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和感恩:我们都是地球母亲的守护者

2017-11-03 17:27本刊编辑部
分忧 2017年11期
关键词:厨余志愿者垃圾

本刊编辑部

一个小女孩的发言——

她叫珊文·铃木,是个加拿大小女孩,自己筹钱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在联合国的峰会上做了5分钟的发言。

她说:我们是几个十二三岁的加拿大小孩,我们自己筹钱,旅行了5000里来这儿告诉大人们,我来这儿是为了所有未来的一代又一代。

我来替世界上所有饥饿的小孩讲话,因为他们的哭声没有人听到。

我来替地球上正在死去的数不清的动物讲话,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可去。

我现在不敢出去晒太阳,因为臭氧层有破洞。我害怕呼吸空气,因为我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化学成分。

在我的生命里,我梦想着看见大群的野生动物,看见到处是鸟和蝴蝶的热带丛林,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我的孩子还能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

我只是一个小孩,可是我却知道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这个家庭有50亿人,3000万个物种,我们共享着同样的空气、水和土壤。国界和政府永远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我只是一个小孩,可是我却知道如果所有花在战争上的钱都被用来终止贫穷、找寻环境问题的答案,这个地球会变成多美好的地方!

你们所做的事情,让我在夜晚哭泣。你们说爱我们。我恳请你们,言行一致。谢谢。

那个钟情环保的女子:食物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裘成,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公共政策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食品与农业资深项目主任。可持续农业与食物体系研究者、作家、教育者、实干家。过去7年在美国从事国际食物政策研究,美国可持续农业与食物体系的转型研究,参与美国城市农业、堆肥体系、森林生态农业、社区支持农业、从农场到餐桌等实践。本文根据裘成的演讲编辑整理。

有一天早晨,我在厨房做菜的时候,突然悟到,我喜欢与食物打交道的全过程,种植、收获、烹饪、发酵、堆肥,其实是尊重生命最好的方式。食物的意义远不仅仅在于提供营养,而在于培养和完善人,传播充满爱的能量。

和大家一样,我喜欢吃美味的食物,当食物光彩照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的味蕾碰触,这种感觉很美妙。但是很少人会思考,这些食物从哪里来,它们又要到哪里去。

我现在生活在北京,每天经过楼下的时候,我都会看到一桶一桶的厨余垃圾。每次看到这些厨余垃圾的时候,我都会非常心痛,因为这些厨余垃圾实际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些食物可能来自我并不知道的某个乡村,那里的土壤孕育了它们,然后它们被运送到城市,变成了厨余垃圾,再被送到垃圾填埋场。随后,它们腐烂,放出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威胁着我们的生存,而我们乡村的土壤却变得越来越贫瘠。

如何利用厨余垃圾,这些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呢?过去几年,我在美国华盛顿生活,每次做菜,我都会把厨余垃圾很虔诚地收集起来。因为离我家步行5分钟远就有一个社区花园,在这个城市社区花园里,有华盛顿的城市社区堆肥网络。在这个社区堆肥箱的左边,放着城市里的有机垃圾,比如碎纸片,碎的硬纸板,树叶。我每天都会来这个城市社区花园散步,带上我的厨余垃圾,混合这些城市里的有机垃圾,很开心地喂给这个社区堆肥箱。我不喜欢用塑料袋,每次都是拿着一个装满了废菜叶、果皮的大碗,特别趾高气昂地走到这个社区堆肥箱去。

有一次,有一个路人看到我,对我说:“哇,你这碗菜看起来真好吃。”其实他说的也没错,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不见的微生物,对于这些微生物而言,这些厨余垃圾一定很好吃。做厨余堆肥实际上就是喂养这些微生物宝宝,让它们把我们的厨余垃圾分解,变成养分。

