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波
[摘要]法国投降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实行自杀政策,深陷孤立无援的境地。英国虽与法国联手,却未能成功制衡德国,被迫退回本岛。当法德两国战事正酣之际,美国却堂而皇之地隔岸观火,苏联更是袖手旁观。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法国贝当政府投降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
[关键词]贝当;法国;英国;德国;投降原因
法国统治阶级施行反动的内外政略,不但国家陷入战争的火坑中,而且削弱了法国的国防力量,使法兰西民族陷入水深火热的深渊。“法人亦深知其目前之失败,咎由自取,尽彼等对于腐败,怠惰之官僚,曾予以容忍与姑息也。”多种原因导致了法国迅速投降的悲局,不能片面归结为某一种原因或者某个政治家的错误。法国投降是多种因素发酵的结果。正如贝当所说:“我们不像二十二年前的强盛,我们的朋友比以前为少,孩子太少了,军备太少了,盟友太少了。这是我们失败的原因。”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战败投降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法国投降的催化剂
比利时投降成为法国投降的催化剂。“一旦地缘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是致命的,特别是一些国家如果不能适应那些突发性的变化,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处境。”法国政府一惯采取仇视苏联的政策,丧失了可靠的盟友,强硬的反苏政策加速法国安全环境的恶化,法国政府如此短视和伤害苏联,不得不自食苦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法国资产阶级的外交政策,也是极端违背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它一手破坏了法苏互助协定,并且用各种方法去反对苏联。它绞杀了西班牙民主共和国。这样它抛弃了、毒害了最可靠的朋友,因此也就是危害了自己。假定法苏互助协定不取消,西班牙民主共和国不失败,法国在这次战争中,决然不至如此孤立,不是很明显吗?”正如莫洛托夫所说“对苏联在欧洲事件中所起作用与势力,过于轻视,此亦为使法国失败之颇堪注意的重大原因也。”处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面包围中的法国的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作为紧邻法国的比利时,不论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还是从地区安全角度考虑,对法国都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性。法国和比利时之间的相互猜忌加速了同盟的破裂。“法国军界对于比利士军的作战情形和比王利奥普尔特的职务,发生了疑惧之心”。比利时投降标志着法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国总理雷诺在广播中称比王的投降为“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的行为。1940年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向德军投降。德国将投降后的比利时树立为法国可以效仿的榜样,对邻国法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效应,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德国报纸赞美比王利奥普尔特的勇敢和独立,他的对于现实的认识和他希望本国避免毫无意义的痛苦的人道精神。”“自从德国占领比利时后,行动在缓和,显示了培养人们的友好意愿的倾向。他们的成功是多么的令人惊奇。被击败,他们的国家被入侵,并且在巨大的破坏景象中愤恨,产生了一种反对法国和英国的盟友的敌对感,特别是英国,对德国占领事实产生的默许接近友好。”法国对比利时的投降主义持批判态度,法比论战升级,法比关系进一步恶化。“特尼斯先生对法国将北部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给比利时人,并补充说,不是比利时的战线被攻破了,而是法国的色当战线。这就是法国,他说,如果事情进展顺利,所有的功劳都归自己;如果事情严重了,就埋怨他们的邻居。”
二、法国投降的根本原因
