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林海
大数据行业人才培养探究
文|谭林海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已成为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大数据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正在成为趋势。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这标志着大数据产业已上升到战略高度。
我国大数据人才的积淀不够,相关专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积极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大数据体系,破解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产生的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大数据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相关的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但是作为新兴行业,我国大数据行业的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且由于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的相对滞后,大批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1. 岗位类型
大数据行业产业链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基础软件层、应用软件层和信息服务层,相关环节对应的岗位类型及岗位职责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大数据产业链的岗位类型
另外,大数据行业领军企业还纷纷设立首席数据官和数据科学家两大岗位。其中,首席数据官主要承担企业全面推进大数据战略的职责,懂得商业运作的数据分析;数据科学家是在首席数据官领导下负责解决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复杂问题的专业人士,需要综合掌握统计学、数学、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多方面知识。
2. 必备技术技能
大数据从由各种数据源生成数据到经过挖掘分析实现其商业价值需要经过四个主要的技术阶段:数据生成、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由于数据主要产生于日常的商业、生活或科研等活动,数据生成阶段的技术技能就无需讨论。大数据从业者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集中在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三个阶段。
概括来说,大数据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术技能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实施方案明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2012—2014年)(以下简称项目)的建设目标是自2012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基本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初步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逐步增强支撑水资源定量管理和“三条红线”监督考核的能力。
第一,计算机科学。通常来说,数据科学家大多要求具备编程、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专业背景,具体来说就是分析处理大数据所必需的Mahout、Hadoop等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与机器学习相关的技能。
第二,数学和统计学。首先具备数学、统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熟练使用一些统计工具,例如R、SAS、Matlab、SPSS,或者Stata等主流统计分析软件。
第三,数据挖掘。熟悉并掌握数据挖掘工具,例如RapidMiner、Orange、以及面向统计分析的开源编程语言及其运行环境R等。
第四,数据可视化。真正理解大数据背后的价值与含义还需要利用可视化工具来展现,例如Flare、Am Charts、High Charts、Processing、D3.js、Tableau、Google Visualization API等可视化工具。
我国大数据人才的积淀不够,相关专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积极构建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破解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随着大数据行业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加快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亟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由于传统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由于大数据科学是与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紧密结合,并与其他众多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具有前沿性、应用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它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涉及到众多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围绕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展现等新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术体系知识。因此,国内目前主要是由一些有实力的研究型大学在积极开展探索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则尚未开设大数据专业。
从相关专业来看,职业院校开设的与大数据比较相关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统计实务等。其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多,开设统计实务专业的院校则很少。
目前,由于国内高校探索发展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明晰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一些市场培训机构由于市场敏感度高、企业资源丰富等优势,且开始实施大数据技术相关培训的时间较早,已经构建起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值得学校借鉴。
1. 慧科教育大数据人才培养分析
慧科教育致力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营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慧科教育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从系统框架搭建、应用研发及数据分析三个层面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素质、实用型大数据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慧科教育加强投入力度,设置了兼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大数据课程体系(详见表2),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另外,慧科教育与IBM合作在“开课吧”开设了IBM大数据与分析专区,提供基于IBM产品和服务的大数据专业课程,培养大数据职业人才。
表2 慧科教育大数据课程体系
2. 小象学院大数据人才培养分析
小象学院为小象科技成立的大数据专业在线教育平台,凭借China Hadoop大数据社区积累的大数据领域的专家资源和超高人气,提供包括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专业的课程(详见表3),致力于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
表3 小象学院的大数据课程体系
大数据进阶课程《HBase进阶》、《Redis从入门到精通》、《数据挖掘必备技能—R语言实践篇》、《Hadoop进阶》、《Hive进阶》、《SQL on Hadoop》、《基于Spark的机器学习》、《Storm实时流式计算》大数据时间课程 《Hadoop/Spark企业应用实战》
小象科技受北京海淀区政府委托,实施中关村大数据人才计划,开展小象训练营系列培训。小象训练营的师资团队由业内大数据专家组成,学习形式采用远程在线教育方式,学习周期为12周,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将获得结业证书和实习就业岗位推荐。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大数据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大数据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鉴于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大数据专业建设的缺失,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大数据专业教育的发展。
国内于2004年开始数据分析人才的考培工作,首批项目数据分析师(CPDA,Certificate of Projects Data Analysis)因此诞生。目前,一些知名大学建立了大数据研究中心,要求计算机、经济管理专业和统计分析的学生参与大数据研究与实践工作。
综合来看,我国大数据硕士专业教育才刚刚起步,急需启动类似于美国的“中国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计划”纲领性文件,要求国家在大数据平台的构建、研发人才的培养以及典型行业的应用等方面应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明确鼓励各大科研院校开展跨学科合作来培养下一代数据科学家。
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趋于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量及其增长速度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更多、更快。
1.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需加快建设大数据专业的步伐,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注重人才与产业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政府除了考虑发挥政策支持以及从国外引进大数据高端研发人才等优势外,也可着重考虑优先选择一批国内先进IT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由政府牵线搭桥培养本土的大数据信息技术人才。
2. 加快课程设置
培养大数据人才应贯彻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讲解、大数据的特征、大数据和物联网及云计算的关系、大数据的用途以及应用案例等;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同掌握大数据,可以分别从分布式处理技术、感知技术、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来讲解大数据采集、整合、保存到最后形成结论的完整过程。
3. 注重实训实验
大数据技术实验室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以IT为核心、面向产业界、具有特色的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中心,研究内容涵盖数据模型、关键技术以及应用方法等;致力于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大数据、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知识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可与企业合作,服务于各个行业的决策支持,促进行业信息化的进程。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高校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大数据企业的合作,鼓励支持高校授课教师深入大数据企业一线学习实战,掌握更新、更贴合实际的大数据技术,逐渐形成一支理论实战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制定大数据技术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的专业骨干教师,建立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业科研队伍。
“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肉眼所见只是冰山一角。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B”(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云计算是发掘数据价值、征服数据海洋的真正动力。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寄希望更多的人士对 “大数据”人才培养做出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为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制造”到“优质制造”的升级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省社科基金决策咨询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6JCC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