在森林里,所有掉落地面的树叶、树枝、果实,都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养分,重新利用。堆肥实际上就是模拟大自然的物质循环,我们做厨余堆肥,实际上是帮助大自然完成它的闭环,帮助食物,也就是生命,完成它在大自然中本应该有的轮回。

当然,做社区堆肥不是丢了厨余垃圾就完事了。我和华盛顿的居民们组成社区堆肥合作社,做志愿者一起维护这个堆肥,平均每个月翻一次堆肥,这个实际上是城市里你能找到的最好的,又最有意义的健身运动,每次大家都抢着干。

经过短短几个月,这些厨余垃圾就会变成上好的肥料,供给社区花园种菜用。现在华盛顿有上千人参与社区堆肥,每个月就地消化几十吨城市垃圾。而且,当我们意识到厨余做堆肥的价值时,就有企业也加入了进来。比如华盛顿有一家企业,开始来学校、单位、餐厅,还有各种家庭搜集厨余垃圾,收取少量的费用来盈利,然后链接给华盛顿的堆肥体系。

想象一下,我们城市里的每一个厨房,每一个社区花园,每一个堆肥箱,都因为食物而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就地消化城市有机垃圾的生态系统。那样的话,我们的城市该有多美好。类似的社区花园在美国已经遍地开花,在很多大城市都有上百个社区花园,座落在城市的街道、公园、学校里,甚至屋顶上。

居民们不仅可以在社区花园里种菜,做堆肥,那里还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社区花园里与土壤玩耍,与大自然接触。而且一年四季这里的景色都不一样,就在这城市里小小的几十平方米的空间,让我感受到大自然一年四季变化的美丽。华盛顿因为意识到社区花园对城市发展的意义,还在市政府下开设了社区花园项目。去年夏天,我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就会去参加城市社区花园里的各种有意思的课程和活动。

在那里,我学到了如何将剩食,也就是本来会被浪费的食物烹饪和发酵。比如用麦子酿酒后的残渣做成香喷喷的面包,用咖啡渣來养蘑菇,学习辨认植物,保留种子。因为白天都在室内上班,晚上可以去社区花园参加这种活动,其实是我一天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我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但是每一个人,都在帮助食物完成它们从厨房到土地的使命,改变着自己,改变着社区,改变着这个城市。

我不仅有一个在城市里的厨房,还有一个在森林里的厨房。过去几年,我在华盛顿生活,工作之余,每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去这个农场务农,和美国新农人们,一起用农业、用食物来恢复自然,营造社区。endprint

我们的农场和华盛顿的名厨举办过一场从农场到餐桌的晚宴,这是一道在美国前所未有的盛宴,连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都报道了我们的这个活动。在这道晚宴上,有11个创意的西餐菜品,而所有的食材全部来自于我们的农场。比如活动前一天,我在农场采的紫薯,还有南瓜,就被这位大厨在农场现做成了烟熏紫薯南瓜,而用的油还是农场种的榛子,做成的榛子油烹饪的,特别美味。

我们邀请社区的居民在农场一起享用,这顿从大自然的厨房里烹饪出来的晚宴。大家一起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闻着大自然的味道,享用大自然赐予的美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农场非常不同。我们模仿森林来种植食物,你的头顶上有苹果、梨、桃子、板栗等各种水果和坚果,而葡萄、百香果、猕猴桃就盘绕着这些果树生长。在你身边较低的灌木上,有蓝莓、草莓,还有榛子,各种美丽的果实。在地面上,阳光充足的地方,有西瓜、青菜、萝卜等各种蔬菜水果,还有各种香草和五彩缤纷的野花,散发着清新芬芳的味道,吸引着蜜蜂和各种各样的昆虫。蝴蝶在你身边飞舞,鸟儿在你头顶吟唱。忽然,你还发现在树荫下藏着一些可爱的蘑菇,还有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中草药。你呼吸着森林里健康土壤的味道,感受着自然带给你的疗愈,这种农场就是我们正在打造的森林生态农场,也叫做食物森林。