毫无战争准备是法国投降的根本原因。“一切军事准备的政治目的全在于使别国看到,如果动武会十分危险,从而遏制它们不使用武力。”正如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所说“其中原因,显然不仅在于军事准备不佳,虽然此一原因目前已尽人皆知矣”。与德国相比,法国在技术装备数量和兵力数量、质量上都完全处于劣势之中。1937年德国驻华代表克兰曾说过:“德国军备一九三九年即可完成,英国袛可完成三分之一,法国尚未开始云”。法国的军火库内的武器装备竟然短缺,政府要向美国和英国求援,要求供应武器装备应急。这种奇怪现象本身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法国仓促向德国宣战,给德国侵略法国提供了借口。“是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宣战。‘没有充分的准备,在法国舆论界听起来那是一种客气话。”德军缴获的法国的文件披露“在挪威的行动在4月8日前已经被计划两次,它们没有被执行的唯一原因是他们没有及时准备”。法国国防力量的脆弱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实行倒行逆施的自杀政策。“简单言之,法国之败,是败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整个的政策。这个政策的目的,是维护统治法国的二百家金融寡头的利益,而破坏整个民族与全体人民的利益。法国军事力量的极度脆弱,乃是这种政策的必然结果。”法国政府无所不用其极地破坏国防建设。“达拉第任国防部长将达四年,任内阁总理亦达二年,在这四年中,为了二百家族的独占利益,他曲意逢迎,极尽其剥夺工会权利的能事,而余这些破坏法兰西国防工业的败类,则一任其倒行逆施。”“我空军之重要官员,有百分之九十五,对航空既不发生兴趣,亦缺乏基本之经验。吾人亦不知空军款项如何消减,而空军预算费之漏洞,究在何处,亦惟有上帝知之。”正如希特勒所说:“当贝当上将提出法国投诚之时,渠已毫无可用之武器,其所处境,使任何军人视之,亦难忍受,惟彼习而不专之军略家丘吉尔未能喻此,且或诡称,此非实况。”
三、法国投降的直接原因
军队缺乏军人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不堪一击是法国投降的直接原因。“从军事上讲,一国权力的大小也取决于士兵与武器的数量。”军人数量和军队装备的严重不足,成为法国所面临的最急切的、最关键、最具致命性的问题。“6月5日,法国战役的起点,55个法国师面对的是140个德国师,再加上11个装甲师。”“法国军队的数量比为4:1和5:1,最后一直没有弹药。”“现在很明显,缺乏战争物资对当前的军事形势负主要责任”。“在这个时刻,法国已经几乎没有储备”。“法国军队已经承担了好几天,几乎是单独,德国军队在人员和物资上的压倒性优势。”后备生力军具有在战时增强战争实力的重要作用。“敌军不可能有足够的预备力量来阻止我军的攻势。”在战场准备上,法国的军事组织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后备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与防御作战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法国在武器方面最感缺乏的是飞机和坦克。“据合众社随法军记者的报告,德法空军为四与一之比。据法国军事评论家毛乐阿的报告,德法坦克车亦为四与一之比。因此,雷诺履次向美国伸手,其所求乞的,也就是‘飞机与坦克。”法德空军实力相差悬殊。“雷诺说法国飞机的数量比几乎为10:1”。6月4日,贝当向美驻法大使布列特表示:“飞机已经被证明是这场战争的决定性武器。法国在空中寡不敌众”。在對法战争中,德国使用的策略是用机动部队进攻,大量的坦克师团、机械化步兵和降落伞部队相互配合,在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突破法军的防线,显示出德国法西斯希望用“闪击”击溃法军,迅速胜利地结束法德战争。“法国军队估计德国使用兵力共八十师,其中六十一师为摩托化部队;他们使用的坦克车,估计在二千五百至三千辆,中间许多为七十吨重坦克,法国的平射炮和子弹都深感缺乏。”endprint
四、法国投降的主要原因
拯救战争灾难中的法国人民是法国投降的主要原因。“失去生命是最令人感到恐惧的事,而让更多的民众遭受痛苦是每个政府难以忍受的。”法国政府只有停止战争才能去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法国人民。“英国感觉到让法国恐惧的真正原因是对平民的轰炸。”魏刚坚持停战的理由是德国的战争行动及随后的军事占领会导致法国全境的无政府状态,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魏刚主张停战,因为他仍然有足够的军队防止法国陷入无政府状态。”“由魏刚报告军事局势的危急,他相信已无阻止德国占领法国全境的希望。因之请求停战的问题便发生了。魏刚说,就军事的理由,这是最合宜的一着。他此外多少超出他军事职责的范围以外,主张在他认为已迫在眉睫的社会秩序发生破坏以前,应立刻实现和平。”赖伐尔对促使法国政府留在本土起到关键作用。勒布伦总统大力支持赖伐尔的主张。“时前总理赖伐尔独排众议,力促政府当局留在法国本部,渠集合参众两院议员若干人看见勒白伦总统力陈,一旦法国政府迁至非洲,则千万法国民众,势将陷于德军统治之下,听其予取予求,后患则何堪设想,勒白伦及法国政府当局,甚以为然,且深为动容,决计留在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霸权主义是法国平民受害的根源。法国政府深刻地理解无辜的法国民众对德军的轰炸和死亡的恐惧。“德国飞机大规模轰炸波尔多和沿吉伦特河的码头,用意在于催促波尔多政府从速投降,在一点钟和六点钟两次轟炸中,死者达一百五十人,伤者达三百人”。“首都已经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法国防军正在撤退之中。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巴黎之毁坏。”德国对法国的报复与惩罚不应由法国民众来买单,所以法国政府选择停战的方式来保护法国民众的生命和利益。“法国停战以后,政治与社会生活起了急剧变化。我们先看了巴黎,据小巴黎人报载,该处居民生活和法国各大城市相同,业已逐渐恢复常态”。
