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年轻不是“保护伞”

2017-11-03 19:50李莹
大众医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伞心肌病心肺

真实的故事

2017年6月12日上午8时45分左右,一名26岁的年轻男子毫无征兆地在上海地铁9号线列车车厢内晕倒、不省人事,地铁工作人员、民警等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施救,一位学过心肺复苏术的热心市民为其及时进行了胸外按压,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不久,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将该年轻男子送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当患者经急诊绿色通道到达医院抢救室时,已神志不清、面色紫绀,经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开通深静脉通路补液等紧急抢救之后,患者的呼吸、心跳逐步平稳,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接受治疗。进入重症监护室以后,该患者虽然心跳和呼吸已恢复,但仍处于昏迷状态,不停抽搐。为减少心跳骤停后的脑损伤,重症监护室马少林主任决定对其实施以目标体温控制为中心的脑保护治疗方案,将体温控制在36℃,以减轻脑水肿;在呼吸机保持氧气供给的同时,应用药物改善脑代谢、适当镇静、控制抽搐、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次日下午,在经过了30余小时的积极抢救后,患者逐步恢复了意识。经过几天的观察,患者将转入心内科接受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猝死的原因。

无独有偶,2017年2月16日,上海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内一名29岁女白领也突发心跳骤停,经东方医院半个多月的持续抢救和治疗,最终康复出院。身强力壮、平素健康的年轻人为何会突然发生心跳骤停?年轻人该如何远离猝死?听听专家的说法。

健康年轻人,为何突然倒下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于有器質性心脏病的患者。欧美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其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占5%~15%,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这是35岁以下猝死患者的主要病因。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病,也称为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速、短QT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平时无症状,发作时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极高。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成为“流行病”,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低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已屡见不鲜。同时,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加班、缺乏运动、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也使年轻人的健康“危机四伏”。

猝死前,“预警信号”并不明显

心脏性猝死可分为4期,分别是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前驱期是指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部分患者有胸痛、气短、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终末事件期是指从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前的一段时间。由于猝死的原因不同,这一期的临床变现各异。典型表现是突发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若心跳骤停是瞬间发生的,可无任何预兆,患者直接出现意识丧失。部分患者在猝死发生前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内,可出现异常的心电活动,如多形性室早、室速,最终出现室颤,进而发生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后,心脏不能有效收缩,不能把血液泵出,患者无脉搏,测不到血压,表现为意识丧失、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间断、叹息样呼吸,随后出现呼吸停止,皮肤苍白,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心跳骤停后4~6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期。因此,在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筑四道防线,“拦截”心脏性猝死

从目前的数据看,心脏性猝死的院外生存率低于5%,是一种高致死率的急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应当让更多的居民接受专业的心肺复苏培训,并在公共场合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要避免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大家首先应当养成常规体检的好习惯,“三高”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将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脏、血管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饮食,作息规律、不熬夜,坚持参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第三,若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去心内科就诊,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隐患;第四,有晕厥病史或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应咨询医生,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存在离子通道病,离子通道病引起的猝死大多发生于年轻人。心脏骤停幸存者、存在基因突变、经电生理检查证实有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可以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室速、室颤并及时电除颤,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现场抢救,争分夺秒

一旦发现有人发生猝死,应当做到忙而不乱,立即实施抢救。

1.识别心脏骤停

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反应、有无脉搏和呼吸,判断应在10秒钟内完成。若判断患者无反应,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呼救

在不延迟实施心肺复苏的情况下,请周围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寻找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3.初级心肺复苏

也称为初级生命支持(BLS),包括胸外按压、早期除颤、开通气道、人工呼吸。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施救者应该持续实施单纯的胸外按压,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直到参加过培训的施救者赶到,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如果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并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重复实施。

其他施救者应尽快找到AED,并按照提示将电极片固定于患者胸前,打开电源,按照AED的语音指示进行急救。AED会自动识别患者是否存在恶性心律失常,如果需要电复律,AED会语音提示施救者“切勿接触患者,准备进行除颤”。每次除颤后,施救者应该持续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期间AED会完成再次评估,语音提示施救者“切勿接触患者,准备进行除颤”或“请进行心肺复苏”,施救者应按照语音提示持续施救,直至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

4.高级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ALS)是在基础生命支持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包括气管插管、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脉通道并用药、心脏起搏等,由专业医护人员实施。同时也包括后续基础疾病治疗和脏器保护。

特别提醒:心脏性猝死更在预防,大家应有防病于未然的意识。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健康人群应进行常规体检。一旦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应及时就诊。平时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

专家简介

李莹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心律失常的诊治,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三腔起搏器(CRT)的植入。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伞心肌病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被铲除的“保护伞”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为小朋友们撑起“保护伞”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