今年初我回到中国,推动可持续食物体系,也就是告诉大家可以怎样吃得健康,怎样让我们的农业变好,环境变好,从而让我们可以永远地吃下去。我看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农业工业化的弯路,正在快速地向可持续食物体系转型。我觉得中国无需重走这样的弯路,可以弯道超车,引领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食物来改变我们的现状,来解决环境、健康和社会问题。通过食物来恢复环境,拯救世界。

在过去几个月,我去各地考察,做培训和讲座,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看到一双双闪着光芒的眼睛,在用食物改变着他们的社区和环境。比如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欣耕工坊,他们在上海5所学校开展了校园小农夫的项目。结合校园里的课程,培养孩子们的跨学科思维和探索实践精神。孩子们从不知道食物如何生长起来,到看着自己种下的蔬菜一点一点地长大,然后用自己亲手摘下的菜做成美味的菜肴。从一开始害怕虫子,到每天去菜园观察昆虫,他们还说,我们学校不仅养蚯蚓,还养瓢虫,校园生活很丰富。上海现在已有二十多个社区花园,最近一两年,它们开始在城市里的街区、小区和公园里出现。“上海2040食物森林计划”,也就是在2040年前,在上海建设2040处食物森林地景,把上海变成一座由居民共建共享的美丽花园。我相信,社区食物森林,以及社区花园,很快就会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把我们的城市变得有生命,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美好。

感恩我们与食物的每一场相遇,也即是完善和改变我们自己。

一个普通人的践行:义务捡垃圾20年

从四川省内的三星堆、青城山、罗汉寺,到省外的长城、颐和园、青海湖……四川广汉人廖全福已数不清过去二十多年在多少景点捡过垃圾了。不管是出差,还是旅行,50岁的他只要到达一个景区,看到有垃圾,总是忍不住去捡,如此,他已坚持义务捡垃圾二十多年,他说,自己还会一直捡下去。

2017年8月,廖全福刚从青海回来,这一次他在甘肃、青海待了一周,作为志愿者家属前去做回访。此前,他的女儿廖帆曾在甘肃夏河县甘加草原当环保志愿者,主要是配合当地政府给牧民们宣传环保理念,讲垃圾分类。而在平时,不管是出差,还是旅行,他也总是会和垃圾“扯上关系”。

一个月前,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回来了,一家三口去青城山避暑,预订的旅店在青城后山,旁边有一条山涧,尽管很清澈,但仍有一些垃圾漂在河滩上。“遮阳伞、衣服、鞋子、矿泉水瓶、蛇皮口袋,还有废旧的橡皮艇……”廖全福将车停进旅店院子后,让家人去登记入住,自己则脱鞋下水去捡垃圾。二十多年来,妻子已经习惯了他捡垃圾的行为。女儿办完登记手续放好行李后,也跑到山涧边陪着他。这一次,他水里来水里去,捡了三个多小时垃圾。随后,他将捞上来的垃圾全部丢到附近的垃圾池边。“究竟是在捡垃圾中旅游,还是在旅游中找垃圾,有点纠结。”廖全福将自己捡垃圾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和微博,引来很多网友评论。“我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引起大家对环保的关注。”他说。

二十多年前,廖全福就开始义务捡垃圾,家人也早已习惯。2013年,他去北京八达岭长城游玩,从山脚下一直捡到山顶,垃圾装满了3个塑料袋。早些年,廖全福在宜宾跑业务,路过江边时,看到烧烤摊上有人把啤酒瓶丢在了江里。于是,他就守着人家喝完,然后把啤酒瓶要来丢进垃圾桶。后来要回家了,他找到附近的环卫工人,“一个月给他们补贴300元钱,负责把江边的啤酒瓶、垃圾清理干净,我连续给他们转賬3个月。”他的女儿廖帆证实,从三星堆到八达岭长城,从青城后山到青海湖……很多景区都有父亲捡垃圾的身影,“在外人眼中父亲很怪,在我眼中他很伟大。”受父亲的影响,她也成了一名公益人士,热心环保。