五、法国投降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报复英国是法国投降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敌对的社会团体为了获得其认为至关重要的目的时,将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纵观英法关系史,英法两国积怨颇深。“英国和德国比较起来,是法国人的一个更早和更大的世仇。在法国许多省份里,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毁掉中世纪百年战争的纪念碑。当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人虽然很忠诚地和我们一起作战,但在战争之后,两国之间又发生了新的误会。英国害怕法国变得太强大了,因此就以特别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助长德国去扩充军备。”这是法国对英国持有敌意的历史渊源。欧洲危机凸显“英法团结”的裂痕,英法在援助问题上的严重的分歧背后,是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根本利益存在的差异感。英法两国关系的逐渐恶化,贝当坚定了投降的立场。6月5日,法国希望英国提供更多的空中支援的请求遭到拒绝,忍耐到极点的贝当向雷诺惊呼:“很好,除了和平,已经无路可走。如果你不想这样做,你可以交给我”。英国的不顾国际信义的行为为法国停战提供了道义上的口实。英国的目的是为了让法国尽量托住德国,从而消耗敌人力量和为自己赢得时间和空间。“如果英国继续拒绝派遣飞机,我相信这表明了他们决定不再向正在同德国(和潜在的,意大利)艰苦战斗的法国提供更多的意义重大的援助,而是尽可能使法国战斗到底。”英国为共同的事业同法国相比只付出了很小的代价。“现在实际上有一个英国师在法国,英国声称他们不可能派遣更多。”“我无法表达对法国在有史以来最悲惨的环境中的勇气的钦佩。英国一直将他们的四分之三的驱逐机保持在本土。”英国见死不救,法国彻底绝望,法国通过停战报复英国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法政府刻正草拟一正式宣言,痛斥英国对于法国之态度,该宣言主要目的,乃在证明英国对法之军事援助,完全不足,而停战谈判开始以后英政府之态度,令人实难忍受。”法国政府及时而巧妙地利用停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6月4日,贝当在与布列特的私人会谈中痛斥英国。“他补充说这是不公平的,任何法国政府允许英国的完全冷酷无情和自私的行为,同时要求牺牲每个体格健全的法国人。”英国对待援助问题的自私自利的态度对英法同盟关系造成损害。英国舆论界认为“他们不能帮助法国军队,法国军队的情势是毫无希望了;否则他们将会完全牺牲掉而不能保卫英伦三岛了”。法国将英国援军奉为座上宾,但英军骑在法国人的头上作威作福,随意践踏法国人的民族尊严,引起法国人与英国人的真正的冲突,招致法国军民的一致抗议。“《巴黎午报》其中有一篇叙述以下的事实:约有二百个英军兵到巴黎消磨复活节假日。”“你们没有看到这篇新闻在士兵中引起怎样的愤怒。英军统帅部老是试图尽可能把他们的军队安置在远隔前线的地方,同时设法用法国人替他们挡住子弹。英国人在这个战争中死伤最少,他们以主人自命”。“英军统帅部以驰骋于法国人的尸骨血泊上为乐事。”所以,法国政府讥讽英国帮本国同胞出气。“如果没有这个同盟者也许我们会更好一点。英国兵每天得到卅十二个法郎的军饷。而我们前线的法国兵士每天只得到七十五个生丁”。这就是赖伐尔对英国的恨之入骨,实行投降政策的现实渊源。赖伐尔对英国持敌对态度,从他与美国驻法国的临时代办墨菲的会谈中,可见一斑。“私下表示和未作记录,他说他已经宣布过,毫不犹豫地再次说‘他殷切希望英国会被击败。他说法国已经遭受太多损害由于英国的不诚实和伪善。”英法两国间深刻的矛盾,英国的背信弃义、过河拆桥,毫无诚意的援助,极大地加深了法国对英国本已存在的不信任感,离间了法国与英国的关系,促成法国把英国视为打击报复的对象,最后作出投降的决策。“其中的一个基本谈判目标简化为向德国运送任何能够用来反对英国的武器。”
六、法国投降的客观原因
