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孩子

2017-11-03 18:51王雁林
视野 2017年19期
关键词:门楣时说球星

王雁林

即便已经解放几十年了,但对孩子要“光宗耀祖”“光大门楣”的想法还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超过自己,至少别比自己差。

为了这样一个宏大目标,几乎所有家庭都殚精竭虑,无所不能。从胎教到早教,从课内到课外,就好像给了孩子这些,未来的成就和现在的投入必然成正比似的。但你们这么做时,考虑过“寒门出贵子”这样古训的感受吗?

朋友在写一篇关于学区房的稿子时说了一句:不是孩子要赢,而是家长怕输。

我觉得,这才是一针见血地点到了问题关键:孩子未来会怎样真的比一个俩人的创业公司更难判断,而家长们现在疯了一样为孩子付出、投入说到底是怕自己输,和孩子的未来,真的关系不大。

而家长的“怕输”到底怕输什么呢?

理智的家长其实都明白上头说的道理,并不觉得现在所付出的一切真的能够让孩子成龙成凤成名成家,但家长们依然不惜代价去逃避的那个“怕”,大约就是——孩子长大要是不如自己,则是自己一生所有失败的集合吧?

孩子有没有光宗耀祖、光大门楣、超越祖先的义务?

我觉得是没有的。就像我们小时候被逼着学习、考试时难免脑子里会对父母产生质疑:你们都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为什么要逼着我去实现?

大人们总是在想着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但似乎很少自省——我是否成为了自己喜欢的人?假如我们自己都没有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自己喜欢的人,怎么能保证我们想象当中要把孩子培养成的那个人,就是他想成为的人,拥有他喜欢的生活呢?孩子真的喜欢我们为他们设计的一生吗?

有人会说,我们这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

不不不!这个世界有太多看上去一样的事情,但在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就像“我们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看上去几乎所有父母在干的事儿都一样,尽可能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他们,但是有的人所谓的“好”,就是给你最好的条件,你听我的;而有的人的“好”,却是给你最好的条件,你有更多的选择。

美国的NBA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最赚钱的联盟,于是能够进入这个联盟打球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哪怕是签一个底薪,那也是一年一百多万美元。所以,对于很多老球星来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联盟,是天经地义而且属于子承父业、光大门楣的事儿。

事实上,现在的超级球星如库里、汤普森都是“N”二代。

八十年代的NBA有位超级球星——“魔术师”约翰逊,在科比之前的湖人王朝便是在他手里建立的。他有个儿子“小约翰逊”,不仅不是运动员,甚至都不像“男人”——他出柜了,在美国参加真人秀,现在是个时尚KOL。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走出父亲的阴影很重要。我父亲的成就太伟大了,无论是在篮球领域或者是在商业领域,但我很高兴我能够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而对于这个出席派对或者宴会时,常常浓妆艳抹,并穿上出位的服装的同性恋儿子,约翰逊和妻子一开始都不能接受。

约翰逊的太太在接受采访时说: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埃尔文(约翰逊)一开始并不理解,当时我也不能接受。但我只是知道我们需要让孩子过得幸福。时间会慢慢流逝,但对他的爱永远不会变。

而约翰逊则说,他和儿子在一次深谈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得不接受我的儿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做自己会让他幸福,所以我不该去评判他。我是他的父亲,我要第一个对他说:‘我爱你。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我能帮你做些什么”这句话在中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常常会被另一句话混淆:“我能替你做些什么?”

也许是语言的差异,但在中国大多数时候“帮”和“替”是没有分别的。在孩子放学时,家长“帮”孩子拿书包就等于是“替”他拿书包;在孩子做手工家庭作业时,家长“帮”孩子做手工就等于是“替”他做手工;当孩子参加大扫除时,家长“帮”孩子打扫卫生就等于是“替”他打扫卫生……

这种“替”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后来还会“替”孩子相亲;“替”孩子买房子;“替”孩子带娃……过多的“替”就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的不清楚,彼此侵入对方生活,也就是现在很多“父母皆祸害”的伦理基础。

其实,“帮”和“替”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帮”是你干,我协助;而“替”是我干,你看着。

父母之所以热衷于“替”,不过是害怕孩子不如自己——你達不到,就爸爸来!却不曾考虑到对孩子来说,包办代替的人生必然会是世袭的平庸。

这时,父母们又会轮回到最初的焦虑——孩子那么平庸,不如我了,怎么办?

“孩子不如我,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杞人忧天的伪命题,孩子要怎样才能“如”你呢?你是有皇位要继承,孩子一定要“如”你吗?

中国中产阶级的焦虑来源于每个人都觉得——我只是暂时处于这个阶层。向往更高层,害怕跌回去。于是这种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就是“你不能不如我”、你要光宗耀祖、你要光大门楣的心理动机和实际行动。

上头约翰逊的例子已经很说明了一个问题,无论我们给孩子多么好的条件,他们也不会按照我们设想的道路走完一生。倒是像“魔术师”那样接受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孩子,反而能给他一个更好的生活。这里最重要的是:那个与自己完全不同孩子,并不是不如你,他仅仅是看上去和你不一样而已。

最后要说:对父母而言,“爱”不该成为绑架和裹挟的借口,更该是支持和理解的源泉,无论孩子选择了怎样的路。(如果有人钻牛角尖非说:那孩子违法犯罪也要理解和支持?我只能说:凭这智商,就别要孩子了吧!)

(饶晋艺摘自《北京青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门楣时说球星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刘志杰接受采访时说 汲取奋进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吟翁述怀(新韵)
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嫁个伪“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球星版“乡爱”
“我只是让我的钱为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