廖全福家境殷实,家里有几十亩苗圃。他在苗圃里搭建了一座便桥,并在桥下安装了自己设计的垃圾拦截装置,这样桥下沟渠里的垃圾,就会被他的拦截器拦下,“只要我在家,每天都要下水去捞一次垃圾。”在他看来,种树、捡垃圾、保护古建筑,道理都一样,现在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为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三百多人的聊天群,每天聊的都是环保

在四川彭州有一个由三百多名成员组成的聊天群,群里每天讨论的内容不是工作、育儿、旅游,而是去哪里捡拾垃圾、走哪条路线、哪个街道捡拾的垃圾多。这个个性十足的环保志愿者群,每周固定捡拾垃圾3~4次。他们坚持4个月下来,发现身边市民的行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彭州客运中心出发,志愿者队伍一路捡拾垃圾到彭州市政府广场,单边路程2公里左右,平常人正常徒步用时20~30分钟的路程,志愿者队伍要走50分钟。“一路走一路捡,既锻炼身体又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作为这支志愿者队伍的发起人之一,47岁的孙副队长说,发起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的初衷,是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影响更多的人。“其实不少人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觉得只要把工厂排污管理好就可以了,自己的行为不会破坏环境。通过志愿服务,市民们发现每个人的行为都直接影响着生存的环境。我们刚开始捡拾垃圾的时候,每次出来,每个人都可以捡装满两个垃圾袋的垃圾量。但4个月过后,我们发现每次出来,一个人捡拾的垃圾量也就装满一个垃圾袋,这说明市民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endprint

通常几十人的队伍除了统一的服装和帽子,每位志愿者手中还有一个用来捡拾沿线垃圾的金属夹子和用来装垃圾的黄色塑料袋。两岁的熊二穿着志愿者服装,虽然走路都还有点踉踉跄跄,但在妈妈和姐姐的帮助下,她仍拿着夹子捡垃圾。在坚持了4个月后,已经有很多人认识他们、鼓励他们,并且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当中,“我们这个志愿者群最开始只有二十多个人,现在有三百多个人。”垃圾光靠环卫工人清理和志愿者捡拾肯定是不够的,一定是要让大家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真正变好,志愿者说。环保理念就这样默默地开花结果。

在四川,环保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个人真心实意去做的一件事

镜头一:

郑丽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也是杨柳社区的志愿者。2012年返迁,郑丽和妹妹郑利萍率先自发行动起来,捡拾垃圾,清理院内杂物,解决东桂4号院内脏乱不堪的现象。之后,她积极联系较为熟悉的邻居一起组成志愿者队伍,自筹资金购买树木,栽花除草美化家园。现在东桂4号院的志愿者队伍已近百人。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如今这里的环境状况已得到了明显改变:道路整洁,树木茂盛,鲜花艳丽。在郑丽的带动下,她的家庭成员也纷纷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儿子儿媳也在工作之余,帮忙搬运树木、搬运休闲座椅、值守路口;小外孙女也经常与小朋友一起参与志愿者活动,在院内栽花除草。爱护环境的理念已深植于家庭每个成员心中。

镜头二:

自贡市自流井区舒坪镇肖家村的王典华家,是一个三代人的六口之家。数年来,“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惠及乡亲。”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理念之一。每天,他们都坚持把自家小院的杂草清理干净,把土翻翻松,种上花草。美丽的自然环境给全家人带来愉悦的心情。王典华家周围有很多菜园、农田。每到秋冬时节,附近较易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甚至焚烧含有塑料制品的生活垃圾,不利于身体健康。为此,他们一家走访周边地区,宣讲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对焚烧秸秆和生活垃圾的人员进行劝导,对其行为进行制止。他们家附近有一条马路,总是被他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周边设立的垃圾池,定期清理。这只是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们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周围所有人。