美国和苏联固守中立政策是法国投降的客观原因。“国家必须综合运用一切内部努力和外部联盟等手段来照顾自己。”美国在敏感时刻迅速抽身,欧洲戏剧突变,整个欧洲局势中充当冤大头角色的法国,面临着被盟友和对手同时抛弃的尴尬处境。“美国不期望任何对盟国的有效援助而导致不仅是地位的改变。”面对安全威胁以及出于政治和经济考量,美国干净利落地抽身避祸,无视德军的铁甲洪流闪击欧洲大陆,背后另有内情。欧洲战争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美国借机冻结法国在美资产,导致法国银行系统的震荡,加速法国资本流向美国,达到巩固美元霸权的地位,削弱法国与美国竞争的经济实力。“罗斯福总统下令封锁总数约为十万万元之法国在美资产。”美国没有帮助法国打击德国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德国快速推进部队,根本不给美国援助盟国的机会;其次是罗斯福援助盟国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在总体上受到国内舆论和国会的牵制,事关罗斯福选举的成败;最后,美国自身的武器装备的不足进行大规模援助受到限制。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避免引火烧身。“由于此时不可能知道法国政府最后形成的意愿,我必须依靠你的自由裁量权,假定您将根据美国和人类的最大的利益做出您的决定。”德国的军事实力可以威胁美国的本土安全。美国根本不会为法国从而冒与德国擦抢走火的风险。“另一方面,奥利维拉这次也提出了他的想法,我是熟悉的,德国的军事手臂在这些日子里再次强烈地施展,甚至有可能达到美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可以全力以赴地对付西线的英法。“与法国遥相呼应以牵制德国之苏俄一朝与德国成立协定,因而成了德国的和平的后方,事至如此,则法国在欧陆上面的立足点乃大为动摇。”美国和苏联都极力避免与德国的正面碰撞和冲突,坐山观虎斗,明显符合美国和苏联的利益。美国和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为法国的投降埋下了伏笔。endprint
七、法国投降的重要原因
英国的默许是法国投降的重要原因。“默许这样的行动说不定会使一个国家行为体丧失盟友。”英国的最高目标就是取得戰争的胜利,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惜牺牲一切。英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是英国默许法国投降的现实依据。“国王陛下政府仍然会给他们完全同意,由法国政府询问,确定法国的停战条款”。雷诺在图尔会议上要求英国同意法国的单独媾和。“丘吉尔回答道,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指责。”“6月13日在图尔举行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会议的过程中,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作出如下声明:如果法国被迫放下武器,英国绝不会徒劳无益地反辱相讥。”雷诺向法国内阁所作的报告中曾明确提到“但如果事势逼迫到使法国不得不向德国请求停战,依他们三人的意见,英国决不把过失归之于在苦难之中的同盟;对于使法国违反本意的局势,将予以谅解。”英国甩掉法国这个最沉重的包袱是英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理性务实外交的最好体现。“法兰西败北之后,英则宣传,该国此后可以集中军力,对德国作更有效之抵抗。”5月3日,英国经济政策委员会主要就法国的煤炭需求和这些需求对英国的本身的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英法协调委员会的法国代表要求英国每月提供2000000吨。”“和平时期,法国每月只从英国购买600000吨。”巨大的能源需求反差着实令英国人难堪。“满足法国的额外需求,将意味着国库只能在平均8周之后才得到补充。如果要冒这种风险,要考虑的是如此宝贵的煤最好不要用于其他的出口目的。”英国绝不可能因为对法国进行援助而威胁到自己的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在伦敦政界方面称,英国已同意接受在法国认为必须的任何军事及政治的决定”。
八、法国投降的政治根源
法国政府和军队脱离人民群众是法国投降的政治根源。“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胜负、政权兴亡,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人心向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战争。“中下阶层和农民没有看到实际的目的。没有被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支持的明确界定的和平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法军中,军事心理学家在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努力帮助了统治阶级建设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军队。”