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中国哪个城市的人最幸福?
全国哪里的人最幸福?不久前,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发布了2016年度《幸福中国白皮书》,揭示了2016年“中国幸福地图”。从总体看,全国东南地区民众幸福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排在“幸福城市排行榜”第一位的是四川泸州,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则排在百名以外。报告通过收集各地居民社交媒体微博上的信息,关注表露出的情绪,从快乐、投入、关爱、意义和成就5个维度,统计正向词和负向词出现的总数比值,进行计分加总,得出各地幸福指数值。越有钱不一定越幸福。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发现,幸福指数及其中的快乐指数、关爱指数、成就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人均GDP在45000元左右之前,幸福指数随着人均GDP增加而升高;但在人均GDP达到45000元左右之后,上述指数反而随着人均GDP增加而降低。
为何欧盟不统一语言?
欧盟已经有18个国家统一了货币,下一步会不会也统一语言?一位美国学者简单算了一笔账,如果欧盟各国统一了语言,就会节约大量开支。现在欧盟28个国家有24种不同的官方语言,每年单花在文件翻译上的费用就高达14.5亿美元。这些国家各派一个代表坐在一起开会,就需要253名翻译人员陪同。在欧盟总部有2500名翻译人员,整日忙碌,要把大量的文件翻译成各种语言。这些政治家都是很有智慧的,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提出统一语言的建议呢?如果只从经济上考量,欧盟统一语言会好处多多,然而这些国家的政治领袖有着更深刻的思考:一旦统一了语言,所带来的是文化上无法补救的灾难。统一语言的后果必然是隔断了各个国家文明的历史,消除了各个民族的特色,缺少了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就丧失了科学文化再创新的活力。其结果必然是,欧洲以前的文化辉煌将进入历史博物馆。
骂人为何用“猪狗”,
感恩为何用“牛马”?
骂人常用“猪狗”,感恩常用“牛马”,这是为什么呢?马、牛、羊、猪、狗、鸡为六畜,将情感色彩加于六畜,这和春秋战国的结盟、祭祀以及诅咒有关。结盟、祭祀的仪式上,要用牺牲做供品,以取悦和取信神灵。现代考古发现,那时结盟和祭祀的牺牲不仅有牛羊,还有马。1965年出土的“侯马盟书”证明了这一点。在古人看来,牛、马、羊三者,远比猪、狗、鸡干净。古人的诅咒也有隆重的仪式,要借助神灵的力量,让神灵惩罚所诅咒的人。猪、狗、鸡在古人眼中,也许是镇妖魔、去邪恶之物。犹如今天一些地方,仍有用“狗血淋头”的方式诅咒别人永世不得超生。就这样,“猪狗不如”的咒骂、“做牛做马”的感恩,传播了几千年。
星期天为什么不叫星期七 ?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晚清状元袁嘉谷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科、译书科,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星期”的叫法就是这个时候确定的。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星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方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暗合。袁嘉谷感到不顺口,使用起来不方便,与同事们商量后,将一周称为一星期,以“星期天、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为什么不把星期天翻译成星期七呢?这是因为星期天既是周末,又是一周的开始。如果把它翻译成星期七,只能表明是周末,那它一周开始的地位怎么体现?翻译成星期零,那它周末的地位又如何体现?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叫“星期天”或“星期日”。
“大锅饭”的典故
现在,人们把“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对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平均分配弊端的嘲弄。那么,“吃大锅饭”这一俗语有哪些典故?在广东七星岩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佛寺——庆云寺,佛殿建筑古朴雄伟,被人们誉为“岭南名刹”。寺中有一口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大铁锅,被安放在佛殿的一角,铁锅四周围着铁栏杆,如果用它煮饭,可供数百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锅却不是用来为僧人煮饭的,是用来向那些朝拜的施主们化缘的。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是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消灾;二是为了维持寺内僧人的生计。因此,这口大铁锅虽然从未真正煮过饭,却是撞钟和尚们生活的依靠和来源,被人们称为“大锅饭”。
“桑拿”一词源自芬兰语
“桑拿天”是对夏季高温潮湿天气的形象说法。说起“桑拿浴”,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古罗马——据说古罗马人为了强身健体,曾用木炭和火山石取热健身。桑拿浴的盛行则是在欧洲北部的芬兰,“桑拿”二字就是芬兰语,原意是“一个没有窗子的小木屋”。桑拿浴出现在北欧与严寒有关,天气冷长年不出汗不利于健康,人们就想出桑拿浴这个方法。最早的桑拿场所除了发汗、洗浴、取暖之外,还兼具烘亚麻、熏肉等功能。
大错何以要“铸”成?
“铸成大错”这一成语的现代含义可以说是世人皆晓。但是,大错何以要“铸”成呢?怕是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了。原来,这里的“大错”本是古时的一种金屬钱币,后来作为“大错误”理解,只是人们的借用罢了。“铸成大错”作为一个定型成语,源自于北宋《苏轼诗集·卷十八·赠钱道人》一诗:“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怍。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此处的“大错”,是指西汉孺子婴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铸成的一种刀形金属币,时称“错刀”,省称为“错”。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唐哀帝时(906),天雄节度使罗绍威与朱全忠商谋,将不服管理的属下武将田承嗣杀害。后来,朱全忠利用此事要挟威逼罗绍威支付酬劳,无奈之下,罗绍威只好赠送朱全忠牛羊猪十万头,物品价值百万两。结果,魏州积蓄几乎殆尽,“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罗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意思就是把六州各县的铜铁全部收集起来,也难以铸成这么大的铁错呀!以此来比喻酿成重大错误。时过境迁,人们借“错”之双关义,渐次将“铸成大错”一语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演化衍义,现在多用来比喻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错误。“大错”就是这样“铸”成的。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endprint