媒介的再度精英化的实现离不开主客两方的共同作用。从客观上说,大众媒介的发展需要制度性的规范,现阶段已具备某些雏形,如加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控,加强对于媒介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加强对于网络色情暴力等信息的打击等等。在主观方面,传播者应逐渐意识到受众定位价值以及将受众定位合理化处理,以更高传播品质为追求(不意味着放弃娱乐化的传播,是一种不单以爆炸性和刺激性为标志的娱乐信息传播),而且不是一味迎合传播信息的低层需求。应预见到传播信息本质性的变革,并及早应对并推动变革的产生,这也应当是媒体人所期待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未来。
1.2.2 再度精英化与早期精英化的比照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第三阶段再度精英化,是指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发展都达到同时期范围内的较成熟的阶段。再度精英化与早期的精英化存在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点,两者的产生基础不同,早期精英化是伴随某一大众媒介的产生的初期,停留于使用群体的少量及限制性而引发的精英受众群体。早期的精英性形成条件偏向单一化,即能否接触并使用媒介,并不讨论其使用的价值及功效等。而再度精英化应是媒介及受众的共同意识觉醒下的对于大众媒介的趋势导向。
第二点,两者的持续时间不同。早期的精英化是随着大的社会变革而产生和向平民化转变的。社会变革的频率越高,随之推动技术发生变革,从而打乱社会原有阶级分层,故传播规律中的早期精英化阶层,并不稳定极易崩塌。而再度精英化是对于大众媒介的良性引导与规范,是大众媒介的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成熟的标志,能够持续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endprint
2 V型媒介发展规律的关键结点与大众媒介重要变革的对应性
人类传播的进程在传统意义上被划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以及电子传播时代,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不同角度的划分,例如以思维为介质将媒介的进程划分为媒介产品阶段(传播核心为传播者售卖信息而受众为消费端)、媒介终端阶段(传播重心倾倒至受众,信息为受众生产)、产品媒介阶段(一种全新的媒介品种)等[1]。在此将大众媒介重要变革与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互为作用的结点总结为三个
大类。
2.1 大众媒介载体的变革产生的结点:报纸—电子媒介—未知媒介
大众媒介的物质发端即报纸的出现,而报纸的传播以文字发明以及印刷术等技术为基础。只有受到基础教育,识字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报纸的受众。就中国早期的报业新闻史而言,其内容大多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传阅度极低,主要为统治阶级所服务。在我国封建时期,统治阶层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来说,在受众阶层划分中应处于金字塔尖的位置,也就是指精英化群体。报纸产生的早期即伴随着精英文化的雏形。
伴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大众媒介也逐步发展,于20世纪初期出现了广播,揭开了电子媒介传播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大众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在这一阶段,大众媒介的形式更为丰富,于受众中的存在感日益增强,并逐渐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以中国为例,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至2006年我国电视观众总人数达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普及率達85.88%。而我国网民在2008年时已突破2.5亿,跃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一股全民使用大众媒介的风潮。这一时期的大众媒介远离媒介产生初期的精英化独享型,而变为人人皆可用的平民化阶段,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所作出的信息分化、目标受众定位、娱乐化趋势等,都是大众媒介平民化的产物。
未知媒介也可称为超未来媒介,即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媒介视野的扩展所产生出的大众媒介。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为例,这一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而将其利用于大众媒介的实践探索仍然处在萌芽阶段,但同许多新兴技术一样为未知媒介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与契机。未知媒介所带来的受众使用和媒介管理、传播等方面存在许多挑战,对于受传双方而言都是一次大的变革,随之有可能会带来两方的精英化导向。于传播者而言,尽快的对于未知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决定其传播的水准,而对于受传者而言,对于技术的适应以及心理、社会舆论、受教育程度、媒介素养能力等的方面克服与甄别也决定了其接受信息的宽广度。
2.2 大众媒介影响力量变革产生的结点:边缘—依赖—有效使用
从大众媒介的产生至成熟运用,会经历使用边缘化、使用依赖化以及各种素养得以提升以及规范后的有效使用。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某一大众媒介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显现于整个大众媒介发展历程之中。