因此,法国政府和军队在德军的进攻下孤立无援。从表面上来看,法国的失败是政府和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战略战术理论上出现的问题,但是,细究其深层的根源,却来自于政治上的问题。正如莫洛托夫所说“法国统治阶级不信任人民,乃法国脆弱的严重原因之一,现已昭然若揭。”法国在短短的43天内就失掉整个战争具有必然因素。多党制是法国投降的政治体制的原因。多党制不能适应现代战争中的闪电战的要求。“所以以多党对立的民主政治来应付现代的闪电战争,确感缓不济急,因之若由国防上着眼,一国一党民主集权,殆为至良之政体。”法国政权和军队如此不得人心,必然为法国人民所抛弃。正如莫洛托夫所说“法国统治阶级并不与人民联系,决不依赖人民之支持,反畏惧人民”。“法国今日这种悲剧,完全是代表二百家金融寡头利益的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只顾少数人利益,破坏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结果。它进行了两种战争,一方面反对自己的工人阶级与人民,同时又要反对德国。但离开广大人民,它就没有力量,因此它就不得不失败了。这是法国失败的富有国际历史意义的教训。”
九、法国投降的思想文化根源
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是法国投降的思想文化根源。“文化传统是持久的,影响着今天各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行为。”法兰西民族向来以对自由主义的传统的尊崇而著称。从法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于现状是其理想,对政治和军事漠不关心。法国民众的国家责任意识非常淡薄。其实质就是坚持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曰人民之自由,为神圣不可侵犯之权利,绝不能片刻放弃,即暂时牺牲是向自由以救亡,亦属不可能之事,人民每周工作,不能超过四十小时,至于国家命运之如何,飞机之生产力量如何,敝可置之不理。”自由主义不是灵丹妙药。人权高于国家主权的原则使法国政府的分崩离析或垮台成为一种真实的可能。“名义故在保持个人自由之下,法国国家自由之丧失。在未溃败之前,即已早经注定矣,即以飞机生产一项而论,有一时期法国每月飞机生产量,竟降至三十七架,而德国每月之生产,则谓至一千架。”贝当向记者表示“法国所以战败,悉因物质上不如人,精神上缺乏准备,此其为害所及”。高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投降的深层原因。“他们认识到20世纪法国生活中的严重缺点,政治家中的腐败,自私的共济会的影响,不稳定和群众的享乐倾向,无目标和缺少公共精神。他们确信在1938年秋季,法国已经无法永远承受德国的猛击,它必须要在一段时间内投降以便重新教育人民。”“‘自由、平等、博爱改成了‘勤作、爱国、爱家。”
综上所述,法国投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个国家应当使一切其他利益都服从于国家生存的利益”。法国在北非的继续抵抗纯属主观愿望,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据,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正如维希政府外长保罗·博杜安所说:“我海外之军队,实力薄弱,根本不及一军焉,六月时,法军被德国击溃及包围,我军队除血肉之躯,别无以抵抗进攻之军队,法国本土及其属地,盖均已无法继续作战”。“他们还指出在非洲的继续战斗以及未被控制的舰队的丧失将会使德国报复法国。他们质疑那些家属仍处在纳粹统治下的撤退到非洲的法国军队的士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法国政府迁到北非继续抵抗的政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军事意义。“只有如此,有生命力的法国的象征才能得到维持”。投降成为法国贝当政府保护国家利益的最现实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手段。法军在法兰西战役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法军与德军的战斗伤亡比例关系大致为1:1。“法军战死者仅约六万人、受伤者约三十万人”。“权威方面估计,自四月十日以至法兰西之战役结束,德军死伤共达四十万人。”因此,法兰西抗德战争成为军事史上虽败犹荣的战争。“在晚上贝当总理和魏刚下令海陆空军继续和英国比肩作战,直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意根据荣誉条件而休战时止。”“德国对如此勇敢之对手,所提出的条件或谈判,并不拟予以侮辱的性质。”“为了本身生存,唯有投降的一条路。”投降是法国贝当政府的唯一选择。endprint
[参考文献]
[1]德意法签订停战经过[N].中央日报,1940-11-15(4).
