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50018)
2017-05-28
林燕,女,1966年生。
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N-47)。
冬种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林 燕
(福建省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50018)
为了筛选出适宜福州市冬季种植的产量高且商品性好的马铃薯优质品种, 2016年引进10个优质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主要性状及产量差异较大,从产量、商品性、发病率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认为D597、兴佳2号、闽薯1号等3个品种适宜在福州市推广种植。
马铃薯;品种;冬种;产量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具有种植周期短、产量高、适种地域广、营养丰富及加工用途广等特点,在国内农作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福州市属南方马铃薯冬作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014年达8700 hm2[1]。随着中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的提出,近年来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促进福州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马铃薯品种结构,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鉴此,2016年引进10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通过对马铃薯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和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期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且适宜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
1.1试验品种
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福建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引进10个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中薯7号、中薯20号、兴佳2号、闽薯1号、费乌瑞它、黑金刚、D566、D597、N108,以紫花851作为对照品种。
1.2试验方法
试验地位于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拔10 m。土壤类型为乌泥土,前茬为甘薯,地面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试验田用机械起垄,起垄前每667 m2撒施复合肥(15-15-15)60 kg、尿素15 kg、硫酸钾10 kg作为基肥。人工整地挖穴播种,每穴放置1个种薯,株行距40 cm×30 cm,每小区种植70株。小区面积13.4 m2,畦带沟宽1.2 m,畦高0.3 m,单垄双行错行种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另设1个观察区,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于2016年12月29日播种,2017年5月3日分区收获。3月2日中耕培土,4月9日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整个生育期不喷施农药,其余按正常田间管理进行。
1.3观测项目
参照国家马铃薯区试的标准对参试马铃薯品种的物候期、植株形态特征、田间性状、块茎性状、块茎生理缺陷、主要病害、收获产量等项目进行调查。收获前分别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进行调查,记载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
1.4数据处理
利用DPS 7.05数据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1生育期
试验于2016年12月29日统一种植,参试马铃薯品种的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生育期存在差异(表1)。出苗最早的品种是D597,较对照紫花851提早9 d;黑金刚出苗最迟,比对照延迟13 d。各参试品种出苗较整齐,出苗率均达100%。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现蕾开花,其中中薯7号现蕾最早,中薯3号次之,最迟是黑金刚。开花期中薯7号最早,其次是D566,黑金刚最迟。成熟期费乌瑞它最早,中薯3号次之,最迟的是中薯20号。黑金刚的生育期最短,为76 d,比对照短5 d;其余品种的生育期均比对照长,最长的是D597,比对照长19 d。
表1 各参试马铃薯品种生育期
2.2主要性状
2.2.1农艺性状 从表2可知,参试品种的株高差异较大,其中N108植株最矮,只有28.9 cm;闽薯1号植株最高,达到48.3 cm。茎粗方面,中薯系列3个品种均小于对照,中薯3号最小,为9.7 cm,比对照小 8.49%,其余品种均大于对照。主茎数方面,D597、D566、闽薯1号和中薯7号多于对照,其余品种比对照少。茎色方面,中薯3号、中薯20号、兴佳2号、闽薯1号、D566、D597、N108均为绿色,中薯7号为紫色,费乌瑞它为紫褐色,黑金刚为绿带紫色,紫花851为绿带褐色。叶色方面,中薯7号、中薯20号、兴佳2号、D597、N108和黑金刚均为深绿色,中薯3号为浅绿,D566、闽薯1号、费乌瑞它、紫花851都是绿色。花冠色方面,中薯3号、中薯20号、兴佳2号、闽薯1号和黑金刚均为白色,中薯7号为淡紫色。匍匐茎方面,除黑金刚匍匐茎较长外,其余品种匍匐茎长度均为中等。