就某一大众媒介的发展过程以报纸为例。报纸的产生初期,是小众的阅读工具,是知识分子、政治官员以及少量社会精英的接收传达信息的媒介,是处于边缘化的信息交流载体。不能被大多数群体所注意,同时非精英化的普通群众在当时也极度缺乏接受信息传播的条件(不识字、接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差等)。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思潮的变革,人民意识及主动性的觉醒,普遍群体都有了想要了解信息的冲动,报纸得到大的发展,并在工业革命后一度成为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传播媒介,受众对其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近年来,报业的发展岌岌可危,发行量与阅读量直线下滑。据世纪华文全国报刊发行监测数据,2013年我国报业发行市场环比下降2.16%,同比下降10.83%,2014年、2015年发行跌幅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正是这样的冲击与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报业进行转型,与网络、手机等进行媒介融合,陆续推出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寻求新的契机与发展,同时发挥自己深度理性阅读的优势,减少信息污染与糟粕,从而再次获取目标受众,得到受众的有效使用。
2.3 大众媒介层次变革产生的结点:维度变革—同轨变革—维度变革
这里的3个变革结点可具象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未知媒介的产生。还可以说其对应着V型大众媒介发展的3个阶段。维度变革的早期适应者为精英阶层,而同轨变革则易引发平民的普遍关注与适应。
从通过口语、图画、肢体等符号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到文字呈现于纸张以报纸作为载体进行新闻等的传播即是一种维度上的变革。报纸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赋予信息以留存性与共享性,使传播方式不再仅限于人际间传播,传播范围得以质的突破。
广播电视互网络的产生在大众传播史上也具有其重要的作用,而将其规定为同轨变革并不是否定其积极影响,而是从质化变革的角度去分析。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及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电子技术于大众媒介上运用的进一步加深,虽然电子媒介的出现将传播的范围和质量等进一步加大,但只是一个同轨的变革。
未知媒介,将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变革所推动的产物。其一定还会包含人类视野及思维的扩展。原有的传播模式、传播理念等都会得以全新的阐释及演绎。
3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具有的特性
3.1 对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周期性解读
3.1.1 概述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具有其周期性,即在一定长的一段时期内,其发展变化呈现一个从精英化至平民化再度精英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生及变化存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在的结点。这种周期性既体现于整个大众媒介发展史之中,又表现在某一大众媒介之中。
于整个大众媒介发展史而言,对于大众媒介的利用呈现出一般使用到广泛使用再到专业化使用,在传播学中可用EPS cycle来解释,E指的是elite即上流精英社会,P指的是popular即大众流行化,S指的是special即专门化。"EPS cycle体现出媒介的一个发展脉络:亲身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分众窄播媒介—为个人媒介—电子人际互动传播endprint
媒介。
于某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其使用与发展也存在周期性。拿报纸为例。其作为大众媒介的发端,在其他大众媒介未产生发展之前,享有绝对的受众地位与传播信息权利,但大众媒介的丰富及发展,严酷的竞争以及自身不可回避的劣势使其传播与发展面临寒冬,而当下的媒介融合又使其找到合理的出路和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之中,报纸由精英位置滑落至大众平民位置甚至低于平民普遍预期,这引起了报纸行业的反思,利用技术变革以及自身优势重塑,从而能够重新回归精英位置。
3.1.2 意义
通过对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周期性的解读,可以知道大众媒介的发展与社会及技术变革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的周期中,大众媒介不可能是停滞不前的,是时刻变革与发展的,与媒介周围的环境与因素密切相关联。
传播者不应忽略大众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问题,应积极探寻其规律并为媒介的变革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适应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共存。
3.2 对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循环性解读
3.2.1 概述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同时存在循环性,由大众媒介发展周期循环组成即前一周期的终点成为下一周期产生的起点,也就是某一周期的再度精英化阶段会成为下一周期的早期精英化阶段,这两者间的过渡伴随着社会环境以及技术上的划时代性的变革,其前提应放于相对较广的时空视阈下展开。
这种循环性的解读仅限于大众媒介总的发展规律,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间才可得以体现。不可将循环性的研究对象设置为某一大众媒介去进行探讨,单看某一媒介的发展历程本身就存在短暂性的特点,大众媒介不等同于符号语言,口语、文字等的产生和更迭不意味着原有符号的消亡,但媒介不具有永恒性。
3.2.2 意义
对于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循环性的解读有助于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把握其规律与方向,也为大众媒介的未来发展树立信心,以对大众媒介发展未来的乐观积极态度为基准,从而促进大众媒介产生良态循环。