[2]杨意泽.法国崩溃的始末(下)[J].東方杂志,1940,37(24):30-43.
[3]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
[4]社论:法国悲局从何而来[N].新华日报,1940-8-6(1).
[5]莫洛托夫同志报告苏联外交政策[N].新华日报,1940-8-3(3).
[6]杨意泽.法国崩溃的始末(上)[J].东方杂志,1940,37(23):22-35.
[7]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Extension Of The Euporean War,1940,Volume I [B]. 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9:210.
[8](美)汉斯·摩根索.徐昕,郝望,李宝平,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
[9]徐培根.每周专论 国防思想之新趋向 欧战观感之三[N].中央日报,1940-9-2(2).
[10]爱伦堡.法兰西罪人的审判[N].新华日报,1942-3-10(3).
[11]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 1918-1945, Series D(1937-1945), The War Years,June 23- August 31,1940, Volume Ⅹ[B].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57:81.
[12]涤新.法国的国防力为什么这样脆弱?[N].新华日报,1940-7-11(3).
[13]法飞行专家方克谈法空军失败原因[N].中央日报,1940-7-30(3).
[14]希特勒演说(续)[N].中央日报,1940-7-21(3).
[15]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0(In Five Volumes),General and Europe,Volume Ⅱ[B].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7:464.
[16]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t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Ⅲ,France,Belgium and Luxemburg and the Netherlands,January 1940-December 1941,Volume 12 [B].Bethesda: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8:122.
[17](德)古德里安.刘长青,姚建平,李明光,译.古德里安亲历记[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53.
[18]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9.
[19]法政府决定留法境内经过[N].中央日报,1940-7-15(3).
[20]法国停战以后[N].中央日报,1940-9-17(3).
[21](法)安德烈.莫亚洛.葆荃,译.法国是怎样失败的?(七)[N].新华日报,1940-12-26(3).
[22]英法互有不满[N].中央日报,1940-6-26(3).
[23]为自由而独立的法国而奋斗![N].新华日报,1940-8-16(3).
[24](美)肯尼斯·华尔兹.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
[25]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n Policy 1918-1945, Series D(1937-1945), The War Years, March 18- June 22,1940,Volume Ⅸ[B].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56:372.
[26]陶希圣.国际形势的大变化[N].中央日报,1940-6-25(3).
[27](美)莫顿·卡普兰.薄智跃,译.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9.
[28]希特勒演说[N].中央日报,1940-9-6(3).
[29]英国内阁文件,CAB67/6[B].
[30]毛泽东.论持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98.
[31](苏)M·И·季亚琴科H·Ф·费坚科.许宗伍,贾辉彬,温金权,译.军事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56.
[32](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5.
[33]蒲立德演说促美人猛醒[N].中央日报,1940-8-21(3).
[34]贝当称法不拟放弃民主国地位[N].中央日报,1940-8-23(3).
[35]法外长播讲[N].中央日报,1940-8-24(3).
[36]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United kingdom,1940,Volume Ⅲ[B].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9:257.
[37]法军失败原因在采用旧战术[N].中央日报,1940-7-1(3).
[38]预防采取敌对行动[N].中央日报,1940-7-1(3).
[39]华岗.苏联外交史[M].上海:海燕书店,1950: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