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王海滔 张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大城市的宜居性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经济、环境、居住、交通、城市安全、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解决对策,明确了大城市宜居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大城市;宜居
1、引言:《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指出:“人类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更加注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憧憬每个人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人居环境的建设自此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2、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起源
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首次提出人类聚居学概念。道氏认为人类聚居由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撑网络五要素组成,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
在道氏“人类聚居学”基础上,吴良镛先生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学科重点研究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为研究目标。
3、大城市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3.1、大城市发展的必然性
根据道氏的人类聚居单元划分,大城市人口数量范围为150万1000万。根据我国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人口达到100万-500万的城市为大城市,因而本文所指大城市为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的城市。
在工业革命后,城市飞速发展,大城市更是以几何倍数增长,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规划、政策,采取种种对策,力图扭转大城市的发展,但都无法改变这一趋势,因此大城市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3.1.1、人口集聚方面,大城市人口集聚多
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导致了大城市人口向高密度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三线以上城市)数量达到126个,其中三线城市人口密度多达400人/平方公里,上海的人口密度已达到3833.7人/平方公里,而深圳更是高达5314.5人/平方公里。如此高强度的人口聚集,不仅推动了大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城市的吸引力,逐步向大城市化趋势发展。同时,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有助于降低各层级人才的培养成本,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保持人文的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珠玑镇旅游资源季节性的束缚
珠玑巷和梅关古道作为珠玑镇两个最重要的旅游景区,其吸引游客量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在旅游淡季时,客源的不足会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收入、景区景观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
(3)珠玑镇旅游服务体制的不足
珠玑镇现在的旅游服务人员主要为本地居民,没有大量外来投资产业者入住。由表可以清楚看出,与广东省较发达地区相比,珠玑镇服务业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学历偏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珠玑镇服务业人才匮乏、整体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状况。
4珠玑镇旅游城镇化对策
基于珠玑镇旅游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类似地区发展的经验,分析得出影响珠玑镇旅游业的重要因素为旅游宣传、旅游主题、运营机制。
4.1完善旅游规划编制
珠玑镇已编制了《南雄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旅游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珠玑的旅游发展。该规划偏重物质空间的落实,缺少对整个珠玑镇土地功能利用的规划定位。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把整个珠玑镇作为一个旅游名镇整体规划。
4.2增加就业岗位
创新旅游模式,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周围乡村的农民来镇区就业,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住在镇区的居民能共享到公服设施,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4.3创新多元化发展模式
串联起珠玑古巷和梅岭景区旅游路线,串联起珠玑镇的各个旅游资源。珠玑镇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将其串联起来打包出售,延长游客在珠玑呆的时间,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在珠玑消费,促进珠玑餐饮业和住宿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4.4突出城镇的景观功能
在珠玑镇旅游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注重城镇机关功能,要在镇区总体建设中保持珠玑特色,包括镇区主体色调、建筑式样、标志性建筑,尽量体现珠玑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打造景观协调的历史文化名镇。
5欠发达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自身条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资金、交通等外部因素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关键还是当地政府的创新管理模式,企业营销手段等主观因素。
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旅游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发展旅游业,致力于如何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并充分利用旅游业来带动整个城镇人口、土地、产业结构的转变。
3.1.2、经济发展方面,大城市经济效益好
在组织生产、集聚发展要素方面,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国家建设和市场发展需求,大城市可以灵活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产品类型;统筹安排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协调企业分工,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能源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目标。这些无可替代的优势,都使得大城市逐渐成为各大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3.1.3、土地利用方面,大城市土地集约度高
在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度方面,大城市起着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至2014年,按人均占有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计算,我国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人均占地约为1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两倍,现有建制镇是大城市的3倍以上。對比分析可知,我国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占地现象严重,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下。endprint
3.1.4、基础设施方面,大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率高
大城市具有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完善且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相比于小城市和建制镇而言,大城市设施投入的回报率较高。通常城市的规模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人均消耗费用成反比,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但边际成本相对较低。大城市人口众多,可以降低设施的使用成本,同时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而小城市由于经济规模较小,难以征程高成本的设施建设,因此市政设施的投入以政府补贴为主。
3.1.5、环境保护方面,大城市便于集中处理废弃物
在集中处理废弃物,注重环境保护方面,大城市占有绝对优势。大城市土地利用几种,产生的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也相对集中,继而便于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有利于环境保护;而小城市、建制镇由于建设用地分散,其污染物相对分散,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更有甚者,村镇企业严重缺乏环保意识,将工业生产的“三废”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3.2、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但城市的宜居问题却愈发严重。步行街道被纵横交错的大尺度交通网络取代,宜人的街区被高楼大厦取代,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场所安全感日益丧失。城市人口暴增,各种自然资源濒临极限,各种污染、交通拥挤、就业缺乏、住宅贫富分化、社会犯罪率增加以及“城中村”等成为大城市问题的表症,大城市的宜居性面临极大挑战。
4、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大城市宜居建设对策
4.1、以人为本,促进公众参与城市建设
公众参与充分体现公众的需求,包括对多样化、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追求,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环节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公众参与是引导大城市宜居建设的有效途径,可尝试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如采取跟踪调研、及时反馈、定期评估、调整修编等方法,提高各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有助于平衡和协调政府、群众、企业及其他受益者的关系。
4.2、产业发达,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大力推动城市经济的高效发展,有助于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充足等,为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奠定基础。大城市应具备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保证良好人居环境的持续营造。为提高目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创新政策机制,设计并出台多样的政策体系,充分引进外资;同时,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培养扩大传统产业规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引入新兴产业,通过增强高科技研发比例,提高城市创新力,为城市提供不竭的永续发展动力。
4.3、环境优美,积极营造生态空间
拥有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宜居城市的直观表现,体现在国内外大量的生态城市建设。国内需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和设计景观,提取丰富的设计元素,创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空间,营造舒适、美观、宜人的城市氛围。
4.4、人人有房,努力创造宜居之所
大城市宜居建设的基本前提是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住房建设管理经验成为国际公认的典范。国内宜居城市可借鉴此经验,由政府作为保障住房的主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保障居民有买房的购买力,同时必须满足居民生活和久居的需求,注重居住品质,重点推进社区安全、绿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兼顾弱势群体。
4.5、出行便捷,建立高效交通系统
出行便捷是大城市宜居建设的基础,必然选择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城市宜居建设中交通应是友好而高效的。一方面,加强交通系统管理,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系統,即建立由人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共同组成的一体化道路网络。
4.6、保障安全,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保障居民安全是大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宜居城市的安全性建设,不仅要求大城市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资源供给、市民健康及政府绩效等方面保持平衡,并且在面对大的自然灾害、经济与社会可能发生的异常或突发事件具有良好的抵御调节能力。目前国内对城市安全重视不够,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体系。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城市安全建设。结语:亚里斯多德曾说:“为了生活人们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留在了城市”。大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抵制大城市的发展,而是应该积极改善大城市的人居环境,努力创造宜居大城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