这种循环建立信息传播的每一环节的推动中。在控制分析上,传播者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本着对受众及信息的负责态度进行传播。在内容分析上,更加有效的进行分层传播,提升对传播内容的精良处理。在媒介控制上,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传播感受,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媒介竞争力。在受众分析上,大众媒介的日益变革提供更为多样及多元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受众既为接受端同时也为反馈端,在面临大众媒介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相应素养,以便适应大众媒介变革的速度,同时发挥好作为受众的反馈能力。在效果分析上,即传播有所意义,不仅追求产生效果,还应重视效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减弱其消极方面的影响。
3.3 对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自净性解读
3.3.1 概述
自净(self-purification),在通史领域指通过自然作用而净化,指受到污染的物体经本身的作用达到净化或无害化的现象。应用于传播学的领域,指的是大众媒介在发展过程中的对自身问题的自我反思与处理,这种大众媒介的自净性是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生成,是媒介传播意识主动与自觉的标志。
大众媒介的自净性在当下学术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以网络自媒体人借助于微博平台,自发的转载印证辨别留言真伪进行辟谣为例。这一功能体现了网络自媒体人对信息权利的觉醒与反省,也体现出网络媒介乱相终结的一大趋势。但从目前而言,网络媒体的自净化功能还并不成熟,自净化功能下的主体网民的不稳定性突出,关于网络媒介信息流畅的政策法律还未明确,各方面对于自净化功能的研究还尚停留于
表面。
3.3.2 意义
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自净性包含有自发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几个方面。自净性也可以说是大众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再次促进大众媒介的变革。
大众媒介的自净功能虽处于朦胧期且各方面仍不够成熟,但可看到其为大众媒介发展所带来的前景,也与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中的再度精英化形成对应与相互支撑。
4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价值
4.1 积极作用
对于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主要以其发展变革历程中的诸多结点以及其所具备的特性方面来展开。这个规律是对大众媒介发展情况的概述以及对未来大众媒介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猜想。主要以对大众媒介发展持乐觀态度的媒介环境学派为依托,以整个大众媒介发展历史为视角,所提出的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其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对大众媒介的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探寻,在宏观上展现为将大众媒介看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其重大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其发展产生的作用。在微观方面,单独就某一大众媒体而言,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同样也具有适用性。
第二点,从引起其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与主体特性两方面,综合考量其变化规律。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变革、技术革新等,将其与大众媒介的变革进行结点化的对应处理,证实其相关性及相互影响。同时研究大众媒介本身的组成元素及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而从主客两方全面进行分析阐述。
第三点,依托于麦克卢汉等对大众媒介呈肯定乐观态度的观点,以此为依托基础之一,作出假象与推测。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助于树立起传播者以及受众等的对大众媒介发展未来的信心。也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界以及业界对大众媒介良性循环以及良好生存的探讨和意见主张的提出与
争论。
4.2 有待进一步论证完善
V型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提出在一定程度探讨了大众媒介发展规律,同时具有其积极作用,但仍然不可避免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矛盾,并不能称之为完全符合大众媒介发展规律的完美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学术以及实践的论证与历练。
在学术讨论上,不可忽略在大众媒介发展历史上的娱乐至死、文化工业、机械复制等现象和理论的提出及依据,进一步完善大众媒介发展的规律,以求得大众媒介能够更好的承担起自身的传播使命。
在传播实践,与现实发展相结合,应对当下的传播现况,构建一个基于传播者、受众、传媒组织和政府的四源一体的传播责任系统,传播责任有两个维度:规范维度和美德维度,只有两个维度的传播责任相辅相成才能塑造具有责任精神的传播者,为传播者提供一个道德责任养成的良好环境,是实现责任传播的有效途径。
5 结论
大众媒介的发展及变革存在其独有的规律性,值得去探讨与思考。在掌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助于传媒人传播水准的提升以及传播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中国新媒体传播和互联网社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畅榕,左晶,王海兰.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刘宏.媒介发展的三个阶段[J].青年记者,2012(22):31-33.
[4]贺琛,曹刚.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