镜头三:

“创建绿色家庭,争做绿的使者”,这是家住绵阳市游仙区的王婉一家的家训。她的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勤俭节约。王婉是位废物利用的能手,她经常将废旧衣物、饮料瓶等制成儿子喜欢的各种玩具;利用废布料制作沙发套。她同家人将瓜果皮、吃剩的水果核、蔬菜叶制作成环保酵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还教会了亲朋好友酵素的制作流程、使用方法等。她曾与丈夫带着年幼的儿子清除小区外路灯杆上的小广告,既锻炼了身体又有助于环境的保护。无论在小区还是公共休闲场地,随手捡起垃圾并将其丢入垃圾桶,已经成为王婉一家人的一种习惯。他们从2001年开始一直使用自备的布袋购物,生活中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家里用来浇花、冲厕所的是淘米水、洗茶具水。她号召全家人在夏天减少开空调的时间;平时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多利用绿色能源;无论在家里还是单位,坚持做到人走灯灭,随手关灯。

镜头四:

硕士毕业时,父母多次劝郝光回老家,他却毅然来到了万源环保局,并且主动申请到海拔近2000米的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家坪管护站工作。他和妻子所住的管护站,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其为“夫妻站”。野外监测需处于静的状态,他们的眼神就是交流语言;一身迷彩戎装,望远镜、照相机、三脚架、航拍器是他们常用的工具。到核心区安装红外相机,单程路近则10里,远则30里,来回基本就天黑了。南天门、长池子、野猪槽、大窝凼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发现、跟踪、确认、拍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雕的日子里,他与妻子来回跑了一百二十多里山路,最终完成了这次拍摄。因为他们的坚守和执著,几年间,他们为保护区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动物资料,并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林麝,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红腹角雉、苍鹰、鬣羚、斑羚等大批野生动物的踪迹。

镜头五:

郑小利夫妻都是巴中市基层公职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建立了用电用水的家庭账本,从每月一笔一笔的细账算起,反向督促每个家庭成员节约用水用电。他们还在家里建了个小水池,洗菜淘米的水经过净化后流入水池,实现水资源二次利用;在家里装修中,购买环保材料和新型节能灯具,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能耗;生活垃圾实行绿黄分类,再交小区垃圾集中处理站。

链接:

一旦天气晴好,蓝天白云的图片就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一旦水质变清,身边的湖泊河流就会引来无数点赞……如何让人们对优良环境有更多的获得感?四川正式印发的《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方案》给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方案》确定了全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总体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力争到2020年,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大气环境达标个数超過50%,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2%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据悉,“三大战役”将启动12个行动,初步估算,实施“三大战役”总投资将在3300亿元左右。

治霾

四川确立的“呼吸保卫战”目标是2020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以上,优良天数达标率84%以上。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为重点,实施工程治理、结构调整和严格管控行动,大幅削减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城市扬尘排放总量。

从今年开始,治霾还将实行一项新举措:在三大城市群分别划定大气污染防治红线、黄线、绿线管控区。四川还将构建“天地一体”快速响应监测监控网络,加大现场巡查频次,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秸秆露天焚烧污染。

治水

四川将全面完成岷江、沱江、嘉陵江干流及其24条污染严重一级支流综合整治,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到2020年全省河流劣Ⅴ类和Ⅴ类水质基本消灭,现有57条水质已达标河流保持在Ⅲ类以上,饮用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县城及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

净土

据四川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全面开展土壤污染详查,“2020年实现所有县(市、区)监测点位全覆盖,动态监控土壤环境质量。”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四川将对耕地土壤污染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3个类别分类管控行动,同时完成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定,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严禁在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endprint

猜你喜欢
厨余志愿者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垃圾去哪了
志愿者
倒垃圾
食物废料处理器
澳门鼓励餐饮业“少盛饭返现金”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