表2 参试马铃薯品种农艺性状
2.2.2商品性状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的薯形差异较大,有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长圆形和扁圆形等5种,长圆形的较多,有5个品种;薯皮色除黑金刚为黑色外,其余品种为黄色或淡黄色;薯肉颜色有淡黄色、黄色、黑紫色等,淡黄最多,有7个品种;芽眼深度除D597和黑金刚为中等外,其余均为浅;结薯整齐的品种有兴佳2号、闽薯1号、D597,其余为中等。
2.2.3结薯性状 从表4可知,单株结薯数比对照多的品种有中薯3号、中薯7号、中薯20号、兴佳2号、D566、D597、黑金刚,其中单株结薯数最多的品种是D597,为6.86个;最少的是N108,为2.41个。单株薯重以D597最高,为1.00 kg,比对照紫花851增加0.42 kg;兴佳2号较对照增加0.36 kg;闽薯1号、中薯3号、中薯20号均比对照增加0.04 kg;其余品种低于对照,单株薯重最低的是费乌瑞它,比对照减少0.14 kg。商品薯率除D566和N108低于对照外,其余品种均高于对照,最高的为D597。裂薯率除N108高于对照外,其余品种均低于对照,其中最低的是费乌瑞它和黑金刚,均无裂薯。烂薯率最高的是N108,比对照高3.10个百分点,中薯7号、D597和中薯20号低于对照0.06~0.19个百分点。所有参试品种均未发现有空心薯和二次生长。
表3 参试马铃薯品种的商品性状
表4 参试马铃薯品种结薯性状
2.3产量表现
由表5可知,参试品种的产量差别较大,D597、兴佳2号、中薯20号、闽薯1号、中薯3号的鲜薯产量高于对照紫花851,D597鲜薯产量最高,折每667 m2产量为3483.50 kg,比对照增产73.3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兴佳2号次之,每667 m2产量为3282.01 kg,比对照增产63.27%,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中薯20号、闽薯1号和中薯3号分别比对照增产9.85%、9.06%、9.04%,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费乌瑞它产量最低,比对照减产23.70%,减产达到显著水平。
表5 参试马铃薯品种鲜薯产量
2.4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试验期间,调查参试品种的病毒病、晚疫病和青枯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从表6可以看出,参试品种均未发生病毒病和青枯病。由于种植后期雨水多,参试品种均有发生晚疫病,但发病率差异较大,中薯7号发生最严重,发病率达66.5%;N108次之,达到58.9%;兴佳2号、黑金刚、D597、D566、闽薯1号晚疫病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其中兴佳2号的发病率最低,为4.6%,黑金刚的发病率与之接近(4.8%)。
表6 参试马铃薯品种主要病害发病率 (单位: %)
以紫花851为对照,对引进的10个马铃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D597、兴佳2号、中薯20号、闽薯1号、中薯3号、紫花851、N108、黑金刚、中薯7号、D566、费乌瑞它。D597块茎长圆形,黄皮淡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深浅中等,晚疫病发病率低,干物质含量18.73%,商品薯率84.24%,每667 m2产量达3483.50 kg,在参试品种中综合表现最佳。兴佳2号块茎椭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晚疫病发病率低,干物质含量19.11%,商品薯率74.22%,每667 m2产量达3282.01 kg,综合表现优良。闽薯1号块茎长圆形,黄皮淡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晚疫病发病率低,干物质含量17.54%,商品薯率83.95%,每667 m2产量达2191.99 kg,综合表现良好。中薯20号和中薯3号虽然产量高于对照,但由于晚疫病发病率较高,若在本地种植应注意及时防治病害。
综上所述,D597、兴佳2号和闽薯1号产量较高,主要性状表现较优,晚疫病发病率较低,适合在福州市种植。
[1]国家统计局福州市调查队.福州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Comparisonexperimentofwinterpotatovarieties
LIN Yan
(FuzhouInstituteofAgriculturalSciences,FujianProvince350018)
In order to select the high-quality potato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and good commodity which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winter in Fuzhou, a comparative screening test on 10 introduced potato varieties were carried out in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yield among varieties were greatly differ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D597’, ‘Xingjia No.2’ and ‘Minshu 1’ were better in the aspects of yield, commodity, morbidity and so on, and we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Fuzhou area.
Potato; variety; winter planting; yield
10.13651/j.cnki.fjnykj.2017.07.005
(责任编辑:刘新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