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意义及实践

2017-11-03 17:02张贺孙铭薇刘小山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张贺++孙铭薇++刘小山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方式弊端不断显现出来,关于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环境下从各级教育部门到高等院校,从教育管理者到高校教师都在不断寻找推行实施新的政策和方法。近些年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成效为本”教育理念可以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质量控制平台,是多样化和高质量得到有机统一,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的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成效为本教育理念 教学改革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8(c)-0217-03

“成效为本”(Outcome-based Teachingand Learning,OBTL)教学理论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至9 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相继推广该教学理念。“成效为本”教学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习成果的理念,这种理念并非强调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强调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什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以预设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指标,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达到预期目标[1]。“成效为本”教学理念是一种在改革基于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期望,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活动和学业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促进教学从重视“教”到“学”的转变,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最终以培养富有活力、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为目标。

1 “成效为本”教学理念契合当代高等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多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应教给学生的是:永久学习的能力、可转移的学习能力、独立的学习能力和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有深厚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论原则脉络、知道如何整合运用这些知识、掌握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进度。其中,第一种能力是学生自己可以建立的,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被削减,其余则急需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们所期待的教学方式较为多样化,但总体更倾向于在课堂内外对于知识进行实践,并与老师有更多交流;对于专业课程,学生们是希望得到老师更为全面精深的指导,对于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把握。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中思路清楚、内容连贯地授课,讲解知识点时能够多举实例、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将其解析。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比如阅读技巧、时间管理、如何提问并寻求答案等。作业和学业评估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两个关键环节,通过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成效[2]。“成效为本”教学理念十分契合当代高等教育这些需求。

高等教育如今回归“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模式,“成效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要总想着“我想要怎么讲”,而应着重考虑到底“学到了什么”。在教学中设置太多的限制和“标准答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面对无限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和发挥,引导他们自己探索无限的可能。“成效为本”教学理念可以帮助高等教育实现这一目标。

2 香港高校“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操作模式及成果

近些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到高等院校,从教育管理者到高校教师都在不断寻找推行实施新的政策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困境。其重要原因为我国教育改革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手段,一直处于探索和尝试中。相较而言近些年来同国内发展时间相近的香港高等教育实现的快速发展,获得有目共睹的成就,数所大学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业,这与香港高校采取“成效为本”教学模式密不可分。这为我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启示,他们的经验和成果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3]。

香港地区“成效为本”教学模式从2005年开始,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政府支持的高校中全面推行,鼓励各学院制定不同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贴近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法,毕业生能否达到预设目标则是评估办学成败的依据。在“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下,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与高校共同合作,以提供优质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为主题来协助高校教师完成学科教学质控,通过教学培训,与教学人员合作完成教学研究课题、交流成果,和教学研究四个方面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在教学研究和学能提升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有关“成效为本”教学的教育理论,并指出了三个实践要点:(1)以学生学习成效的质量为核心;(2)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3)需要配合政策改革,从教学、课程、专业等多层面推进。

如香港中文大学采用的“成效为本”教学四元模式包括:(1)确定学生理想的学习成效;(2)在课程、教学、专业层面配合学习成效进行设计;(3)进行“成效”评估、搜集数据;(4)利用成果评估数据进行改善。由此可见,该四元模式的两个中心即是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保证”。针对该四元模式,在确定理想学习成效方面,教师所确定的课程学习成效需与专业和大学的整体学习成效相符合,强调学生的能力达成而非知识获取;专业的学习成效需由专业教师团队(而非领导个人)来确定,通过专业课程地图(CurriculumMap)确保专业的理想学习成效通过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得以体现。在设计课程、教学、学业评价方面,教师需注意采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的,有利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的评价方法。在“成效”评估方面,应理清课程成绩评估(针对学生个体)和学习成效评估(针对学生群体)是两个不同概念,需从大学、专业、课程等三個层次同时着手,构建出关于学习成效的评估框架。同时须意识到,学习成果评估的核心并非仅是形成一个评估报告,而是要利用评估结果来改善和保障教学质量,以此衔接四元模式的各环节,形成一个闭环。

