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滩”对症下药治贫困

2017-11-04 07:20宁小倩
当代党员 2017年20期
关键词:金溪第一书记长春

宁小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而在黔江区金溪镇,土地大多是“鸡窝地”“巴掌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

金溪镇也被当地人戏称为“筲箕滩”,因其地形呈“筲箕”形状,山地、深丘居多,保水保肥差,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

全镇8个村,其中贫困村就有6个,虽然距离城区不远,但因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农业产业匮乏、道路交通设施不足、农民增收渠道较窄,被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又到桂花飘香时节,秋高气爽。

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打破了金溪镇以往的宁静,让这里变得热闹非凡,生机盎然。

排头兵——“第一书记”走家串户忙调研

9月13日上午,金溪镇政府会议室里人声鼎沸。

长春村的村干部围坐在一起,每人手拿一份长春村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宣传资料,正在讨论动员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事情。

“要让村民真正理解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目的,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金溪镇长春村“第一书记”田杰对村干部强调。

不知不觉,会议结束已是午饭时分。田杰在食堂匆匆吃完饭,便拿上笔记本,与村干部一道进村,向村民宣传讲解跟专业合作社有关的政策和事宜。

32岁的田杰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年轻干部,也是金溪镇6名“第一书记”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自幼在农村长大的田杰,对脱贫工作其实并不陌生。在他看来,脱贫重在“造血”,而不是“输血”,一定要增强村民的内生动力,教育和引导村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来到金溪镇十多天,田杰已做了大量工作——结合当地情况拟定调研提纲,找村“两委”详细了解村情民情,和副镇长商量脱贫项目……

山高路险,坡陡弯急。经过一路颠簸,田杰一行把车停在排山路一旁,爬坡上坎来到长春村村民彭保林家里。

彭保林长期在成都的建筑工地上做临时工,而他46岁的妻子陈琼在家养蚕。每年他家能养上七八张蚕,年收入约五六万元。大女儿在城里读职校,小女儿读初中,一家人的负担并不算重。

然而,陈琼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养蚕虽然见效快,但相当费事,再加上陈琼的痛风日益严重,让她右手常常疼痛难忍。

田杰得知陈琼的病情后,立马掏出手机,给重医附一院的同事发微信,询问应该开什么药。同行的镇干部给陈琼介绍说,田杰是来自主城区医院的“第一书记”,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他。

“哎哟,我们真是有福气呢!以后有个病痛,就可以问身边的书记了。”陈琼笑呵呵地说。

“如果让你加入合作社,愿意不?这样你也轻松些!”田杰一边给陈琼写下药品的名字,一边问她。

“可以是可以,关键是要找个能干的社长才行!”陈琼和这位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聊了起来。

拜访完彭保林一家,田杰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家。当天,他要和村干部走完长春村四组所有的农户。

帮带培养村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政策,为民办事……

田杰这个“第一书记”,就这样一头扎进金溪镇,走进村民心里。

跟田杰一样,市卫生计生委扶贫集团金溪镇驻乡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市直机关和部门的精兵强将,他们正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参谋家——农业专家“把脉问诊”开“药方”

除了“第一书记”,在金溪镇忙碌的人群里,还有来自市农委产业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的专家们。

为了全面摸清金溪镇的底细和实情,指导组连续几天深入金溪镇各个村组,走访农户,调查研究。

在平溪村,专家们查看整个环境后,感慨地说,这里的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差——通组道路崎岖不平、坡度极大,整个村746人,可只有几十位老弱病残留在家里。

“我们这里土质不好,尽是沙壤土,种的庄稼都要比其他地方差些。”说起当地的自然条件,金溪镇清水村五组贫困户邓明成似乎有满腹苦水。

恶劣的自然环境,犹如“顽疾”一样,阻碍着金溪镇的产业发展,这也考验着专家们“把脉问诊”的智慧和能力。

“金溪镇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土层较薄、水肥保持较差,不适宜发展叶类蔬菜。”经过一番调研,专家们否定了叶类蔬菜种植。

种蔬菜不行,那养殖生猪可行吗?

规模化养殖生猪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作保障,然而,金溪镇虽然名为“金溪”,却严重缺水。

前些年,金溪镇种植的红心猕猴桃果肉甜美丰满,大受市场欢迎。然而,好景不长,猕猴桃后来患上了溃疡病,结果不了了之。

專家们在准确掌握了金溪镇的土质状况、水肥情况、劳力结构、发展基础以及农户意愿等实情后,为金溪镇产业发展开出了几剂“药方”:种植蔬菜,建议适度种植辣椒和地牯牛,因其对水分要求低;种植水果,可选择种植脆红李,因为金溪镇的海拔高度适合种植脆红李;规模养殖生猪行不通,可适度养殖山羊。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仗”。结合农业专家的意见,金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加快产业培育发展的具体做法:一是改良稳定已有的猕猴桃,对有溃疡病的猕猴桃逐年用翠香、金艳品种替换;二是在望岭村、居委村、长春村沿线发展蜂糖李、脆红李、青脆李等林果业;三是发展蚕桑业;四是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基地。

由此,全镇的产业扶贫规划更为精准,以期做到每个村(居)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助攻手——镇里能人“瞄准商机”返乡创业

蜿蜒的道路旁,矗立着一栋两层楼房。楼房的旁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停车库,里面停着一辆白色的越野车。

楼房大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格外醒目:“好生意四季红火,大财源八方涌进。”

这是长春村村民彭前勇的家。走进家里一看,电视、沙发一应俱全,地面还贴有瓷砖。

彭前勇是长春村出了名的能人。之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靠着勤劳的双手,让一家人过上村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我现在不打算外出务工了,一来年纪大了,干重活身体吃不消;二来家乡现在是八方来支援,在家同样能创业。”彭前勇坐在沙发上,一边说一边指了指外面停着的越野车。

原来,一年前,彭前勇就回到家乡,做起了赶场卖货的买卖。金溪镇哪个村赶场,他和妻子就开上刚买不久的越野车,拉上满车的水果和日常用品,穿山越岭前去赶场。

长年在外打工,让彭前勇比其他村民更具有商业意识。金溪镇由原平溪乡、金溪乡两个乡撤乡并镇而成,共有村民5000多户,人数不少。而金溪镇山高路远,村民购买商品极为不便。彭前勇从中看到了商机。每到一个村,他就把商品集中放置在固定的地点,村民们闻风而至,前来购买。一个月算下来,能挣个七八千元。

用彭前勇的话说,他干的买卖就相当于是一个“移动小卖部”。

彭前勇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金溪镇里。随着金溪镇脆红李、食用菌等农产品的推出,他还打算以参股的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销往黔江城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以后我不光做村里的生意,我还要做城里人的生意,这也是在帮助乡亲们呢!”彭前勇望着家门口已硬化好的道路,自信满满地说。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金溪镇正在吸引更多像彭前勇这样的村民返乡创业。

随着金溪镇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正形成一股合力,日渐改变着“筲箕滩”的面貌,相信要不了多久,“筲箕滩”就会变成金滩银滩。

猜你喜欢
金溪第一书记长春
我的第一书记
清官戴金溪
初夏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印语长春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嘉陵江金溪航电枢纽大坝钢筋计监测资料分析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