在实施“成效为本”的教学改革时,首先全校应协同配合,从大学、专业、课程等层面分层次实现;其次应注意这一改革涉及思想范式的改变,具有复杂性,宜采用试点方式逐步推开;最后需要在政策措施和教师工作量上予以支持。(1)不同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成效标准,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时,需自己制定结合专业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成效基准,并为此提供证明;(2)需在学校的宏观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设计,通过整体机制改革,落实“成效为本”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发学生学术志趣;(3)在“成效为本”教学的理念下,学校和教师需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体验中,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4)教师的教学发展对落实成效“为本教学”非常关键,学校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影响并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endprint

3 “成效为本”教学模式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意义及实践方式

现代医学教育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医学教育改革顺应时代的变迁,课程模式经历了从学科为中心到器官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整合,当前又进一步提出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医学教育者同时在不断思考,如何建立优化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成就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令未来的医生同时拥有卓越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同时进行更深入实践,通过全新的课程设计和评估,充分利用各种医学教育资源及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如何在各种模式创新下做好医学教育质量的保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成效为本”教学理念医学教育可以实现设置基于系统的多学科整合模块课程;为提高教学成效,以周为单位,实现设置周目标、周主题和周教学单元,完成一个基于之“成效”目标之下,系统的模块教学;二是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自导学习、信息能力、行医之道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三是结合评价体系的全面改革,實施“生评师、师评生、生评生、自评和生评组”的多元评估,强化表现评价与反馈。面对这些模式创新实践,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十分重要,应建立一个闭环结构对专业和课程质量进行持续改良。该教学模式可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实践中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着重临床能力这一核心成效,重视论文应用导向。这一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体现了医教协同,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随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在多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也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教师对实验教学培养目标的理解、对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学生对实验课程的认知等,都影响着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成效[5-6]。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特别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基于实验,掌握独立构建知识的能力。目前的学生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要做误差分析,但常常是泛泛而谈;对于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实验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少有思考。而实验教学教师没有时间/机会向学生解释仪器的工作原理;对于学生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错误,教师目前所做的还不够。对此在教学中引入“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开设常态化的教师答疑和讨论班,并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实验和科研实践,应引导学生学会在未知领域提出问题,成为主动学习者,通过学习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并养成良好品德。如北京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具有“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特点,分为基础实验、中级实验和综合实验(科研实践)三类:(1)基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从中学习获取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推出合理结论,而不强调“正确答案”。在教学方法上,引入课堂讨论、大作业(除了实验报告以外的有限次数的作业)、总结和自我反思(主讲教师、助教、学生三方)、实验室开放等环节;(2)中级实验:采用根据参考文献独立设计实验,灵活应用实验技术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科研实践:以高水平科研带动创新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采用多元化渠道实施,包括为低年级本科生开放教学实验室,为高年级综合化学实验课增加研究型实验,以及多种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

关于现代医学及医学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所需要面对的三个问题:面对理论知识体系的飞速发展,如何兼顾经典和前沿?面对实验技术手段的推成出新,实验条件过于滞后和盲目追求先进设备都不可取,如何平衡?教学目标与时俱进,如何改革实验教学,使之与科学研究接轨,为创新人才培养铺路?为此,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及时更新,应该以“成效为本”教学理念下从单纯的实验技术体验和知识概念求证转变为领悟理论体系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索。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实现:(1)教材讲义的编写和实验体系的编排,需凸显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2)实验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践,需贯穿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强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实践技能;(3)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需以科学创新、思想独立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成效为本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以英国敦提大学医学院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7):67-69.

[2] 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 09(10):16-19.

[3] 陈卓武,揭晓.香港高校“成效为本”的教学改革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6 (10):48-51.

[4] 劳传君,黄昌盛,冯悦,等.医学教育考试模式转变的思考和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1):74-76.

[5] 张明昊.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2):3-4,7.

[6] 张蕾,王琴,张莉,等.专业特色突出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解剖科学进展,2017(2):220-2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狮 推动中美医学教育交流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